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之家的朋友们
晚上好
今天和您分享
《台声》杂志
2022年第16期作品
《我生活中的“长辈”——陈映真》(节选)
作者:许晴
朗读文段
第一次看到“陈映真”这3个字的时候,是在教室前的黑板上。那是4年前一节平常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老师在讲到乡土文学的时候,突然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陌生的名字:“你们知道台湾有一个叫陈映真的作家吗?”没有人给出肯定回答。老师叹了一口气,推荐大家课后去读一读陈映真的作品。
怀着对新知识的好奇,我从图书馆借阅了一本《陈映真自选集》,书中收录了陈映真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在小说中,我既读到了迷蒙忧郁的情绪,也发现了犀利敏锐的批判。起初,我感觉陈映真的文字令人捉摸不透,但是隐约之中能体会到其文字间蕴含着独特的睿智和深邃的思想。而正是这份神秘,指引着我去探索。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也慢慢地被陈映真生活上的智慧和思想上的闪光所折服。
阅读中的许多时刻,我觉得陈映真不再是一个处于远方的思想家,而是生活中身边的长辈,他的文字像是写给青年们的一句句寄语。而作为青年的一份子,聆听之中时有被他突然点醒之感。
闲暇时分,为了口腹之欲,我会给自己编织各种理由约上好朋友胡吃海喝一顿,美其名曰放松或者犒劳。但是在陈映真于“对商品的饥渴与满足中循环”现象的阐释中,我看到了对这种行为的另一种解释。“例如电视儿童节目的口香糖、各种玩具、孩子的视频等广告,都能刺激小孩的饥饿感,一直到长大,有了‘饥渴’,就想办法去满足,满足后,新的饥渴产生,有了新的饥渴,就努力去得到新的满足。人生最有创意、有志气、有担当的年纪,都被对商品的饥饿与满足消费殆尽。
商场的广告、横幅上的食物或是商品展示,在刺激感官的同时,也潜在地激发人想“得到”的欲望。陈映真将这些行为总结为“大众消费文化”。这种消费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虚构的幸福”,人也可能因为消费欲望而堕落。他笔下《夜行货车》中的林荣平、《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黄静雄、《山路》中的蔡千惠、《赵南栋》中的赵尔平等就是这样的人物形象,这些青年的堕落给我以警醒,商品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我们消费的习惯,让我们这代人不用再“勒紧裤腰带”,但是,不忘初心、节制适度、胸怀理想、努力奋斗仍是我们青年人所要坚守的原则。
不仅在物质消费方面,陈映真在精神消费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电影是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常见方式,爱情电影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品类。陈映真对电影也有着清醒的分析,他提出“一般人看爱情电影,看到一对男女相识了,发生了一些事情,二人‘折腾’了一阵子然后分开了,于是我们的观众就联想到自己,于是便被赚去了眼泪。”
看到这样描述的一瞬我有些惊讶,不由地自问:“这不就是我嘛!”接下来陈映真评论道:“我认为这样的欣赏水准未免也太起码了。”刹那间,我觉得自己有被戳到。我不由地疑惑:“看这种电影有什么问题吗?”在陈映真看来,这种爱情电影的模式在迎合观众的趣味,而导演应该反过来要求观众承认他们创造的模式。
于是,我意识到,分歧来自于我与陈映真看待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我站在个人的角度,仅仅把电影看作一种释放情绪的工具,能让我笑或泪就是值得看的电影。而陈映真则是从提高大众审美的角度,认为电影不能过度市场化,导演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创造高质量、具有欣赏水平的电影以满足大众的感官享受,从而提高大众的整体审美水平。这启发了我,我明白了电影也是一种可以获得美,提高审美的一种媒介。所以,在此后选择电影时,我会尝试不同类型的电影,包括一些比较小众的电影,我欣喜地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被用心创造出来的美丽世界。
阅读陈映真带给我的不只是学术上的启迪,也有看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智慧。他的话语是一面镜子,总能照进我的生活,促进自省,从而督促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值得庆幸的是,在那节课后我对陈映真产生了好奇。幸运的是,我去阅读了陈映真的文字,思绪碰撞之中,我与陈映真相遇,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仿佛明白了那堂课上老师得知没人阅读陈映真的叹息……
新媒体主播 | 马孟起
海报/编辑:李绘
校对:木子、玉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