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必备:怎样讲好一堂课

文摘   2024-09-03 06:02   河北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


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


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


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


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有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  
不管谁坐在教室里,都要旁若无人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


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改善,即真实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能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  END  —


本文来源|《福建论坛》,作者叶澜,说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13240705815。

师培联盟
是一家教育研究、教育咨询、出版发行、培训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立经营、自主研发能力的民间教育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