苏智良 | 上海师大历史学科的传承与特色(1954-2024)

文化   2024-10-12 10:16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岁月悠悠,学府芳华,上海师范大学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上师大的历史学科也经历了70载的风风雨雨。经过数代学人的呕心沥血,谱写出一曲不懈奋斗、踔厉奋发的史学华章。


一、美好的开局

    历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是程应鏐先生。

    1949年政局更替之时,程应鏐先生是光华大学的教授。1954年7月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在漕河泾畔诞生,程先生从高桥中学校长任上调入本校,担任历史科主任。当时,新生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只有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寥寥几个学科。1956年,上海师专的文科升格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程应鏐先生出任历史系首任系主任,并代理过学院教务主任。当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兵买马,聚拢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


程应鏐教授夫妇、张家驹教授夫妇和魏建猷教授夫妇的合影


    程应鏐先生慧眼识人,他主张优先引进北大、清华、燕京等名牌大学的杰出人才。所以已故的李培栋教授(曾担任本校校长助理)曾言,1956年的师院历史系,俨然是北京名校的校友会。程先生本人是燕京大学历史系35级毕业生,中国古代史及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张家驹先生是燕京大学32级学生,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魏建猷先生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30年代初曾在燕京大学的图书馆工作过数年;世界史的徐先麟先生,为清华大学历史系33级学生,她是安徽省的会考状元、蜚声史坛的才女;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朱延辉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34级学生;主攻近代外交史的季平子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35级学生;来历史系客串教研的徐孝通先生隶属于哲学系,他是清华大学哲学系35级学生、金岳霖先生的弟子;还有1940级中央大学历史系的徐光烈先生,毕业后担任过战时美军的翻译官。这些“大先生”构成了上海师院历史系的基本教师队伍,从而为历史学科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年,程应鏐先生对历史文物情有独钟。20世纪50年代初,他写信给曾经的老师、故宫博物院的沈从文先生,请其代购一批文物。沈先生在当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精挑细拣官窑瓷器数十件,还有青铜器、玉器、书画、唐卡、钱币等,这批文物遂成为我校最基本的文物珍品。1957年,历史系文物陈列室建成。2001年,以这批文物为主要馆藏的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落成,馆中至今镌刻着程应鏐先生的奠基之功。

二、曲折之发展

    学校、学科、学人与国家共命运。1957年反右运动中,程应鏐先生被错划为右派,7月即被免去历史系系主任的职务,进入资料室整理资料。历史系由魏建猷先生担任系主任,张家驹先生担任副系主任。在历次政治风波中,魏先生团结同仁,凝聚人心,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1960年9月,程应鏐先生摘去“右派”帽子,重返讲台。


    随着学生的增加,毕业生相继充实师资队伍,1957年王铎全、郭豫明、刘克明入职,1958年叶书宗、郭绪印、陈昌福、马洪林、孙仲发、项立岭、裴汝诚等加盟;后来,他们在各自领域均有建树,成为历史学科承上启下的重要一代。


1957年历史系教师合影


    十年“文革”,使得程应鏐、魏建猷等前辈学者进一步陷入苦难的深渊。1965年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魏建猷先生在《学术月刊》发表《海瑞一生果真是“处处事事为百姓设想”吗?》,指出姚文的4个硬伤,却被指责为“转移斗争大方向”。压力之下,程应鏐则被迫将吴晗来函上交。程应鏐、魏建猷、张家驹等先生遭到非人道的批斗,不少教师遭受长期审查,后来又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和改造。这时,政府要求整理古籍资料,历史系的不少教师总算得以返回工作岗位。


    1970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国家重新整理标点《二十四史》,程应鏐、张家驹、魏建猷、马伯煌、裴汝诚、董家骏等多位教师克服困难,青灯黄卷,精心标点了《续资治通鉴》《宋史》《商君书》《国语》《荀子》等。


    1972年,上海师范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五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直到1978年4月上海师院恢复建制。所以在这特殊的6年岁月里,上海师院与华东师大同仁和学生之间有着特殊的关联,结下深厚的友谊。

三、凝心聚力迎春天

    1978年底,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魏建猷先生复任系主任,程应鏐先生出任历史系第一副主任,他们精诚合作,拨乱反正,重聚力量。1978年,程应鏐先生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1985年,本校古代史学科成为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聚集江辛眉、王育民、陶樾、王春瑜、李伯勉、李培栋、王关兴等英才,程、魏两先生以他们珠联璧合的创造性合作,促成上海师大历史学科盎然春天的到来。


    程应鏐先生长期担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1978年底,年逾花甲的程应鏐先生发奋图强,主持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开始策划以宋史为中心的古籍整理工作。1983年,程应鏐先生在原古籍整理研究室的基础上创办古籍整理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并聘请马茂元、钱伯城、魏同贤、胡道静、陈伯海等一批名家参与其事。他主持《宋史》《续资治通鉴》的点校,开创了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并成功将其申请为上海市第一批文科重点学科。


    继魏建猷教授之后担任系主任的是吴成平教授,主攻印度史的吴教授为人厚道,做事公正,在师生中颇有威望。先担任党总支书记后又继任系主任的叶书宗教授学术思维敏锐,锐意创新,苏联史做得风生水起。同样,党组织的负责人如张帼瑾、马友协等也付出了辛劳。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日子并不好过。但历史学科的教师们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不仅成果迭出,更培育出一代史学新人。传为美谈的是77级本科生刘昶在程应鏐教授指导下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然后该文被《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最权威的历史学杂志转载一所普通高校本科生的论文,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刘昶也成为那时77、78级文科生中最早有影响力的学者,不论资排辈,唯才是举,这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良好的学术风尚。


    77、78级留校(含回调)的刘昶、虞云国、周育民、范荧、邵雍、朱孝远、邢丙彦、杨康荪、丁果、李稚勇、庄韵勤、朱平平、吴忠锐等,加上曾维华、王廷洽、丁光勋、严耀中等青年教师,还有外校招聘入职的萧功秦、苏智良、裔昭印等,稍后还有叶江、俞钢、汤勤福、程郁、周春生、高红霞、张剑光、舒运国、陈恒、黄纯艳、许纪霖等,形成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历史系77级毕业生合影


四、承继传统  迈向辉煌

    进入21世纪前后,学科建设进入丰收期。随着唐力行、郝春文等骨干教授的相继引进,钱杭、徐茂明、尹玲玲、吴俊范、钟翀、洪煜、姚潇鸫、洪庆明、刘子奎、燕永成、陈大为、陈勇等入职。此后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在唐力行教授的统筹下,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2001)、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3)、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5)相继获得。2000年起,历史学科几乎全员参与了上海市第二期教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2004年与中文学科共同努力,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至今它仍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此后,非洲研究中心获得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跻身上海市高峰高原建设学科。


2005年5月17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如今历史学科一脉三支,枝繁叶茂。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年轻的世界史学系各具特色,携手发展。


    历史系的历任系主任有程应鏐、魏建猷、吴成平、叶书宗、苏智良、陈恒、黄纯艳、高红霞和徐茂明。保持着唐宋史研究的高度和地位,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优势方向。2019年,历史教育学科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全系上下秣马厉兵,积蓄力量,跻身于全国中国史学科的前茅。


    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年组建,程应鏐先生1986年担任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此后,在朱瑞熙、范能船、虞云国、朱易安、戴建国、张剑光、钟翀等历任所长的带领下,古籍整理研究所已成为我国该领域的重镇之一。2020年古典文献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16年历史系教师合影


    中国史世界史学科分立之后,世界史学科自然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舒运国、裔昭印、陈恒的先后领导下,世界史学科招兵买马,汇聚英才,2018年世界史系建立,开始培养世界史本科生。如今,世界史系已有35名教师,其中12名教授,获人才称号的有陈恒(国家四个一批文化名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马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历史学副主任)、蔡萌(青年长江学者)、李文硕(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两代学人。跨越式发展的世界史学科,排名在全国已名列前茅。


    历史学科的教学科研硕果累累。获得过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就有唐力行、苏智良、戴建国、钱杭、陈恒、钟翀、李文硕等;2023年朱瑞熙教授获得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成就奖。陈恒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苏智良获得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外国史学史》《世界现代史》入选“马工程”教材,《西方史学史》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城市与红色文化》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19年10月26日,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


    12年来,历史学科共获得21个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蔚为壮观。首席专家依次为戴建国(2011)、张安福(2011)、汤勤福(2012)、苏智良(2013)、唐力行(2014)、舒运国(2014)、李孝聪(2015)、刘津瑜(2015)、王旭(2016)、陈恒(2017)、黄显功(2018)、于沛(2019)、钟翀(2019)、崔红芬(2019)、吴俊范(2020)、刘子奎(2020)、宋佩玉(2020)、洪煜(2021)、梁民愫(2022)、徐善伟(2023)、张忠祥(2023)。


    我以为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培养了上海市60%以上的初高中历史教师,贡献了60%以上的历史特级教师。代表人物有孔繁刚(上海中学)、钱君端(敬业中学)、凤光宇(嘉定教师进修学院)、於以传(上海市历史教研员)、吴国璋(青浦中学)、朱志浩(奉贤教师进修学院)、徐雅芳(行知中学)、邵清(大境中学)、李峻(复旦附中)、施洪昌(延安中学)、姚虹(南洋模范中学)、张曦琛(市二中学)、汪辉(奉贤中学)等数十名历史特级教师和校长。数千名教师耕耘在中学讲坛,津津乐道,无怨无悔,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世界一流基础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为这些系友感到自豪。最近,各地的中学都在议论名校毕业生一定就是好教师吗?有一所高中一次高薪聘任17名清北高材生,但两三年后这些“高材生教师”基本已离职或转岗行政。这一案例告诉世人,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并非一张名校的文凭,而是操守和教研俱佳的本事。


    历史学科毕业的还有沈渭滨(复旦教授)、朱孝远(北大教授)、臧志军(复旦教授)、朱淑娣(复旦教授)、李昌宪(南京大学教授)、刘昶(华东师大教授)、陈江(华东师大教授)、程兆奇(上海交大教授)、陈挥(上海交大教授)、吴春梅(安大教授)、夏斯云(工技大教授)等数十名大学教授,还有在美国执教的徐小群教授和盛慕真教授,在日本执教的叶陵陵教授等,培养了数千名各界精英人才,如曾任中国台联主席的梁国扬先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李君如教授等。


    回望70年的历程,我们要弘扬上师大历史学科的特色与学风。什么是特色呢?第一是精诚合作,相互补台。特殊年代,同事之间尽管也有分歧,但求同存异,营造良好的团结协作、美美与共的风尚。第二是学术创新,锐意进取。几代学人的奋斗,形成宋史、人文历史地理、世界城市史、非洲史、江南社会、上海城市史等学术特色。


2023年10月6日,历史系和上海市社科院共同举办“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重视教育,重视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培育学生的明确目标: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良好心理素质和德育能力、具有教书育人的情怀。为此,历史学科的教师人人热衷教学,教书育人。如李培栋、萧功秦、范荧、裔昭印、陈恒等老师的课程广受欢迎。萧功秦教授的讲课是我们这代学人中最富激情与思辨的,他30多载的教学感染了许多学生喜欢历史学,热爱三尺讲台。


    今天我们弦歌一堂,共同祝贺校庆、系庆70年。我们深深怀念每一位在师大史坛上执教过的老师,深情关注着每一位从历史学科毕业的系友。如今,建校时的历史学科元老只有赵宗颇教授硕果仅存。1927年出生于东北的赵宗颇老师,1954年由东北到上海,夫人夏菊芳老师到上海师院历史系执教,赵老师先到华东师大历史系工作,当时该系只有吴泽、陈旭麓、赵宗颇等4名党员。不久在常溪萍书记关心下,赵老师调入本校,并长期担任历史系的团总支书记和党总支委员等。赵老师为人正直厚道,做事细致,对本校、本系贡献良多,祝愿97岁的赵宗颇老师健康长寿。



2024 年 5 月,上海师大历史学科创建七十周年教师合影


    文苑增辉,史坛毓秀,薪火相传,勇攀高峰。衷心祝愿上海师大历史学科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扫码关注我们

排版 | 曹   琳

校对 | 陈   晨

审核 | 袁志秀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学界知名公益平台,学术前沿发布地。每天坚持更新全球范围内历史学新书、新刊、会议资讯、经典论文、人才招聘等学界动态;偶尔分享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