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余叔岩的戏

文化   2025-01-09 00:01   北京  

余叔岩(1890—1943)

  从前有个余派票友教我唱戏,他老是说我没有把余叔岩的腔唱对。于是就经常带我去听余叔岩的戏,还一再强调:听戏嘛,就是要闭目静“听”,这样才能把腔“听”会。

  那年余叔岩正和杨小楼合作,演出于北京香厂路新明大戏院,剧目精彩,搭配齐全。现在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说也奇怪,当余叔岩一出场,台下鸦雀无声,环顾四座,的确有不少人闭着眼睛,轻轻地弹动右手,在大腿上拍着板眼。坦率地说,对余叔岩的唱,我那时是没有欣赏能力的。要是照我老师的话把眼睛闭上去“听”,我非睡着不可,因此我就抗拒到底,始终二目圆睁,看他们的表演。

《问樵闹府》 余叔岩 饰 范仲禹、王长林 饰 樵夫

  “问樵”一场,樵夫是王长林扮演的。他的化妆、扮相、以及动人的神情已足以引人入胜了,加之他和余叔岩扮演的范仲禹见面后,二人一问一答,身段极多,更其好看。

  “书房”一场有个煞神出场,是钱金福扮演的。他演的煞神,单说模样儿,就好似天上下来的神仙。虽然是个花脸蛋,脸谱却勾得那么好看,一个“亮相”就像庙里的一尊泥塑神像,还有“耍牙”、“喷火”这些绝活,使我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范仲禹见煞神后,吓昏过去,余叔岩有个“硬僵尸”,就好像一根电线杆子,直挺挺地倒了下来,这一系列的特技表演使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喝起采来,这时那些“听”戏的老先生们,再也不舍得闭上眼睛了。

  余叔岩演范仲禹,有一手我记得最清楚,就是“问樵”的甩鞋,他唱完一句后,不知怎么一来把脚一翘,右脚的鞋正好甩到头顶正中。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硬功夫,如果没有勤学苦练的基本功,决计来不了这一下子。

【音频】余叔岩《打棍出箱》选段
(1925年百代唱片)

  1927年,我又一次看余叔岩演这出戏,我随名票叶庸方先生同去的。他问我可知道余的这出戏好在什么地方。我只说了一句:“我看甩鞋那一下子最帅。”他说:“这不过是其中之一,譬如他在‘问樵’中起的那个‘吊毛’,不仅是一般所谓的干净利落,而是要从板上起板上落,起‘吊毛’时还要甩两边的水袖,别人就来不了。还有出箱时人笔直地从箱里翻出来,术语叫‘铁板桥’,都是腰腿的功夫,必须有幼功才行。票友下海的演员由于没有幼功,这些技巧就难以胜任了。余叔岩这出戏,出箱后抓两个差人的帽子,先扔一个,然后再扔另一个,第二个帽子他能不偏不斜地扔在第一个帽子上面,百发百中,从不失误。这都是绝活呵”;“不仅如此,在神情做表上,他能把范仲禹这个人物当时的精神面貌,表演得恰到好处。‘问樵’时范仲禹因为妻儿失散,处于神经错乱状态,但完全演成一个疯子不行。因为他有时糊涂,有时清醒。余叔岩不但在神情上演来恰如其分,而且能利用水袖、云手、台步等一切小动作,把它表达出来。剧中无论举手、投足,还是甩髯口,抓衣领,以至走路的步法,他都抓住了‘书卷气’这个特点,从而塑造了范仲禹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

【音频】余叔岩《伐东吴》选段
(1939年国乐唱片)

  余叔岩的戏我看过不少,尤其是靠把戏,如《定军山》《阳平关》《伐东吴》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麒麟阁》的秦琼,《战宛城》的张绣等。在新明大戏院,我还看过他演的《八蜡庙》的褚彪,《洗浮山》的贺天保。从以上这些戏可以看出,他虽是老生,却有武生的根底。他的老生戏也不是只限于唱工戏,做工戏、皇帽戏都很擅长。还能演昆腔如《宁武关》《搜山打车》等。总之文武昆乱无一不精。像他这样全才的老生,真是不可多得。为什么余叔岩在艺术上有如此惊人的成就呢?这除了他得过不少名师传授外,和他的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是密切相关的。

《失街亭》 杨小楼 饰 马谡、余叔岩 饰 王平

  余叔岩(1890—1943)原籍湖北罗田,生于北京,是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台柱老生余三胜的孙子,幼年唱戏艺名“小余三胜”。他从姚增禄学戏,后拜谭鑫培为师。可是谭鑫培艺不传人,好不容易教了他一出《空城计》,还不是剧中的主角孔明,而是被诸葛亮责打四十军棍的王平。为了把谭鑫培的艺术学到手,他到处寻师访友,不耻下问,凡是和谭鑫培合作过的,熟谙谭派艺术的人,几乎都成了他的老师。《空城计》的诸葛亮,他就是从和谭鑫培配戏的李顺亭那里学来的。他的武功把子和那些靠把戏得自钱金福,还有王长林、鲍吉祥,以及他的岳父陈德霖。为谭鑫培打过鼓的耿一,操过琴的孙佐臣,甚至与谭鑫培同过场的零碎龙套,他都向他们请益。即使是票友如红豆馆主(溥侗)、陈彦衡等,他也登门求教,还从逊清翰林魏铁珊研究音韵。他积累了谭派艺术的精髓,继承了谭派艺术的特点而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余派”。

【音频】李少春《战太平》选段
(1938年国乐唱片)

  余叔岩的舞台生活只有卅多年,四十年代前后,他就息影家园,不再演出了。他的徒弟,如杨宝忠、王少楼、谭富英、陈少霖都曾得到他的亲授。他最得意的是他的女弟子孟小冬。1939年,李少春拜余为师,这是他最后收的一个徒弟,也是唯一能文能武继承余派衣钵的人。

【音频】杨宝森《李陵碑》选段
(1957年演出实况)

  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于1943年病故,享年只有53岁。他的几位高足,现在也相继去世了。余派艺术作为一种流派,应当继承发展。杨宝森的“杨派”就是由“余派”变化而来。青年一代学习余派艺术,不一定要学他这一句腔怎么唱的,那一句是什么腔,主要要学习他到处寻师访友,誓把绝艺学到手的坚强意志,以及勤学苦练,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而要达到前辈演员的艺术境界,只有苦下工夫,别无捷径。

  (摘自 《人民戏剧》1981年06期,略有删节)


咚咚锵微信公众号由“咚咚锵—中华戏曲网”为更加广泛地宣传梨园行的新鲜资讯而搭建的平台,我们会将网站中的热帖以及本站 原创 精华不定期更新至本公众号。以优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戏曲界的大事小情,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也可搜索账号:ddq9999)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ddq9999
地址:北京
编辑微信:sunjuefei>
邮箱:sunjuefei@vip.sina.com

咚咚锵
梨园内外大事小情,咨讯快递图文并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