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6万元!延安成交全国最大“水土碳票”

2024-10-24 20:07   陕西  


全国最大的一张水土保持碳汇,在西北诞生。

9月19日,延安市宝塔区达成一笔四方交易:宝塔区政府向延安水务、延安能源化工、杨凌绿诚3家公司共转让15.1万吨水土保持碳汇量,成交总金额达543.6万元,平均36元/吨。

其中最大看点,无疑是“水土保持碳汇”一词。

“新事物”的科普得尽量详细。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而水土保持碳汇则是在水土流失区域预防和治理中,对所产生的“碳汇指标”进行交易。顺带提及一下,水土预防与治理产生的“碳汇指标”具体分为汇增、固碳和减排(详见下图)。


这里插播一句,碳汇可按照“是否有人为因素参与”划分出自然和人工两类碳汇。
其中,自然碳汇是指森林、海洋、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呼吸”“净化空气”产生的“碳汇指标人工碳汇则代表一切人为举措所增加的“碳汇指标”,例如植树造林、植被恢复、农林业管理等。
所以,无论是此前提到的林业碳汇,还是这次的水土保持碳汇,实际都属人工碳汇范畴,都要通过CCER进行交易。
CCER,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是指对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相关交易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因此,林业和水土保持两种碳汇的交易模式,都需要确定了具体项目区后,才能进行CCER的监测核算、碳汇量核证与签发认证,最终通过交易平台公开交易并签约,实现收益反哺地方环境治理。
▲图:延安日益向绿
有了这一共通点后,不妨再看向二者“如何开源”的问题。
以林业碳汇为例,是通过投资繁育人工林来获取“指标”;而“水土碳票”则是在河流流域及沿岸,通过林草恢复、耕作管理,甚至水利工程等措施来进行“减排开源”。
不同的“开源举措”自然意味着不同的“碳汇”来源。
就水土碳汇而言,既能利用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种树”手段,同时也能通过水利工程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拦蓄泥沙,减少水土侵蚀的“碳流失”,更具技术固碳与减排的双重意义。
为此,我们想用“水土碳票”一词,来指代本次的水土保持碳汇。
截至目前,国内共发生5笔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涉及8家企业主体参与“碳汇”受让,所属行业多以有色金属的采矿、冶炼与加工为主,同时还包含电气制造,科技推广应用服务等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除延安外,其他4笔交易的受让企业,多来自碳汇配额普遍不足的“传统行业”。
但延安的3家“买碳”企业,却可以视作水土保持、治理的同一产业链。天眼查数据显示,延安水务、延安能源化工、杨凌绿诚的经营范围,涉及水生产、水资源利用投资、水土流失防治服务等上下游服务。

除参与受让企业最多与同一产业链覆盖两大特征外,延安的“水土碳票”不仅在挂牌时间上成为全国第3单、签约时间上为全国第4单,更是在交易金额上突破多项市场新高。
截至目前,这笔交易仅在单价方面低于广西桂林的50元/吨,总出让碳汇量与总交易金额均为市场最高的一笔“水土碳票”。
其中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自然是延安所处的黄土高原。作为资源禀赋的最大优势,该地区水土治理项目多、碳汇指标配额大。
尽管并未有机构对陕北的水土碳汇做出详细统计,但我们查询到了一些可供参考的量化指标。省水利厅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陕西黄河流域输沙量一度占比超黄河总输沙量60%,其中来自陕北的年输沙量就达6.7亿吨,占总输沙量的40%还多。
另据中国气象报报道,2004年,黄河中游共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其中陕北有48个县域被列入观察,占比高达34.78%。
那么,如何水土保持,毫无意外地就成为陕北环境治理的核心问题。最新的数据是,随着退耕还林、淤地坝、拦沙等多样化治理工程的落地见效,延安植被覆盖度已从1999年的46%增至2024年的81.3%,输沙量降至2.12亿吨,较此前降幅68.36%。在上述过程中,必然会为当地“解锁”海量的碳汇指标供应。
与此同时,下游消费需求也是支撑最高交易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显示,在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中,能源活动的实际排放占比最高,达73%;而其他的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的排放量分别为11.8%、6.4%、5.7%、3.2%。
作为以煤田、天然气及岩盐矿为基础的传统能源密集区,陕北地区的能源相关企业林立、碳汇需求高企,进一步致使竞价加剧,并推高本就稀缺的“大额碳汇”出让价格。
▲图:延安日益向绿
行文至此,回到本次交易具体细节,据省水利厅文件显示,此番交易碳汇来自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的薛张小流域,该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2.26平方千米,此前已通过种植林草和经果林、整修梯田、修复加固淤地坝等水保措施,实现65%以上的植被覆盖率。
经监测核算,截至目前,该流域水保碳汇达总量46260吨,相当于169620吨二氧化碳当量。
事实上,本次“水土碳票”还刷新了一项省内碳汇纪录,完成了“造林+技术”从0到1的突破。而此前省内所有的碳汇交易,均来自森林耕草等“种树”手段。
一份省内林业清查数据显示,陕西省内森林总面积达887万公顷,按照全国78.57%的天然林、21.43%人工林的占比估算,省内两类林地资源面积基本在696.92万与190.08万公顷左右。
因此,如何将自然碳汇引入全国交易、流通、流转,也就成为陕西亟待思考、解决的重点之一。
这其中,榆林市似乎扮演着“先行者”的案例,该地早在2021年就成立了省内第一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用以当地碳汇市场交易。今年9月,榆林政府表示,正在筹划林业碳汇监测交易系统CCER组件与碳汇智慧平台建设,进一步将当地“绿碳”推向全国。
南下再看,咸阳、商洛多地也在加快走向全国市场“卖空气”。

据《咸阳市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可知,咸阳最晚也将在明年年底接入CCER,对市辖区6个国有林场6万亩人工造林和30万亩生态修复林,进行开发。
不难看出,在顶层设计层面,省内地市的牵头推进已初具成效。与此同时,技术革新,也成为诸多“低碳陕军”的全新发力点。

今年3月,省第一批32个工业领域碳达峰试点项目正式公示,共有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试点、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改造、“零碳或近零碳”工厂等五种低碳升级路径,入选企业既有陕西能源、陕鼓动力等国资控股,也有西安吉利、达能(陕西)等外来巨头与地方民营代表的派尔森创新科技等。
除此之外,在金融层面,兴业银行成功在今年年初将“CCER+贷款”业务模式引入西安,完成了4700万元的陕西乃至整个西北首笔CCER开发挂钩贷款。
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方加快入局。
在多方合力协作的同时,更为清晰的市场交易机制,无疑会让陕“碳”预期愈发明显,进而实现更多经济主体、社会各界投身其中的正向循环。倘若将水土保持碳汇、林业碳汇、林业碳票结合来看,这似乎还是一场对农村、县域自然生态资源的高效盘活。

 往期文章精选




商务合作请联系:YJNY-2030

预见能源
依托国家级能源智库,聚焦电力、光伏、储能、氢能、煤炭、油气等核心能源发展,集深度报道、展览会议、产业赋能为一体。预见、权威、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