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事件”一个今年非常尴尬的考点

教育   其他   2024-11-04 12:13   江西  

@西瓜学堂 你的新传备考能量小宇宙  


是的,姜萍事件反转了。

然而有些院校的题目可能已经出完了。

如果考到姜萍这个题目,那么就有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考题的角度和方向有可能是很尴尬的。

原因在于一个事件的舆论往往有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讨论重点不同,材料的写作重心也会不一样。一般的舆论事件演变基本符合舆论酝酿期、爆发极化期、消解期、反转期这样的周期规律。

姜萍”事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析:扩散过程 (姜萍在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网民关注(标签化和反差性)→ 媒体跟进(正能量叙事\信息持续补充披露)→网友再议(舆论极化、群体极化与撕裂现象)→官方媒体(设置议程、呼吁理性)→网友再议→媒体跟踪→官方回应→舆论反转。

#第一阶段舆论扩散期

这一阶段的媒体报道更加侧重于对于姜萍本人数学竞赛中的优异表现进行详细补充以及正能量引导叙事。

姜萍逆袭数学竞赛,也要感谢企业设置的低门槛 | 九派时评

这几天,一位17岁的中专女生火了。她叫姜萍,是狂热的数学爱好者,曾花两年自学高等数学,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名列全球12名,秒杀了一众数学专业的选手。

第12名是什么概念?翻看这个名单,第13名是中科院博士, 第14名是第37届奥数金牌选手,第15名是江苏省高考状元……整个获奖名单中,北京大学的学生占据一半,其他选手也都出自顶尖名校。一位中专学生“杀”入这样的精英阵营,令人感到无比震惊。

姜萍的事迹,当然是对“学历决定论”的有力反驳。更关键的是,姜萍的数学天赋被社会发现,要感谢这一数学竞赛,以及企业设置的无门槛参与机制。

不以学历论英雄,愿更多的“姜萍”散发光彩|光明论

“天赋+努力”让姜萍这位中专在读生一举成为红透网络的“天才少女”。姜萍的故事让人们看到,过去被人们忽视甚至看轻的中专等学校里也藏龙卧虎,有着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若能够在某个领域施展所长,就会散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第二阶段: 议题极化期 

在媒体的持续报道、转载和大量网民讨论、跟帖、转帖的情况下,姜萍事件舆论迅速升级,此间,官方态度、网民观点、媒体报道相互交融,促使舆论影响进一步扩大。

对事件本身持不同态度的各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讨论、交流后开始出现分化,分为明显的支持一方和反对一方。在此期间双方新媒体舆论讨论也进入一个白热化的状态。

有些人翻出了疑似姜萍考试分数的成绩,并质疑姜萍为何此前成绩并不突出,却突然在这个竞赛中成绩惊人;有人质疑在一些宣传照里,姜萍的板书似乎有错误;也有人说比赛是开卷的、成绩是姜萍作弊的结果等。

也有很多支持者坚信姜萍的成绩是真实的,认为她的成功打破了教育背景的界限,是励志的典范。

可以质疑姜萍,但阴谋论大可不必 | 新京报

姜萍当然是可以质疑的,学术领域有质疑才正常。别说姜萍了哪怕是成名已久的行业巨擘,也免不了常常被拿来审视。姜萍作为一个暴得大名的年轻人,其故事甚至比小说更有戏剧性,没有质疑倒显得不正常。

质疑终究还是需要过硬的证据和缜密的逻辑,无论如何,现在比赛并未结束,姜萍依然是参赛选手之一。在这个时候,公众的围观也不妨保持一些克制,不要做过多的恶意揣测和阴谋论。

#第三阶段: 舆论的消散期

随着事件的最终解决,网络舆论风潮逐渐消散,并进入对整个事件进行反思的阶段。

这个阶段,《新京报》发表评论文章《“打卡”姜萍家院子,过分了》指出:“堵门直播,无底线、无限度骚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蹭流量行为,该叫停了。依法获取的流量可以变现,但以打扰他人生活、侵犯他人权益获得的流量,不应也不能变现。相关平台也不能为了热度,而放松尺度。”

《北京日报》在评论文章《保护姜萍,给她留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发自心底、毫无杂质的热爱,以及无人关注、没有干扰的环境,才成就了姜萍。今天,我们为这位女孩取得的成绩而高兴,更希望炙热关注能够适可而止,对功利炒作更要及时叫停,呵护好这份简单的少女之心,让姜萍继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由成长。”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评论文章《对姜萍最好的关心就是不打扰》中直言:“人才成长需要关心,但不应时时处在聚光灯下。呵护人才最好的方式,是少添些喧嚣,多给些安宁,为成长留出空间。对姜萍而言,无论未来求学之路如何,无论后边比赛成绩如何,能在求知中感受科学之美,已是足够幸福的事”,外界未必真的能理解姜萍,但起码可以尽量尊重她的努力和选择。

红网在评论文章《媒体应克制再克制:别让姜萍成为被消费的流量》中呼吁:“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留给姜萍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她能够好好备赛。不论正规媒体还是自媒体平台,都需要厘清报道与流量的边界,不要被流量蒙住眼睛,还这个热爱数学的少女一个安静的空间。”

#第四阶段: 舆论反转期

2024年11月3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和姜萍母校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分别发布了正式通报,确认了王某某在预选赛中对姜萍提供帮助的事实。

至此,今年最大的一则反转新闻诞生,虽然是一则反转新闻,但私心认为这并不能算是一场“媒介伦理”的报道失范。

这个事件中媒体报道相对克制,在舆论的爆发期、消解期、反转期媒体都有迅速给出反应,尝试调和极端舆论,引导公众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促进理性和建设性的讨论。

姜萍被打假不等于网络暴力的胜利|新浪新闻

若以今时回想往日,为何从网民到媒体都愿意天然地相信这一“反常规”的故事呢?说到底,这还是在教育内卷之风下,公众对“寒门贵子”这一传统叙事逻辑的守望与期待。人们愿意相信一个出身平凡的女孩,可以不必奔命在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中,不必封闭于消失的“课间十分钟”里,能轻而易举地吊打名校,赢得关注:人们希望一个普通个体改变命运的叙事里可以多一点人的光辉,少一点考试机器般的被动和无奈。

如今,姜萍被打假,这自是维护学术风气与比赛规则的胜利,但绝不等同于舆论场上那套随意网络暴力、语言霸凌的打假逻辑就有了合理性。

无论是最初选择打假还是选择相信姜萍的人,人们忠于的是可以通过辩论拼凑出的真相,而非不容辩驳的极端立场。尤其在此刻,更要警醒那些极端言论在墙倒众人推之际,以胜利之姿再次出现。

从"造神"到"毁神": 法律视角下的姜萍现象与公众道德边界

面对"造神"与"毁神"的循环,我们应当倡导建立基于事实、尊重法律的理性社会风气。一方面,加强公民法律教育,提升公众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明确每个人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承担者的双重身份。另一方面,鼓励媒体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拒绝为"造神"推波助澜,也为防止"毁神"提供冷静的思考空间。

舆论不能捧杀完就棒杀!不妨对姜萍多些宽容|北京日报

纵观整个事情,姜萍一直被推到台前,承受着不可承受的赞誉,也遭受着方方面面的质疑。但她毕竟还是一个学生,并非整件事的始作俑者。

对姜萍本人,舆论不应落井下石,不妨多一些宽容。犹记得,流量狂欢时,一些理性声音高呼“孩子还小,不要捧得太高”“给她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热爱的空间”,但仍挡不住舆论大肆“造神”。

如今,舆论切莫再次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否定个人到否定群体、否定奋斗。水平或有高低、热爱不分高下,而对所有热爱者来说,从始至终需要的都是一张安静的书桌。一旦被名利炒作裹挟,安静的书桌就被掀翻了。

#一个尴尬的问题

看完姜萍事件的舆论周期,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目标院校的导师们在舆论反转前就出到了姜萍这个问题,并且选择的是舆论极化期或者舆论消解期的材料作为背景?我们该如何应对?

根据原材料去写感觉会怪怪的,但不根据材料写算不算跑题??救命~

大家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首先,现在大部分院校还没有出完题目,11月中下旬才会出完;其次,就算目前已经出完的院校还是有订正空间的,还可以更换题目。

这种情况大概率不会发生,万一真的遇到了这种极端情况。建议尊重原材料题干,在理性客观思考的基础上,结尾可以加入该事件的最新结果。

#结尾写作角度参考:

后续,姜萍虽被打假,但其作为符号般的存在所投射出的民间真实情感却是真实而鲜活的:民间社会对逆天改命这一草根叙事的狂热之情,也是对冰冷现实的解构与反抗。

舆论仅欢呼姜萍大女主般的爽文人生并没有公共价值,应该反思现行应试教育体制对个体差异化的忽视。那些同样被主流筛选体制所不容,但又无法通过一场比赛的可视化数据来自证的“偏科学生” ,才是真正该被关注的。

 常规广子位 

模考班📃 / 刷题班🖊 / 专题笔记📕

👇




 努力成为你的最强辅助! 

👇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喜报
点击喜报可查看院校上岸详情



-🐇-
🔴

西瓜学堂新传考研
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辅导;提供院校相关信息;第一时间专业热点解读;以专业护航,用分数说话。注重优质的内容与服务,练真题,跟名师。 关注后可看到更多干货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