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陕北古村落,为什么这样“红”

时事   2024-11-12 13:11   北京  


凌云踏歌行 家在山水间
——陕西佳县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赤牛坬村充分挖掘“老物件”“老窑洞”“老农民”的“三老”文化潜力和价值,推动“农具”变“道具”、“窑洞”变“客房”、“农民”变“演员”,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图为陕西佳县赤牛坬村全貌。陕西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10月31日,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2024年会上发布了2024年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陕西榆林佳县赤牛坬村《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等案例入选。

《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研究成果,由世界旅游联盟与中国国际减贫中心联合发布,依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可量化、创新性、材料的完整性和积极的社会影响等标准,遴选出50个典型案例,全面展示中国新农村建设成果、乡村旅游发展新面貌,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中国乡村由脱贫向振兴的有效转换,增进在该领域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为旅游减贫和乡村发展贡献经验。

赤牛坬村,这一昔日陕北穷山沟缘何成为全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50强村?佳县县委书记姬跃飞给出的答案是:挖掘文化潜力,赋能乡村振兴

民俗文化旅游彰显百姓精气神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毛泽东同志1947年转战陕北时为佳县县委的题词。佳县是毛泽东主席起草并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的地方,也是革命老区,是颂歌《东方红》、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诞生地,还是中国红枣名县、新兴工业县和文化旅游资源大县

近年来,佳县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葭州大地次第展开。

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佳县把文旅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商服”旅游要素。组织开展黄河秦晋大峡谷论坛、黄河岸边枣花香、黄河岸边枣儿红、黄河古村过大年等文旅活动,重点打好“红色、黄河、白云山”三张文旅牌,全力打造转战陕北红色旅游带、以13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代表的70公里黄河古村风情带。

赤牛坬村位于佳县城南30公里的黄河西岸,四面环山,枣林层叠,是全国“四大枣乡”之一。15年前,这里的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交通运输全靠人拉肩扛,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收益几乎为零。

近年来,赤牛坬村充分挖掘“老物件”“老窑洞”“老农民”的“三老”文化潜力和价值,推动“农具”变“道具”、“窑洞”变“客房”、“农民”变“演员”,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在这里,村民搜集整理弃之不用的锄头、算盘、旧鞋子、酒瓶等生产生活用品,建成陕北首家民俗文化博物馆,设农耕、家具、度量等10个展馆、68间展室、15万件展品,展示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和农耕文明

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绝顶的赤牛坬》一文中写道,“看着这些博物馆里的农家什物,于是,从烟火生计、家国天下、艰苦奋斗,到革命情怀、改天换地……你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

在这里,村民依托山形地貌,改造百余孔破旧窑洞,建成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建筑群,成为体验乡情、留住乡愁的民宿客房。

在这里,村民围绕农耕记忆主题,以天地为背景、村庄为舞台,精心打造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扛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演员。”全村150余名老农民参与演出,每人每场可获得25元报酬,人均每年增收6000多元。演出期间,他们就站在山峁峁上、圪梁梁上本色出演,用歌声和舞蹈真实再现了打夯、纺线、碾碾子等过去的生活场景。演出以民俗文化旅游彰显百姓精气神,入选首批“陕西省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图为陕西佳县赤牛坬村村头。 陕西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

如何才能让村民在脱贫后致富?佳县聚焦引智、引才、引资精准发力,赋能乡村振兴。

“头雁”领航,“雁阵”齐飞。佳县发挥退休返乡干部高永东等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的智慧和优势,加强赤牛坬村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头雁队伍,组织群众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乡村振兴规划。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赤牛坬村建立外出务工优秀人才信息库,健全联络服务机制,吸引30余名乡贤返村创业,涌现出宣传达人高卫勤、退休教师高思茂等一批先进典型,形成“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一人一技能、一家一特色”的新气象。

赤牛坬村还发动村民以每户2.5万元投资入股,成立大美乡村旅游公司管理运营景区,2024年为村集体增收120万元,增幅以每年15%~25%递增。组建红枣、手工挂面等5个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兴办农家乐26家,开发娱乐项目7个,吸纳就业100余人,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服务造福群众,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基层治理的根本。赤牛坬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连续三年获评“佳县社会治理红旗村”,被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讲文明、树新风,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村里建立有奖积分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加文明新风、矛盾调处、治安巡逻、志愿服务等活动,并按照参与度获取积分,每积1分可兑换5元,与年底分红挂钩。

同时,推广“佳理·好商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建成村级综治中心,配备法律顾问1名、法律明白人5名,充分发挥东方红大喇叭、老年文艺工作队等平台作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村民和游客的法治素养不断提高。

村里还建成家风家训馆、乡贤馆、村史馆、德馨书屋和德善字画长廊,开设道德大讲堂,邀请“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授者路生梅、中国好人任凤祥等先进典型宣讲,评选出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努力让好人成为老百姓身边鲜活的价值观,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全村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创先争优、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精神风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汇聚起了强大合力。

图为陕西佳县赤牛坬村夜景。 陕西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的家乡我建设”

一组组数据映照了赤牛坬村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努力:2023年接待游客40.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0万元;2024年1~9月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0万元。

一项项荣誉见证了赤牛坬村乡村旅游的魅力: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宜居村”等8个国字号荣誉,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陕西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陕西省乡村振兴实践交流基地,在全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这对我们来说,是荣誉更是鞭策。我们将继续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来充实乡村文化内涵,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培育文明新乡风,营造文明开放的旅游氛围,让村民的旅游饭越吃越香,日子越过越好。”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说。

2023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获第二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最佳乡村振兴影片奖”。这部影片就是以赤牛坬村脱贫奋斗历程为故事原型,讲述了赤牛坬村干部群众积极响应“我的家乡我建设”的号召、推进赤牛坬振兴发展的感人故事,再现了赤牛坬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团结一心、砥砺奋斗,将一个自然条件恶劣、资源极度匮乏、思想观念落后、生活异常困难的古老村落,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乡村振兴典范的奋斗历程。

赤牛坬村村民、剧中参演演员高思茂说:“影片讲出了我们赤牛坬村质朴生活的真善美,也见证了我们村的奋斗与成长。这就是我们村的故事,温暖和鼓舞着我们每一个赤牛坬村的人。”

姬跃飞告诉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目前,佳县已建成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2个国家4A级景区、6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302.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5亿元;2024年1~9月全县接待游客312.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9亿元。

“生活就是文化,村庄就是景点,山坡就是舞台,人民就是主角,一举一动都是纪念,一声一息都是乡土中国。”新时代的陕北佳县,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做好旅游文章,正自信、豪迈地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健生)


END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责编/制作:刘维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王健生


中国发展改革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官方公众号,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全面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