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去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占GDP比重11.65%。
作为文创产业重要载体的文创园区,肩负着通过自身发展以及产业培育,实现城市产业要素有序集聚和城市空间高效集约利用的责任。
今天(11月5日),文创通、天府文创云共同走进成都影视城,为企业带来金融活水,助力文创园区高质量发展。
实则上,在过往的“开箱!文创园区”系列报道中,我们曾走进过包括成都影视城在内的5个园区。
透过观察,我们发现,如今的文创园区或是践行“文化+”大趋势下的主阵地,或是培育以数字创意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动能孵化地,或是促进产城融合的示范地……
如何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成为文创园区在未来实现“关键一跃”的发力点。
抓住“文化+”两大趋势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一些自带文旅属性的文创园区,便成为了文化消费场景的新发地。
以东郊记忆为例,近年来,这里连续成为热门旅行目的地,不断刷新的各项指标,生动诠释“园区即景区”。
以今年的国庆假期为例:7天共迎近8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0%,消费营收较去年同期也实现大幅度增长。
图 |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就成都而言,东郊记忆绝非孤例——
在天府文创云走进过的祠堂街艺术社区,300米的祠堂街与人民公园隔街相对,袖珍却又新潮,入驻了美术馆、潮牌、咖啡等业态,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打卡之处;
另一边,主打二次元的“痛城”天府国际动漫城,更是成为二次元群体“吃谷”的新去处。
放眼全国,以先进制造业见长的苏州工业园区也曾提出“园区即景区,城市即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
图 | 祠堂街艺术社区
如果说“文化+旅游”是显向型趋势,那么,“文化+科技”无疑是文创园区的内向发展规律。
从早期的“互联网+”,再到现在的“AI+”。“文化+科技”历来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从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来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1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在所有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1.8%。
对于文创园区而言,“文化+科技”意味着,园区需要做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文创产业表达。
天府文创云此前在成都影视城看到,剧组“扎堆”的背后,实际上是影视硅谷超高清创新中心、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应用国家广电总局实验室、“1+16”摄影棚群落、亚洲单体体积最大的摄影棚等80余万平米产业载体的“硬核支撑”。
金秋时节,在成都影视城录制的国内首档短剧IP孵化真人秀——《开播!短剧季》开播之际,一批项目也在全力建设,其中不乏高科技摄影棚等产业化项目。
图 | 成都影视城
发挥“龙头”示范效应
和传统印象中的产业园区不同,出于产业属性中创意元素所要求的“吸睛”效应,文创产业园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而文创产品也有一条比较“粗暴”的评判标准——看游客或消费者买不买单。
换句话说,优质的文创园区不一定“出圈”,但“出圈”的文创园区一定是产业融合的成功示例。
在去年深圳文博会期间举办的“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曾指出: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为龙头,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为骨干,众多小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为支点的园区发展体系。
图 | 天府国际动漫城
园区如何以特色“立园”,以发挥其“龙头效应”?
目前成都的文创园区,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同题竞争下差异化的重要性,园区通常聚合了文创产业中的不同细分行业。
以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中的成都音乐坊为例,这里背靠四川音乐学院和成都城市音乐厅,有西南地区规模数一数二的乐器销售集散地与自发形成的音乐消费场景,其指向的音乐产业基本涵盖了产业全链条,包括音乐制作、音乐创作、版权交易、线下演艺、教育培训、乐器销售等。
图 | 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
“立园”的目标在于“满园”。目前,全国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4家。其中,已有他山之石可供借鉴。
位于深圳的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以产业走廊形式串联天安云谷、星河云海等31个文化产业园、楼宇空间。
截至2021年底,园区文创产业增加值占深圳全市的14.5%。目前,结合区位人工智能产业优势,“AI+文化”正在此大力发展。
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创产业“专业化”的代表之一,其集聚了一大批明星企业,产业领域涵盖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网络视听、互联网教育、文化装备、影视动漫等上下游企业,早在2012年便被媒体认为突破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同质化迷局。
图 | 文化上海滩
长沙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聚焦动漫游戏、数字文博、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数智出版、数字文旅等文化新业态,新业态企业占比74%,企业营收同比增速迅速,有企业同比增速超过100%。
路径已经清晰,与所有的园区一样,文创园区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培育“镇园之宝”和“有根企业”,让文创园区以“链”聚势。
焕新、激活城市空间
早上在园区的咖啡店买杯咖啡,中午到附近的社区寻找美食,晚上再去周围的公共空间散步、运动。这是在文创园区内的从业人员或周围市民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
尤其是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每天路过的地方是一个文创园区,只是默默“用脚投票”。
在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中文创园区的典型建设背景之一,是由当地的工业遗存或文化遗存转化而来。
比如,在天府文创云走进的文创园区中,东郊记忆所在地曾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中的国际城市设计产业中心曾是武侯区原第二办公区;祠堂街艺术社区是成都曾经的“文化街”,保存了6栋百年建筑……
换句话说,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将其转换为文创园区除了经济效益以外,更有社会效益。
正如业内专家指出,其作用好比“城市会客厅”和“后花园”。
图 | 东方正火
如果说通过工业遗存或文化遗存转化而来的文创园区的关键词在于“焕新”。那么,新建文创园区的关键词则在于“激活”。
以成都影视城和天府国际动漫城为例。
前者是“园区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园区”的典型代表,园区本身即围绕四川传媒学院西校区而建。后者则定位“产商旅教无界融合”,围绕二次元经济做文章,正逐渐成为成都二次元新地标。
而在产业园区“三区(园区+校区+社区)联动”的背景下,不同建设背景下的文创园区,指向的都是产城融合。
实际上,文创园区除了本身是展现产业的“橱窗”之外,背后更是承载产业的集聚地与策源地,更承担着政策落地、项目孵化、咨询服务等多种功能。
无论是新的场景,还是新的产品,文创产业重在用创意打动、吸引受众,园区天然就是“试验田”。从这方面来看,部分文创园区目前“园区即景区”的现象即为明证。
而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文创产业始终离不开“文化”二字。在丈量一座城市时,文化无疑是一把重要的刻度尺,以文化人、以文促产仍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其中要义。
·END·
文字 | 石普宁
责编 | 唐元
往期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