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共生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唐太宗即位以后,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年仅八岁。由于太子自幼生长于深宫,逐渐沾染上了奢侈、好色、冶游过度、文过饰非等一些不良习气,甚至还得了脚病,连行走都变得有些困难。为了挽救李承乾,太宗先后指派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当时的宿儒名臣匡正太子。可是承乾全都无动于衷,不是将他们气走赶跑,就是关系搞得特别紧张。
太子的行为让太宗感到失望,于是萌发了废掉承乾的念头。他最初看中了魏王李泰。李泰从小聪明好学,尤其是喜欢读经典名篇和天文地理方面的著作,写得一手好诗和好文章。加之他的爱好比较广泛,深得唐太宗欢心,受到宠爱。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太宗仿照当年自己秦王府的样子,下令在魏王府另设文学馆,让他自由聘请文人学士。一时间,魏王府出现了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
太宗厚此薄彼的做法,无形中起了怂恿李泰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李承乾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密谋策划了暗杀魏王李泰、发动宫廷政变、胁迫太宗退位的计划。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阴谋发动政变被逮捕。唐太宗下令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
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魏王李泰本来最有资格被立为储君。加之太宗原先就对李泰很有好感,于是就口头答应立他为皇位继承人。
但是晋王李治却深得舅舅长孙无忌的赏识。他虽然比哥哥李泰小九岁,但从小也很聪明稳重,待人宽厚,仁慈孝顺,所以长孙无忌力挺李治。
唐太宗面临两子争立,陷入犹豫不决之中。他认为李治过于胆小软弱,完全不像自己的风格,但却不得不考虑长孙无忌、褚遂良、李𪟝(jì)等元老大臣的意见,最终他还是选择立李治为太子。
事实证明,唐高宗李治基本上还算是一位比较称职的守成嗣君。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初期在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们的辅佐下,继续推行贞观年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之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史称“永徽之治”;中后期,在武则天的帮助下,唐朝社会继续朝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