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我在大陆
殡葬业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很难摆脱“晦气”“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刻板印象,但对于从事殡葬业的台商臧鸣远而言,殡葬业绝不仅止于此。
“我们之所以能知道过去人们的生活,墓葬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殡葬业涉及民俗传承、地方文化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臧鸣远
01
/
“我本以为两岸差异很大”
/
1997年,台湾逐渐展开殡葬业改革的风潮,本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臧鸣远察觉到其中的机遇,决定顺势而上,成为了第一批投入改革的年轻人。
殡葬业相关知识涵盖基础心理学、医学、宗教学,正好符合臧鸣远的个人兴趣,他也能将企业管理的经验运用在殡葬行业中。“殡葬业改革,其实就是将殡葬服务规范化,比如礼仪师的认证、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规范、价格的透明化。”
“后来我们团队开始想,既然在台湾做得不错,要不要来市场更大的大陆尝试一下?就这样,2002年,我们来到大陆开始调研。”
在臧鸣远原先的想象中,大陆与台湾的殡葬行业应该会有很大差异,后来才发现并不如此。
“一开始来大陆其实挺迷茫的,感觉两岸会有很大差异性,而后在北京、河南、上海、湖南、重庆等地方走一圈后,发现其实没差很多。”
“我们花了将近3年时间,走遍各地调研。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是因为对一些地方的方言、习俗不了解,不同地区殡葬礼仪要用到的一些商品的形制会不一样,我们只能不断片段地去搜集、了解、整理这些信息。”
大同小异,这是臧鸣远调研后的感想。“比如,台湾守灵时,会将给逝者的供饭放置在供桌上,而在河南、河北,儿女会亲自背着食品罐。两岸殡葬业有一些形制和称呼不同,但差异,不过是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不同罢了,根源都是一样的文化与习俗。”
△臧鸣远参加海峡论坛
02
/
这些年,两岸共同完善法规
/
在近20年前,臧鸣远的团队是第一支进入大陆做殡葬业的台湾团队。
“那些年,我们不断与地方的殡葬业者认识。某次,重庆有一家认识的殡仪馆和家属发生冲突,我们给出了一些建议,解决了问题。后来,馆方让我们团队承包了馆内的治丧中心,就这样在重庆扎下了根。”
“2005年底,我们又有了新项目,区政府把区殡仪交给我们团队管理。台湾团队在大陆从事殡葬服务,靠的全是口碑传播,只要做好服务,就可以在一个地方一传十、十传百。”
相互成就,这是臧鸣远在大陆发展的感受。他在这里成就了事业,也与地方政府配合,完善了殡葬产业的服务机制。
“台湾老龄化更早,比大陆更早进行殡葬服务改革。在过去,大陆的殡葬条例相对模糊,我们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与地方相关人员沟通,逐步共同完善法规。殡葬业是需求大、但其重要性长期被忽视的产业。”
为什么台湾企业的进入,能与当地配合、共同完善产业?臧鸣远认为有3个重点。
“第一,殡葬行业会主动要求相关单位审核、监督,双方相辅相成、完善法规。”
“第二,因为整体行业市场规范化,这些年殡葬业坑蒙拐骗的情况大幅减少,因为规范化后消费透明,家属不会被恣意收费。”
“第三,对员工管理、消防、食品安全标准都会有规范,因此促成了大陆殡葬服务质量的提升。这些年,大陆殡葬从业人员的学历提高了、年轻化了,有护理专业、法医甚至是编导专业的人才加入。”
因为殡葬业更规范、服务质量有保障,近年大陆社会才渐渐改变刻板印象。
△臧鸣远参加贸易博览会
然而,在许多时候,殡葬业从业人员还是得自我调适心态。在某些时候,殡葬业仍是个被忽视的、会被“另眼相看”的行业。
03
/
“我们的努力,很重要,
但可能不会被看见”
/
“汶川地震时我们是第一个进到现场的民间公司,包含武汉爆发疫情时我们也在现场帮助。其实这类重大事件中,殡葬业者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妥善运输与存放遗体,确保现场不出现传染病风险。但在刻板印象下,我们的努力可能不被看见,甚至会遭致部分网友恶评,认为我们蹭热点、诅咒现场出现伤亡等等。”
“很幸运的是,这几年朋友越交越多,只要我服务过的对象,后来都变成朋友,在生意场上这是很罕见的。因为很少有行业像我们这样,在家属最脆弱的时候提供服务,在这情况下更容易建立情感连结。”
这些年,殡仪馆内的治丧中心设计得越来越完善,会有咖啡厅、餐厅、花艺部门等,都是为了在家属最脆弱的时刻,能妥善抚慰、并协助家属处理后续事宜。
在两岸频繁交流的近年,台湾殡葬业者也采用了一部分大陆的元素。“我们在大陆做的一些服务,也会传回台湾,比如治丧中心在台湾近年越来越普遍,殡葬用品也有许多是在大陆订制。”
△臧鸣远接受媒体采访
于臧鸣远而言,殡葬业远远不止是“做往生者生意”,它与许多行业有着紧密合作,是社会运转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殡葬是服务业,也是中华孝道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殡葬,是抚慰生者、是告慰逝者,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被保留、被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