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价值现在到底是什么?
设计的价值究竟何在?从服务的视角来看,它的内涵显然是需求驱动供给。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设计行业的供给也必须随之调整。然而,我们建筑设计仍然固守传统的价值观,依然认为“经典建筑是永恒不变的音乐”,那么面对快速发展的现实,我们无疑会陷入困境。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如今的问题不仅仅是建筑师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而是我们多学科的拓展融合显然不够。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呈现出跨学科的特征,建筑设计院亟需向工业设计院学习。
像工业设计院,尤其是在电子、化工等领域,诸如芯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等项目涉及的专业数量往往高达几十个,技术含量极高,相互之间配合娴熟默契。相比之下,建筑设计院在应对需求变化时显得相对封闭,仅有的建筑、结构、水、电、暖五大专业技术含量简单、配合相当凌乱。若我们建筑设计院上上下下仍然固步自封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客户自然不会选择我们。当前,建筑设计院也面临着技术复杂性和跨专业要求的双重挑战。比如越来越多的交通综合体项目,既有高铁、城铁,又包括公交和商业等多种功能的融合。这些项目往往需要我们接触到许多陌生的专业和技术,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需求。
面对这些新要求,我们常常选择外包或购买三方、甚至四方服务。然而,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设计院内部的专业能力逐渐削弱,逐渐失去了独立完成复杂项目的能力。例如,电气专业的分割现象日益严重,强电和弱电的细分使得照明、智能化等功能变成了独立的咨询包外包出去,市政行业供配电也被外包出去,结构专业的钢结构、基坑支护也被外包出去。最终,设计院的总体设计能力被削弱,设计费用自然也难以提高。即便签署了总包合同,也只是总包而已,大量业务依然被切割出去。
在面对需求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的设计院必须重新审视技术构成,以适应这种变化。或许我们需要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以应对工作模式的变化。当前,设计行业的分化已然开始,有些设计院专注于专业设计,如医疗和交通领域,因其对技术的高要求而生存下来。与此同时,工业设计院也在不断发展,专业化趋势愈加明显。这种专项设计院的崛起,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可能会迎来一波小高潮。例如,投资数百亿的半导体项目、能源汽车项目其技术壁垒之高,常规民营设计院可能根本无法参与。
另外,随着总包企业话语权的增强,参与EPC工程总承包的设计院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加。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条好的道路,因为在这种关系中,总包的主导地位过于强势,设计企业的自主权却在逐渐降低。长此以往,设计企业可能沦为傀儡,形成心理上的依赖。因此,从技术层面出发,我们必须推动跨学科的包容性转变与学习,随着需求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随着社会的演变,我们也应当自我进化,才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