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深圳市彩田幼儿园。文/海新文案工作室,图/彩田幼儿园小苹果视频工作室、孟洁。
孙曼莉是彩田幼儿园的“宝藏”老师,她是彩田幼儿园“博物”课程的核心骨干。除了负责美术课程外,还主理幼儿园美工室左右的“空中花园”和“小彩的杂草园”,照顾着丰富多彩的奇花异草和千奇百怪的爬宠、昆虫。
●一个幼儿园美术老师的日常
在她的多年努力下,彩田的美术课程已在业界声名斐然;在她的装点下,彩田已成为充满色彩、想象、科学、智慧和趣味的奇幻空间。
基于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和创设幼儿园大型活动环境方面的丰富经验,她多次受邀在各省市做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并多次代表中国出国交流。如今,她已然是彩田的一张名片。
从2010年踏入彩田,她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与彩田彼此成就,谱写了太多有趣而温暖的故事。
01
一位“非典型”的
“85”后女教师
2010年的秋天,一个“非典型”的85后女生,从中学辞职走进幼儿园,做一次工作的尝试。没想到,就此“定了终身”。
“当时我在一所中学任职美术老师,但总觉得不是很适应。”孙曼莉说。彼时的孙曼莉刚刚从大学毕业,入职深圳的一所中学。但中学的氛围似乎并不适合这位个性鲜明的年轻姑娘,让她觉得束手缚脚,无法施展,于是3个月后她递上了辞呈。在回家途中路过彩田,恰逢彩田正在招聘美术教师,于是,喜欢孩子的她没多想就前来应聘了。
那个年代,艺术高校毕业的高材生一般都在中学、小学任职,鲜有人来幼儿园“大材小用”。然而,特立独行的孙曼莉可不管这些条条框框,又仿佛冥冥中注定,她留在了彩田,从此就像一颗强壮的种子掉落在适合的田土,她在彩田茁壮成长,又用自己丰沛的才华和生命力,滋养着彩田里的每一朵花儿。
但正当这位幼教界的新人拿起画笔准备一展鸿途之时,马上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水土不服”。她发现身怀十八般武艺的自己面对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居然不知从何入手了。
“我以前的授课对象是中学生,他们已经是可以进行成人式沟通的年纪。但幼儿园的小朋友不一样,我无法像教中学生们一样去教他们。我记得我第一次上美术课,我跟小朋友们说‘你这构图不好’‘你这配色不对’,小朋友们一片大眼瞪小眼。孩子完全不知道‘构图’‘配色’是啥!”孙曼莉忆起往昔,略带羞赧地说。“我才意识到,幼儿园的美术课是不同的,我必须建立起一种适合学前儿童的授课语境。”
是的,在成为一名幼儿园美术教师之前,首先你得是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但这个问题难不倒刘蓓园长。“学前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殊逻辑,需要先建立情感,然后在情感的基础上再执行专业教育。”刘蓓园长说道。
她提议让孙曼莉从带班老师做起,真正全方位的接触、了解孩子,熟悉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与孩子们真实的情感纽带。因此孙曼莉走进了小二班,成为了一名带班老师。
初来乍到,面对小二班一双双懵懂而天真的眼睛、时常令人摸不着脑袋的童言童语,还有各种刨根究底的为什么,孙曼莉只觉得无数圈圈在脑海里打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虽然我本身很喜欢孩子,但当时的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们交流沟通!”孙曼莉说道。
经历了短暂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在园长和同事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她虚心向资深教师学习、取经,逐渐适应了这全新的工作环境,而真正让她打心眼儿里爱上这份工作的,恰恰是孩子们最纯真的情感回馈。“我总以为大人对于小孩只有付出,没想过大人也能得到孩子的回馈。”孙曼莉说。
有一件事至令她至今记忆尤新。当时她不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又因为无法发挥专业特长而感到“怀才不遇”,工作状态有些沮丧。一天中午,刚结束午睡的孩子们起床叠被子,有一个女孩看着孙曼莉疲惫破碎的脸,冲过来一下子拥抱住了她。“那一瞬间,我感到被注入了满满的电力,满血复活了!我第一次体会到,孩子们对教师的纯粹的喜爱,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治愈力!”
就是这件小小的事情,却对孙曼莉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大大的影响。为了可爱的孩子,孙曼莉慢慢调整心态,努力学习学前教育原理和方法,以及国外值得借鉴的教育模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原本清冷的个性也在小朋友们爱的感召下变得更活泼开朗。
带小二班期间,孙曼莉身兼美术、体育、阅读等数个学科,逐渐了解了学前教育的学科门类、教育理念,并掌握了与幼儿沟通的语言与方法。过经一年多的磨砺,孙曼莉积累了丰满的情感和宝贵的经验,这为她后来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02
她的“博物观”
和彩田的“生物园”
2013年开始,已经在幼教工作上得心应手的孙曼莉结束了“见习”身份,如愿成为了一名专职美术老师。
孙曼莉常自称“边缘”教师,这“边缘”二字,在她身上有两重含义。首先,美术教师不带班,在幼儿园属于“边缘”教师。美术教师除了本职业务外,还要兼很多活。孙曼莉自认是个“女汉子”,因为常常要像男人一样工作,锯木头、电钻凿墙,哪里需要她就冲向哪里。
其次,她实在是一个有点“另类”的女孩。孙曼莉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油画系,是个地地道道的艺术生,但她衣着素雅,不施粉黛,眉目间透着一丝严肃,从视觉看,她实在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女生;更为重要的是,她的爱好包罗万象,非同寻常。她自嘲是个“不务正业的美术生”,其实并非孙老师学艺不精,实在是美术只是她十八般武艺中的一项而已。
一般女孩避之不及的昆虫、蜥蜴、蛇,正是孙曼莉的心头好;文玩玉石、园艺绿植、昆虫标本、手工木艺、天然颜料、品茶品香等等,无一不精!
很显然,年轻的孙曼莉是个“有趣”的人。爱材惜材、慧眼识珠的刘蓓园长将她留在了彩田。但是,如何把“有趣”变成“有用”?如何激发这个“边缘”女生的职业内驱力?这是刘蓓园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彩田,每一名教师都是平等的、无比重要的。我们要肯定每一位老师的兴趣与才华,由内到外地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专业自觉性。”刘蓓园长说道。
本着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刘蓓园长给了孙曼莉百分百的信任和支持,让她自由发挥,大展拳脚。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彩田的美术室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
●美工室改造前
“原来的美术室与现在的完全不同。我刚毕业时就有一个心愿,就是打造一个富有个性的综合性艺术工作室。前几年就和刘蓓园长表达了这个多年的想法。”在和刘蓓园长商议后,孙曼莉对美术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对美术室进行软装环创,特别是美术室两边闲置的建筑空间造成空中花园和小彩的杂草园。
“在深圳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拥有一个小花园,这是件多么奢移的事情啊!”孙曼莉骄傲又感恩地说。为保证落实自己的创意,孙曼莉甚至在一些修中项目中亲自上阵,务求完美!
如今的美术室,已然是一个综合艺术中心,包含了美术室、木工坊、植物园、蝴蝶谷、矿石区等等,甚至还有一个创意冥想的小茶室,容纳了她所有的喜好。这也深深改变了彩田,这个幼儿园真正变成一方彩色的田园,在幼儿园空间设计、班级环创领域发挥着榜样式的影响力。
“这里对小朋友们来说是美术室,对我而言是工作坊,是我和小朋友们共同成长的快乐小天地!”
孙曼莉带领小朋友们在园子里种植了数不清的植物,沙漠、多肉、爬藤等各种类型,既有观赏花卉,也有经济作物。小朋友们也学习到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掌握了种植技能,分享了收获的喜悦!
在小园子里,孩子们却亲近了大自然,在孙曼莉的引领下,建立起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春风里,他们一起收集荔枝壳制作天然“荔枝香”;秋阳下,一起采撷红叶干花制作天然颜料、扎染布匹。在趣味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越来越多的小动物也开始入驻,有鹦鹉、蜥蜴、仓鼠、螃蟹、刺猬、陆龟等几种小动物,还有各式各样的昆虫。
在这里,可以看到“猫园长”小彩在阳光下从容巡逻;在雨林缸里,害羞的树蛙躲在叶子下鼓动着腮帮子;毛绒绒的蜘蛛在网上静静等待猎物;白色的玉米蛇瞪着红玛瑙般的眼珠吐着粉色的信子。
孙曼莉和小朋友们在这里给小仓鼠喂食,和小鹦鹉对话,亲眼见证了小鸟是如何破壳而出,毛毛虫是怎样羽化出美丽的翅膀。
“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有属于孩子的独特视角和童趣,与教师直接教授的绘画课程相比,更富儿童性和趣味性。”孙曼莉说道。
通过这种儿童亲身参与的方式,孙曼莉将传统刻板的艺术教育模式升级为更贴近生活的自然生命艺术教育。
在彩田,孙曼莉实现了个人兴趣、事业追求与儿童成长的完美统一。这块璞玉经过时光的雕琢,终于大放异彩。在彩田,“边缘”人从未边缘!
03
归属感和爱让她
从“边缘”走到C位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在彩田,“边缘”女孩孙曼莉那有趣的灵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找到了踏踏实实的归属感。
“我觉得刘蓓园长对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包容。”刚工作时,孙曼莉也难免粗心、犯错,但刘蓓园长给予的都是宽容与建议。当孙曼莉提出工作计划,刘蓓园长给不遗余力地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在个人提升上,也给尽量给予时间、空间。有时孙曼莉需要外出学习而请假,刘园不仅同意甚至为她报销部分费用。这种种包容、信任和支持带来的归属感,不仅让她在事业上不断收获缤纷成果,也在性格上悄悄改变着她。
“油画专业的学生多数个性相对孤僻,我的性格也是慢热型,对于陌生的人群会略微‘社恐’。”刚到彩田时,不善言谈的孙曼莉曾经不太自信。但在刘蓓园长的特意鼓励下,特别是在彩田幸福包容的氛围感染下,这位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个性女孩,终于冲破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收起自己疏离无言的保护色,从一个游离于人群的观察者,蜕变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变得开朗、健谈起来。
“刘蓓园长非常包容我,也给我制造了很多‘练胆’的机会。”在刘园长的培养下,孙曼莉从一个与陌生人说话都会局促的小姑娘,到可以给10位老师做培训这样的“小场子”,慢慢扩大到50个,再到一两百个,现在面对500名听众的大讲座,孙老师都可以做到从容自信、侃侃而谈。
从彩田获取的耐心与鼓舞,让孙曼莉可以忠于内心、遵循兴趣,幸福快乐地工作,也将它们贯穿在教育工作中。
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评价往往是出于成人世界的标准,不够客观,大人学学对小孩说“你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而孙曼莉更乐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她的美术课堂中,每一个孩的想法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当孩子不带任何目的地进入我的空间,我会追问‘你喜欢什么?你想要什么?’让孩子形成真实的个性,遵循自己的内心。”因此,她会在不破坏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根据小朋友当天的兴趣点调整教学内容。“比如本来的教学内容是观察树叶绘画树叶,但小朋友们今天突然对‘玉米蛇’特来电,那我们就画玉米蛇。”
在这种教育意识的指导下,小朋友们的创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彩田的美术教育可谓硕果累累。
比如2013年5月,孙曼莉带领彩田的小朋友们创作的多个作品入选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2013幼儿创意美术作品展”。孙曼莉的这种教学理念在业界已备受肯定,有不少幼儿园都专程前来学习课程设计。
彩田给予的归属感,也被孙曼莉化为幸福的能量,浸透在她的美育工作中,传递给每一个人。
●美术作品展
“学前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大意义,但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她认为,美术教育能培养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不仅仅是教小朋友画画,而给小朋友们一双发现世间万物美好的眼睛。路边石头的线条,长颈鹿身上的斑点,都是美的状态。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具有陶冶心灵、治愈创伤的力量。幼儿园里所接受的美育,可以陪伴孩子一生,当他们在成长中遭遇困境、面临挫折,都能给予他们抚慰与力量。”
孙曼莉也在她的美育工作中,释放着美与爱的力量。她有一个透明的机秀壳,里面夹着一张手绘的小猫,是一个小男孩的作品。原来这个小男孩和他的龙凤胎姐姐都是彩田的小朋友,由于姐姐更会画画,经常得到妈妈的表扬,这导致弟弟在因为缺乏肯定而不自信。
这些孙老师都看在眼里,她知道这个小男生就像刚到彩田时的自己,需要鼓励。有天在美术课上,小男生画了一个小猫,他自己觉得不满意都想丢掉了。这时孙曼莉过来说:“你这个小猫画的很好呀,老师很喜欢。”她晃了晃自己的手机,“你看,老师的手机壳上面没有花纹,你把这条小猫剪下来送给孙老师,变成我的手机壳好不好?”
从此孙曼莉的手机背后就开始“住”着一只机灵的小猫。受到肯定的男孩子也开始在绘画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建立自信,画得越来越棒。
在有“归属感”的环境中,老师用爱陪伴着孩子,孩子也用爱温暖老师。这种健康正向的感情建设,使彩田形成了一种幸福的校园文化,成为了一方快乐的福地。
有一次孙曼莉生病失声,当她用非常沙哑的声音点名,连班上最调皮的小朋友都感觉她的痛苦不再调皮。当孙曼莉点到一个女孩时,她没有喊到,而是一下子哭了出来。为了安抚她,孙曼莉带她去了画室,画她最喜欢的水粉画,等女孩恢了笑容。
孙曼莉躬身在她耳旁轻声问道:“你刚才掉眼泪,是因为想妈妈吗?”小女孩默不作声。“那是因为......孙老师生病,心疼孙老师吗?”女孩用力点了点头。那一瞬间,孙曼莉只觉得鼻子不酸,赶紧转身偷偷抹去泪花。
“我并非学前教育出身,但在幼儿美术教育、美育教育领域坚持了13年,除了因为回报刘蓓园长的知遇之恩以外,主要还是因为这些3-6岁的小朋友给予我的认可、喜欢和爱的回馈!”孙曼莉说道。
2023年,在彩田幼儿园建园3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孙曼莉带领小朋友们共同策划了一面创意文化墙“从一点到亿点”:在一大面白墙上,由小朋友们自己贴上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圆形贴纸。最终那数不数的五彩斑澜的波点仿佛揉碎的彩虹,散发出令人震憾的跳跃、碰撞的生命力,像极了彩田的多元、包容和朝气勃发的创造力!
如果说彩田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花;如果说彩田是一幅色彩斑澜的画,那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波点。
自然生命艺术教育,我确定这就是我的手艺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教育生活之中,使教育成为生命的创造,在教育中付出着,体验着,也收获着,快乐着。
正如孙曼莉常打趣说:“不想做饲养员的手艺人不是好的幼儿园美术老师。”她的爱好多,工作忙,需要照顾的小生命实在太多了。然而她却乐此不疲。
“我的工作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我自觉为之奋斗的事业,我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事业。”这份追求事业的决心,成为孙曼莉不断取得成功的最大动力。
那她除了工作外,还有自己的生活吗?
“我不喜欢把工作和生活划分得太过清楚。”孙曼莉说。与现在年轻人喜欢把工作与生活划分的泾渭分明不同,她的工作和生活已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了。作为一名油画生,她向来是一个随性的人,上学时若突然心血来潮想画画了,即便在吃饭也是放下筷子说画就画。那时她的包里一直放着速写本和速写笔,随时画下值得记录的画面,或突然迸发的灵感。这种态度从她求学时期坚持至今。
在彩田13年,在她的人生几乎都是围绕着孩子和她的艺术事业。事业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事业,她在追求事业中获得生活的喜悦,而生活的点滴,也不断带给她艺术的灵感。
“我相信艺术源于生活。所以如果我的生活维度更加宽广,自然创作灵感也会更多。”孙曼莉在拼命地工作,也在用力地生活。她去跳伞,感觉风的力量;去潜水,陶醉于粼粼波光;她可以清晨漫步街头,感受暖暖的人间烟火;也可以深夜躬身在美术室,通宵拍摄只会捕捉破茧成蝶的瞬间。她在生活中吸足了养分,然后化为知识,化为美,化为力量,传输给彩田的每一个小朋友。
13年,孙曼莉已完成自己在彩田的蜕变:从一个专职美术老师,把自己的兴趣爱融入艺术教育中,成功实现职业外延拓展。
现在她雄雄燃烧的小宇宙已不局限于彩田,巨大的能量已辐射同行,比如应邀指导其他幼儿园的空间设计、课程设计、班级环创培训等。
2016年、2017年代表中国前往马来西亚沙巴州进行中马学前艺术教育指导交流,并先后到山东、南京、濮阳等地的幼儿园进行帮扶指导。
但孙曼莉不会止步于此,她还有更远大的追求。
“我事业的终极目标是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更明确的体现。”谈到追求,孙曼莉的语气开始透出自信和期许。“首先,要在艺术专业上,我希望自己可能更加全面,目前正在学习软装和建筑设计,进一步拓宽专业宽度,并把所学的新知识融汇到学前教育里。
另一方面,我知道学前教育领域有很多优秀的年轻美术教师,但如果她们的才华在幼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体现,她们就可能转向培训机构或中小学。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了一个正向的案例,吸引和鼓舞更多的专业美术教师能够进入、坚守在学前教育。”
是的,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现在的孙曼莉在深圳学前教育领域已颇有声誉,载着彩田赋予的翅膀,孙曼莉必将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