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杜学元的文章《青春热血洒山乡 教育振兴创辉煌》。
原题:青春热血洒山乡 教育振兴创辉煌——评赖伟博士著作《永远的芳华:中师生口述历史(1979—1999)》
作者:杜学元(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66)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三级教师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教师,不仅有效缓解了教师缺口,还显著提升了教师的学历水平,真正起到了教育发展“工作母机”的作用。尽管在当前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中师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师教育曾经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在办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当今的教师教育仍有深远影响。如何还原中师教育的历史,总结其经验,对于搞好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师生历史的研究较长时间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除有少量论文涉及中师生历史外,专门的著述较少。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曹清萍所著的《中师生》,该书以小说形式描述一代中师生不懈奋斗的成长。文中的主人翁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家子弟,境遇卑微却从不自卑。从刚进入中师校园,到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勤奋学习,珍视友谊,寻觅爱情。有令人欢欣的学校生活,有温馨浪漫的爱恋,有命运的捉弄与无奈,有工作的艰辛,还有难忘的伤害以至悲痛的死亡,如此等等。记录了一代中师生虽坎坷却丰满的青春履痕,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乡村教师的成长史和创业史,深切地表达了乡村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历史境遇和人生情怀。2019年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刘鹏飞著的《我们曾是中师生》,该书通过回忆录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吉林省辽源师范学校九四级二班五十名同学在辽源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涯和后续的工作情况,真实地揭示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生的喜怒哀乐,揭示出一代中师生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贡献和作用,通过心里独白和灵魂记述的方式寻求我国中师生毕业后任教的精神共鸣。2021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曾维惠著的《我是中师生》,该书以小说的形式塑造了20世纪90年代的一群十五六岁的初中毕业生,走进师范校园后的校园生活。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成长为人民教师。通过中师生活中的一个个特有的事件,展现出一代中师生们节俭、忠诚、勤奋、坚毅、宽厚等优秀品质。同时,也从侧面勾勒出农村小学教师对中国基础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乐山师范学院赖伟博士所著的《永远的芳华:中师生口述历史(1979—1999)》一书,该书2023年由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中译出版社出版,共36万字。作者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基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详细梳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教育的演进发展和中师生群体的心路历程,客观呈现了一段不平凡的改革开放教育史,对新时代农村小学教育的师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等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阅读此书,我认为该书有如下特点:
一、立意高远,观点新颖
该书作者站在系统梳理中师教育历史、总结其历史经验并为当今农村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提供启示的高度,以研究中师生为切入点,撰成此书,立意高远。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诸多新颖的观点,仅就“前言”而言,就新颖观点频出,如“中师生群体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以中师生为中心呈现一段改革开放教育史,是一条深入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史的独特路径”;“虽然中等师范学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中师生群体仍在深度地嵌入当今社会之中,他们的影响和意义远没有结束;中师生当年来自农村、奔向农村、扎根农村,在客观上已经与农村社会深度融合,对农村的价值观念、思想舆论、生活方式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口述历史就是通过笔录等手段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的回忆,并将之保存下来,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研究人的生命史。口述历史突破了文献资料的局限性,能够关注那些在时代变迁中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进而使重现的历史更为‘近真’”等。而正文中像这样的新颖见解很多。
二、史料详实,资料珍贵
该书首次收集并整理了全国各地数百名中师生的口述史料,为进一步研究新中国教育史保存了珍贵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师生是农村小学教育的主力军,与农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相伴相生,深度地嵌入了城乡社会,而且至今仍在教育及其他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时代发展,中等师范教育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师生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加上中师生因初始学历较低等原因在主观上不愿透露其身份,因此,社会对中师生的关注不多,以中师生为主题的论著也鲜有问世。目前,中师生群体正在陆续退休,较晚的统招中师生也年近五旬,有关中师生的档案资料缺乏系统整理,若再无人研究中师生这一特殊群体,一段可歌可泣的改革开放教育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事迹及其道德情感世界将会继续沉寂,甚至有可能永久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为此,该书作者花费数年时间,对大江南北数百名中师生进行了精细化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涉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普及和发展各方面的情况,极具史料价值。该书是学界第一部关于中师生口述历史的著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新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改革开放教育史,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三、记述客观,评价中肯
该书再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教育史,梳理了其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的伟大成就。
该书从中师教育的社会背景、学生报考中师的原因分析、中师生生源情况、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师生入职乡村学校后的日常生活、中师生的职业发展等七个方面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等师范教育发展史。书中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资质最优的一批青少年在最具可塑性的年纪进入了中等师范学校,经过科学、严格的学习训练后加入了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作者认为,中师生具有一片爱国爱家的赤诚之心,长期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心甘情愿为农村基础教育付出了最美好的年华,为国家的腾飞、民族的复兴铺好了一条平整扎实的人才成长之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教育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该书对中等师范教育和中师生群体的梳理很客观,评价很中肯,对于社会公众了解中等师范教育和中师生群体的历史性贡献具有重要价值。
四、刻画细腻,文笔优美
该书生动描绘了中师生群体的心路历程,呈现了中师生群体的历史贡献和奋斗精神及其丰富而复杂的道德和情感世界。
书中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少年报考中师的主要原因是优惠政策的诱惑、身边人的影响及基于职业偏好的主动选择。因此,中师生具有非常明确的职业期待。中师入学考试极为严格,超低录取率保证了最拔尖的苗子进入了中等师范学校接受教育。农村社会的耕读传统为中师生赋予了普遍勤奋刻苦的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惯,他们从不抱怨物质的贫乏和学习的艰难。中师生毕业后,在最灿烂的年华前往偏僻荒凉的乡村小学,拿着微薄的薪水,利用简陋的条件,以较高的专业水准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教书育人工作,改变着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的命运。该书以优美的文笔客观真实地揭示了中师生的道德和情感世界,读者从中既可以在一代教育者的心路历程中受到感动、震撼和鼓舞,也可以窥见改革开放教育史的诸多面相,还可以受到其优美文笔的感染与熏陶。
五,剖析深入,启迪深刻
该书深入剖析了该时段中等师范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并为当下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作者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长期有力支持、广大农村子弟及其家庭基于传统耕读观念的主动选择、中等师范学校恰当的教育策略。其中,中等师范学校恰当的教育策略包括:注重师德修养和专业思想的教育,注重精神特质的养成教育,注重全面素质教育,注重“一专多能”培养,注重教师基本功训练,注重知行合一等。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能为当下高等师范教育重新认识和协调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改进和优化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镜鉴,有助于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型“一专多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小学教育师资。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
六、关照现实,关怀“青春”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教育现代化,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该书作者本着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强烈关照而书写教育史。将“永远的芳华”写进书名,意在提醒读者特别留意书写对象的历史贡献,中师生的辉煌绝非“逝去的芳华”,其历史贡献及奋斗精神足以称之为“永远的芳华”,是对“青春”的赞歌。正如作者所说,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何去何从,未来的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仍是教育界同仁需要积极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期待该书作者及学术界教育界沿着中师生和中等师范教育史研究继续探索,进一步追寻新时代教育之问的答案。
总之,该书具有立意高远、观点新颖,史料详实、资料珍贵,记述客观、评价中肯,刻画细腻、文笔优美,剖析深入、启迪深刻,关照现实、关怀“青春”之特点。因而,该书填补了中师生口述历史著作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可读性强,值得诸君细品。特予推荐。
(作者简介:杜学元,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注:赖伟《永远的芳华:中师生口述历史(1979—1999)》一书,2023年9月由中译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中师生》公众号有少量签名本,需购者可联系微信:zhang1853815)
推荐: 全国中师生名录数据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