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橙子
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网络事件的反转速度,现在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人工作间隙摸鱼刷手机的速度了——
每一次拿起手机,都发现事情又出现离谱反转。
前段时间网上爆火了一类“给爱上课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内容是给班上的调皮孩子戴上“小蜜蜂喇叭”,小孩子立刻不敢说话了,一副“已老实”的表情,画面很喜感。
这引发了一波模仿潮流,许多老师尝试这一法子,玩梗拍摄后上传到网上,“给学生戴小蜜蜂”成了热门话题。
但前些天一位叫@小邓同学的网友突然发视频,称因发小蜜蜂的视频被投诉。
据这位小邓老师的自述,她发布给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爆火后,家长找到她沟通要求删掉视频,而她因“迫于各方压力”,最终选择了离职。
这条视频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网友们为此吵成一团。
有争论戴小蜜蜂的方式到底合不合适的,有为教师群体抱不平的,有认为随便把孩子正脸挂网上确实不合适的……评论区打成了一锅粥,但还没等这锅粥煮开,新的离谱动向再度砸了下来。
有媒体提出对真实性的质疑,认为离职事件疑云重重:目前所有信息仅为一面之词,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认领这一事件。
此前网友根据小蜜蜂视频画面,猜测有可能是山东省滕州市的一所小学,该校工作人员予以了否认,说不是他们学校。
一直以来,校园题材的视频在互联网上都属于热门赛道,流量极大。
但同时,这个流量赛道内其实有不少视频严格来说处于灰色地带,有侵权嫌疑。
如今出现充斥疑云的小蜜蜂事件,或许正是灰色地带充满隐雷的佐证。
亿级流量
砸晕普通人
在短视频平台上,校园题材的流量大几乎算是人尽皆知的热知识。
拍幼儿园、小学校园内视频,靠着童言无忌、可爱萌娃天然能让人多看两眼;拍初高中生活的视频,一些课堂、课间画面下清一色全是“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与对青春的感受”,激发集体的怀旧之心。
校园生活也是几代人记忆的共同公约数,甭管外部世界里苹果手机出到了第几代,校园内班主任仍旧爱站在后窗偷看。
因此,校园题材极易引发共鸣与讨论,时不时就冒出爆款。
这次小蜜蜂话题走红,部分视频的点赞量接近300万。
而短视频点赞率通常在2%~5%左右,以此推算,一个近300万点赞的视频播放量至少是千万打底,很可能达到亿级。
哪怕自己的视频不是最火的那一个,蹭上即时校园热点的视频流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像小蜜蜂话题引发的玩梗热潮里,即有从前几乎没发过任何工作相关内容的普通老师收获大量点赞。
除却岁月静好的一面,校园话题也永远是一点即着的火药桶。
“小蜜蜂老师离职”事件刚刚传播开时,许多人依据现有的信息,认为这又是一起家校矛盾的例子。
直到“疑似虚构剧本”的怀疑冷水泼下来,大众的心态才稍稍回归冷静,当前一切都有待回应与查证。
目前@小邓同学的账号已经基本清空,只留下了三条自述因小蜜蜂事件离职的视频。
视频弹幕中,一些网友已经开始怀疑之后会不会直播带货。
我相信,市面上大多数露出“教师”身份的账号只是普通人的生活记录,只是恰好职业身份为老师。
许多人在被突然的流量砸中之前,或许从未想过成名或成为网红。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人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校园题材这块流量肥肉而来。
此前,半月谈记者对网红老师账号进行整体观察,发现网络平台上已经存在多名自称中小学一线教师、粉丝近百万的博主。
平常拍摄课堂教学视频、学生幽默段子,账号内挂的商品橱窗兜售着学习用品、教辅资料与网络课程。
一些关于“起号经验”的讨论帖中,老师这份职业甚至被形容为“天选自媒体圣体”。
校园视频流量这摊浑水,随着利益的加入被搅得更难以辨清。
灰色地带
禁不起深究
尽管事件的起因是“给调皮学生戴小蜜蜂”,但事件发展到如今反转又反转,早已脱离了它原本的讨论范畴。
爆火之初,大部分网友都并没有把小蜜蜂事件放在心上。
它虽然有趣,但看起来平平无奇,和曾经走红过一遍又一遍的校园话题似乎没什么两样。
此前互联网上实在火过太多类似话题,比如“淋过雨所以要撕伞”,凭着自己学生时期的经验,年轻老师们精准杜绝学生默写时偷看的可能。
又或是“95后教师已经学会经典招数”,年轻老师们分享自己上课时颇有威严的视频,制作从后门偷看班级的表情包。
“戴小蜜蜂”话题最初看起来也很欢乐,与以上这些内容没什么不同。
网友们调侃说这招对小时候的自己没用,自己调皮到戴上小蜜蜂后会立刻开始模仿秀“class begin”。
也有已经当家长的网友,把话题转发给孩子的老师提供灵感,让对方可以这么管教自己儿子。
图/@哼哼哈嘿
“戴小蜜蜂”引发争议,而其他类似话题没有,并非是因为小蜜蜂本身有多特殊,横向对比来看,这更像是校园赛道内一直存在的灰色地带终究被挑到明面上。
灰色地带内的两大问题,一是肖像授权,二是视频反馈。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肖像权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同样拥有肖像权。
由于儿童年幼,对肖像权保护没有完全认知且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含有未成年人肖像的画面发布前应征得监护人的许可。
这意味着网络上大量包含未成年人出镜画面的校园视频,理论上都应征求其家长的同意。
而在“小蜜蜂”话题下的热门视频中,仅有少数账号明确表示已获得家长同意。
这种现象绝非“小蜜蜂”这一次孤例,而是普遍存在。
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忽略肖像权问题,一来觉得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什么抛头露面的明星;二来大多数时候会有糊弄心理,觉得不是大事。
通常来说,如果校园视频中的内容是正向的、有趣的,大部分家长看了也只会乐和一下点个赞,并不计较,也不太在乎肖像问题。
但同时,倘若家长并不愿意让孩子出镜,不论画面内容是好是坏,这也是他们的正当权利。
“愿不愿意、同不同意”的问题,往往又涉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视频带来的反馈和反响往往是不可控的。
没有人能在发布视频的那一瞬,精准判断出它经过公共传播后被大范围精读与审判后的反响。
去年3月,一段“高三女生誓师大会发言”的视频曾掀起波澜。
由于女孩朗读誓师宣言时的表情看起来非常激情澎湃,被解读为“像打了毒鸡血”而遭遇网暴。
从原视频的稳定画面、固定构图来看,这段誓师演讲视频最初很可能是出于觉得励志向上的目的被记录和分享。但到最后,这一事件的发展方向变成了谁都不愿看见的高三女生被集体网暴。
哪怕是本次看似人畜无害的“小蜜蜂”事件,也存在着可能刺痛当事人的钉子。
视频中被戴上小蜜蜂的大多是班级里调皮些的学生,人们在留下部分评论时或许没有太多主观恶意,比如:
“这孩子一看就皮。”
“长着一张成绩不好的脸。”
“把他座位移到讲台边。”
但倘若被作为当事人的家长或学生看到,的确可能会心里不痛快,不少当了家长的网友对此的态度是:
“我支持老师用戴小蜜蜂来管,但不支持老师把孩子拍下来发网上,让大家都来看看这个‘难管的坏学生’。”
教师的自媒体道路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小蜜蜂教师疑似离职”风波的新闻传开后,尽管目前尚未有调查与定论,不少学校及老师都对已发布的视频进行了谨慎处理。
据上游新闻对几所发布过小蜜蜂视频的学校进行的采访,前文提及的山东滕州一小学已把视频撤回。
工作人员对此解释:“是老师找学生拍的一个小段子,实际上没这么做。”
河南某小学的老师称收到了要求删除“小蜜蜂”视频的通知,但这条自述通知的视频已和“小蜜蜂”视频一同被下架。
只留下一条道歉视频:“我们的视频都是课间拍摄,孩子开心,家长支持,但没想到会对网友的心理造成伤害。”
也有湖南某小学的老师回应表示视频征求过家长同意,孩子十分优秀,并发布了这名孩子讲数学统筹问题的视频为佐证。
当下事态发展的走向,让一些网友产生了“会不会太上纲上线”的顾虑。
灰色地带的危险之处之一也正在于此。
它长时间处在“不上称四两、上称千斤都打不住”的模糊状态,没有明确的规范可以参考,人们只能揣测着进行处理。
可能把它当羽毛一笑了之,也可能把它当千斤担子严肃对待。最终结果会是哪个方向难以预测,且不论选择哪一种,真要论起来都是合理的。
目前在互联网上集中、有意识地发布中小学校园拍摄视频的账号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教师个人的自媒体,一类是学校账号,以私立学校居多。
私立学校因为有一定招生需求,会选择拍摄校内环境、课堂视频、课间氛围来做宣传。
据网帖吐槽,有的私立幼儿园还可能要求教师开个人账号,记录并宣传校园活动。
教师个人的自媒体,则要么单纯是记录工作生活的目的,要么有一点开辟副业的私心。
做得好,说不定能加强老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但业界内也有专业人士担心,是否会出现教师直播、家长打赏的“曲线送礼”情况。
只能说当千万级、亿级的流量冲到眼前,个人也好,机构也好,其实都难有应对处理的万全之策。
而当网络流量注定把握不住,此时最需要的或许不是对“小蜜蜂”类视频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的辩论,而是平台加强对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规范引导。
可能是视频发布前的一句提示,可能是审核机制内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而非等到舆论沸反盈天时,再去争论道德层面的一点好与坏。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4年第23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原题《拍学生搞笑视频爆火的“老师网红”,剧情大反转让全网都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