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物 | 难得一遇的百年Art Deco大展,尽览百件中法珍品

文摘   2024-11-08 11:05   上海  

文 | 阿布  摄影 | 王哲

Art Deco,即装饰艺术风格,这种始于新兴艺术与奢侈装饰物的美学,因为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而风靡全球——在此后几十年间,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设计风格,转而塑造了大众的生活美学认知,成为一种指向“新世界”的时代精神——1968年,人们将这种“装饰艺术”风格,正式命名为:Art Deco。

摩天大楼、电影院、公共建筑、家具、服饰、首饰……Art Deco几何形的代表性设计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成为20世纪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艺术风格之一。领风气之先的上海,也留下了不少Art Deco建筑,比如最为知名的大光明电影院、衡山电影院等等。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为庆祝“Art Deco 装饰艺术风格”诞生 100 周年,“ART SHANGHAI欧洲国家珍藏展”于今日在上海推出“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持续到明年2月16日),引领观众走进一场跨越世纪的双城对话,探索艺术、设计与工艺如何塑造了都市文化与生活美学。

120余组世纪珍藏首次亮相本次展览,涵盖了家具、织物、器物、服装、珠宝、影像、文学等多个领域。10个篇章的展陈布局,将不同艺术门类和美学媒介的作品交织呈现。交错与回响中,织就中西互动之下的现代文明图景。

展览在外滩源壹号举办,这里也是外滩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巴黎魅影神游东方




来自法国国家家具管理馆、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法国电影资料馆,以及珠宝世家卡地亚和梵克雅宝的世纪典藏都将在展览中呈现——有许多展品是首次走出法国,并且出国的第一站就来到了上海。

“巴黎全景”屏风
1924年-1933年


“香榭丽舍”扶手椅
1924年-1933年
“巴黎”系列家具,包括一面屏风、一张沙发、两把扶手椅和四把座椅。整套家具的织锦图案,由著名的法国艺术家拉乌尔·杜菲,受博韦挂毯厂时任负责人让·阿雅贝尔之邀委任创作。自1924年杜菲交付首批底图,至1933年绘制全部完成,过程持续近十年。

其中“巴黎全景”屏风,以独特空间透视呈现“光之城”全貌:城市全景自左侧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和老特罗卡德罗宫,延伸至右侧的市政厅和共和国广场;巴黎圣母院、荣军院、协和广场、圣心堂、卢浮宫等地标建筑,皆参照现实位置布局。


“金鸟”系列沙发和屏风
1923年-1926年

“金鸟”系列家具在1925年的巴黎博览会前就开始设计制作。这个系列中的屏风和扶手椅,都曾华美亮相于当年的博览会;沙发则于1926年最终完成。本次展览中,将呈现整套家具系列中的沙发、屏风和两把扶手椅。

“金鸟”的木构造型由法国装饰艺术家、室内设计大师阿尔芒-阿尔贝·拉托完成,结合新古典主义元素与现代构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家具构型之一。织锦部分由深受“纳比派”和“野兽派”影响的法国画家勒内·皮奥绘制,由创立于1664年、曾为皇家挂毯织造机构的博韦挂毯厂完成织造。


美杜莎抽屉柜
1936年

美杜莎抽屉柜,由安德烈·阿布斯设计,是1936年他为法国农业部会见厅打造的一整套家具之一,锁扣部位采用美杜莎浮雕装饰。

地毯也是由阿布斯设计,中央图案是一把浅棕色诗琴,琴上缠绕白色缎带与灰色高光点缀的海军蓝棕榈叶。

谢鲁伊晚装斗篷
1925年

这件银丝晚装斗篷绘有风格化的绿色及玫红色大朵花卉图案,宽大领口以玫红丝绒包衬。它来自谢鲁伊时装屋——由路易丝·谢鲁伊(1866年-1955年)创办于巴黎芳登广场,是巴黎高级定制的典范之一,被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记述进巨著《追忆似水年华》(1910年),界定了一个时代的时尚风貌。


热罗姆晚装裙
约1925年

这件黑色丝缎无袖裙采用V字领、低腰设计,饰以金色和铜色的东方风格刺绣。当时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设计师们纷纷把遥远的他乡当作灵感的源泉——这件裙子上就出现了仙鹤的图样,与下图中同时代的东方椅子上的仙鹤抽象图案相映成趣:

仔细看,这把100多年前的东方椅子,还是可以翻面的——坐垫可以根据季节翻转,一面阴凉,一面暖和,主打一个冬暖夏凉。

同样受到东方影响的还有这个金线编织的手袋,搭扣部位是中国青铜器和玉器中常见的螭虎纹:




西风东渐上海摩登




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的上海,Art Deco这一外来文化被重新赋义与诠释为——摩登。

展览中的篇章“海上传奇:摩登的神话”让观众从家具、旗袍的图案与纹样切入,展现了当时上海的工坊与匠人们是如何深植于中国传统的纹样与造型语言,将Art Deco抽象几何化的现代语言脱化为自身的摩登图谱。

而在这个广告画、电影、杂志等大众媒体开始在上海诞生与兴起的时期,展览又以月份牌及影像为主要媒介,截取出当时上海摩登视觉文化中最具征象的图景——正是这些在新兴大众媒体上流动的图像,塑造了当时关于摩登上海的传奇遐想。


上世纪30年代的起居室

都市文化诞生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中国人的起居室里开始出现玻璃展示柜、沙发这样的西式家具。


机器人造型酒柜
上世纪30年代

即使是上海不知名匠人的作品,百年流传,也让人看到当年的匠心独具。这个机器人酒柜采用不对称的设计,宛如一个机器人,也体现了设计师对机械时代美感的回应。而酒柜本身也是西化的家具。


谢之光创作英商绵华线辘总公司广告招贴
上世纪30年代

资料图
老上海的女子,通过月份牌这个媒介,将倩影留到了现在。扬之水曾说:读月份牌广告,也读了半部“更衣记”。

穿越月份牌和招贴画长廊,从她们身上的旗袍纹样变化,我们也能看到中西文化和风潮交汇的面貌。

所谓“绿肥红瘦”,原本“叶”在中国传统中永远是花的陪衬,但古希腊装饰中却多出现叶片、麦穗等纹样——如今我们看到这件百年前的中式旗袍,完全以叶为主角,花反而成了陪衬,也就知道,服饰的纹样设计已经受到西方影响。

同样地,麦穗图案也开始出现:

还有Aat Deco代表性的几何图形:




双城回响




在“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的最后一个篇章“尾声:回响”,呈现了著名导演、摄影艺术家布鲁诺·阿维兰(Bruno Aveillan)应展览主办方汉唐文化委任创作的影像艺术系列作品。

作品聚焦巴黎与上海这两座城市的文化、美学风格及历史联系:巴黎,作为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的发源地,上海则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将这一风格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乍一看,你可能无法立即分辨,哪一面墙上的建筑是巴黎,哪一面是上海。

展览中庭俯瞰

优雅与浪漫,大胆与创新,这是巴黎与上海两座城市的共同特质。

“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让我们看到更多双城的文化契合——在没有互联网的百年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却赋予了双城各自探索其文化主体性的动力。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过去百年艺术成就的回顾,更是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表达一种面向未来的愿景。

“ART SHANGHAI 欧洲国家珍藏展”项目发起人郁为琦说:“我们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献礼上海,致敬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百年,实现了跨越国界的文化交融。ART SHANGHAI欧洲国家珍藏展,作为中欧文化交流的桥梁,紧密联结两大文明,旨在成为促进国际文化理解与合作的坚实纽带,共同翻开人类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往期推荐

好戏 | 《小巷人家》热播,蒋欣和闫妮又突破了自己

在欧亚大陆交汇点,感受5G-A引领移动AI时代

新书《超越药片》进博会上发布,展现中国医药35年历程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新民周刊
深度和角度——这是我们能做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