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
正是因为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浩瀚江河,成为维系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纽带,使得中国的文化根脉数千年继往开来,长流不绝,屹立于世界。
孟孝琚碑
这是云南现存唯一的汉代碑刻。碑文记述了汉代武阳令之子孟广宗(字孝琚)的生平,说他“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并哀悼其未及娶妻便少年夭亡,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
碑文书法为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划瘦劲古朴,被誉为被誉为“滇南瑰宝”、“稀世之珍”、“滇中第一石”。在书法雕刻的艺术性之外,孟孝琚碑在汉代云南的政治史、移民史、民族关系史、文化史、教育史的研究上都有巨大价值。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这两块碑体量一小一大,故而分别俗称为小爨、大爨,合称二爨碑。
碑文记录了东汉末年至晋南北朝时期,在云南有巨大影响力的爨氏家族,其中的领袖爨宝子和爨龙颜的生平事迹、品德功绩。二爨碑的书法雄强茂美,笔力遒劲,是一种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独特书体——爨体,以实物佐证了中国汉文字由隶书向楷书递变的过程。爨体字兼具了隶书的古朴与楷书的规整,被晚清学者康有为称其为“天下第一神品”,是中国汉字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山花碑
山花碑上篆刻了明代大理白族文学家杨黼撰写的诗歌《词记山花·咏苍洱境》,歌颂了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山花碑上采用的,是借用汉字为注音标码记录白族语言读音,或在汉字基础上增减笔画、变更字形的“方块白文”,彰显出汉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融互鉴,展示了白族人民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创造力,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
昆明文庙
儒家文化在云南的推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始于元代。
《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昆明五华山右麓建起了了云南第一座孔庙。在中央政权的主导下,云南建立起了与中原基本一致的儒学教化体系。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占地面积达114亩,自元朝起便在这里巍然耸立,历经七百余年风雨沧桑。这座庙宇的建筑风格与曲阜孔庙一脉相承,被称为全国第二大孔庙。严谨的规制和宏伟的气势,彰显了云南人民对儒家文化的敬仰和尊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具有传奇色彩的高等学府。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人才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决定南迁,并于1938年抵达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学校,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国家命运共浮沉,承载着延续中华文化火种的历史使命。
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去博物馆格物,在中华史致知,从这五千年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采撷智慧的火种,以云南文物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启示,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熊熊燃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永不熄灭的精神力量。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收看《格物知中华》第十二集《文脉华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纪录片
《格物知中华》——文物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云南篇)
第十二集《文脉华章》
云南卫视 今晚21:11播出
敬请期待
撰稿:张 磊
编辑:郗 溪
责任编辑:周 权
监制:杨 霞
频道总监:朵 翔
总编审:李晓风
总编辑:孔维华
出品人/总监制:和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