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文摘   2024-11-07 17:50   河北  

“过去需要停产,抽调各车间职工集中清理的焦侧水封槽竟然实现了全自动排污。”


“现在,我们靠自营的方式,彻底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充分说明,只要敢想敢干,把大家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激发出来,‘不可能’就会化作‘一定能’!”


近日,对外询价为246万元的焦侧水封槽自营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焦化厂上下倍受鼓舞,职工们眉头纷纷得以舒展。


过去,一提起焦侧水封槽清理,不少职工都会眉头拧成疙瘩。由于设计不合理,焦侧水封槽常常淤积厚厚的除尘灰,难以形成系统排污,不仅影响除尘效果,还会对设备形成腐蚀,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召集全厂力量,集中清理。


但,水封槽的清理谈何容易——一是水封槽只容得一人身,职工拿起铁锹站槽中清理淤泥,很难施展全身力量;二是水封槽处于高空,职工要将清理的淤泥从高处扔到地面,再人工将地上的淤泥清运走,劳动强度非比一般。


为彻底改变这一困局,焦化厂主动请缨,组织攻坚力量,对水封槽改造发起冲击。


1

改管道,设坡度:

主动担当作为寻找突破口


如何实现水封槽自动排污?困局就是突破口。


水封槽排污系统一直采用的是DN300的主管、DN80的支管,与除尘灰形成量以及水循环系统无法完全匹配,流速达不到使用要求,除尘灰易沉积。


“那就改管道,增大内径,提高流速。”攻坚小组提出。


现场,水封槽周遭是密布的各种管道和支架,多大的内径能既满足生产需求又不影响其他管道正常使用?


通过测量、计算和查阅资料,小组得出结论,主管扩容至DN500,支管扩容至DN150是最合适不过的。


管道内径确定后,主管设计坡度又成了问题。从北至南260米长的主管,需要保持相应坡度,形成落差,才能顺利排污。


通过详细计算和论证,最高点至最低点落差为1.5米,管道安装坡度为6/1000。



在远程控制方面,如何实现远程的手动和自动是小组关注的重点。200多米的排污管道,如果就地设置操作平台,一是会增加职工们的工作量,二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将信号引入操作室,通过电脑传输,既能实现手动远程,又能实现自动远程。”小组在讨论中确定。


无数次的专题研讨和对接中,施工方案最终被确定下来,为改造架起了远行的“照明灯”。


2

划重点,巧施工,抢进度:

问题导向激发攻关效能


“所有材料都是咱们人拉肩扛到施工地点,在地面焊接后,将一组组管道通过人工倒链拽上去的。”机修车间钳工检修班班长王文亮说。


焦侧水封周遭是横纵交叉、密布的各种管道以及支架,留给施工的空间少之又少。吊车协助早早地就被否定了,只能人工架设。


由于每根主管长为12米,一根根送到高空再进行焊接,非常不便,但地面焊接太长,又不方便倒入高空。为了减少高空焊接作业量,同时方便倒链拉拽,王文亮和他的班组成员们共同决定,在地面每两根主管焊接后,一起倒入高空。



“当四根管道焊接到位后,就开始调整坡度了。”王文亮介绍。


管道铺设至高空后,每四根之间预留的对接口,成为调整角度的关键。王文亮和同事们以管道支架立柱作为标记支撑,每两根立柱落差保持在7cm,确保坡度相同,同时满足最后排污需求。


此外,管道铺设完毕后,作业人员还在23个排污支管处安装了气动阀门。



所有的作业都在高空,王文亮和同事们每天总是在爬上爬下中度过,身体劳累自不必说,然而为了尽快实现自动排污,他们还自觉日常延点,周末加班加点,为后续改造抢足了时间。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重重困难,王文亮和同事们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3

降成本,敢碰硬,强信心:

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


管道架设完毕,远程控制紧接着排上日程。


机修车间仪电工段集中技术力量,分两路对程序和线路改造发起冲击。


线路敷设小组,将总长为6000多米的线缆托运至施工地点,以两座焦炉中线为上线点位,为23个处于不同位置的控制阀敷设电缆。


“南北两侧电缆槽要各敷设24根电缆,难度较大,非常考验施工人员耐心及细心。”机修车间副主任颜炳健介绍。


为将降本增效落实到极致,车间延用了过去旧系统的桥架,理论上,24根电缆敷设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电缆数量多且长度不同,敷设中问题不断涌出。


作业人员首先把电缆每隔1.5米作为一个缠线点,将24根电缆紧紧缠绕,以减少穿线阻力。经实验,拖拽中由于阻力大,电缆逐渐形成“枪形”,穿行更加不便。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将缠线点之间距离缩短至1米,虽然工作量大了不少,但线缆穿行起来顺滑了不少。


另一方面,每侧100多米长的距离,单靠一端用力显然无法实现电缆穿行,工段便同时在每12米作业平台各设一人,方便共同发力拖拽电缆。


现场,“一、二”的号子声异常响亮。将线缆从盘线轴处拖拽至中心点位,再拖拽至中心平台上方,以及向两侧穿行延伸,每一次拖拽,大家都拼尽了全力。


“在敷设1号焦炉侧电缆时,由于作业下方是晾焦台,作业人员只能从其他平台上去,爬过长长的钢结构,绕道至1号炉焦侧支架平台,同时,正逢湿焦生产,大家只能见缝插针式,躲避正出炉号位置,在未出炉号处施工作业。”仪表班班长冯洪博说。


“每一次作业都是连续式,大家中午全部在作业平台快速吃过午饭后,马不停蹄投入作业,晚上下班后也会施工至天黑,为施工进度提供了保障。”颜炳健介绍。


在所有线缆铺设完毕以及打点结束后,另一路程序改造小组便开始了技术水平比拼。扩展DCS模板,编制自动排污程序,设定循环周期以及间隔时间……


当前,随着水封槽全自动排污完成改造,焦化厂干部职工并未“偃旗息鼓”。


“后续,我们还将在水平衡方面继续攻关,最终实现自动补水满足生产需求,自动回水满足循环需求。”攻坚小组成员肖进秋表示。


今年以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焦化厂强化主动求变意识,向细管理,往深扎根,不断拓展陌生领域,持续挖掘降本潜力,陆续完成焦油装车棚安装、113号上升管阀体更换、焦炉地下室VOCs管道清理、备煤皮带除尘风机改造、放焦装置改造、焦炉空压密封等外委转内包工程,把一个个“不可能”化作了“一定能”。



围绕各项工程攻关历程,焦化厂及时总结、复盘,大家普遍认为,之所以啃下这块多年来未能啃下的硬骨头,关键在于:主动担当作为寻找突破口的贯彻执行能力不断增强;以问题为导向激发攻关效能的方向性、目标性不断明晰;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的精气神已经构筑。


“焦化厂将上下同心,真抓实干,锤炼队伍,锻造精兵,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焦化智慧’!”厂领导表示。


图文丨王叶叶

编辑丨阳菊香

出品丨天铁传媒中心



新天铁
党建 绿色 创新 精益 智慧 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