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中企用电池技术换补贴,欧盟急了!| 京酿馆

时事   2024-11-21 19:51   北京  

欧盟与其想歪招抑制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不如积极磋商,寻找“双赢”的平衡点

资料图:欧盟委员会大楼一角。图/新华社

 | 徐立凡

据《参考消息》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消息,欧盟正计划要求前来投资建厂的中国内地企业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产权,以换取享受欧盟补助的资格,作为其更严格的清洁技术贸易制度的一部分。


据称,新的技术转让标准,将率先于今年12月的欧盟10亿欧元电池开发补贴项目中实施。届时,将要求中国企业在欧洲设厂时共享技术知识。除电池企业外,未来新规还可能将范围扩大至欧盟其他绿色行业领域。


今年以来,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针对中国企业频频频出手。9月,欧盟在欧洲绿色氢能项目补贴竞标中对使用中国产品的项目实施限制性措施,10月,对中国多家车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这一次,又拿出了“技术转让换补助”的手段。


这一连串的动作虽然手法不一,但毫无疑问都表明,欧盟现在急了。


欧盟在动力电池产业竞争中落败


欧盟此次提出“技术换补助”这一招,实际上等于承认,自己在电池产业的竞争中已告落后。


欧盟原本是电池研究的先行者。早在2012年,戴姆勒就在德国萨克森州开始生产锂电池。但由于成本原因,这家锂电池生产厂运转了3年就关门大吉。


随着中日韩动力电池产业兴起和欧盟推行绿色新政,由动力电池的发展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成了确定的路径。欧盟认为,在欧洲建立完整的本土电池产业链是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的当务之急,而且动力电池市场是一片蓝海。欧盟估计,到2025年,欧洲电池行业的市场机会每年将达到约2500亿欧元。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2017年成立了欧盟电池联盟(EBA),由14个欧盟成员国、欧洲投资银行和数百家公司和科研机构参与其中。今年8月,欧盟又成立了第二个电池联盟。欧盟估计,欧盟电池联盟生产的电池在2030年可以满足90%的需求,从而为2035年停售燃油车奠定基础。


然而,欧盟组建的豪华阵容没有什么作为。总部设在瑞典的欧盟动力电池“领头羊”企业北伏(Northovolt)就是典型。北伏2016年成立,原本预计到2030年提供欧盟25%的动力电池。8年来,北伏融资总额高达150亿美元,签署的电池供应合同总额达550亿美元。但北伏到2021年才生产出第一块动力电池,如今已濒临破产。


北伏的状况反映了欧盟的天然劣势。一方面,欧盟的“绿色议程”与混乱的地缘政治决策、内部政党分歧夹杂不清,难以专心发育。另一方面,欧盟动力电池所需原材料严重依赖外部市场,成本居高不下。


没利润就没后续投资。欧盟新能源车现在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中国,但生产不出动力电池,一点也不意外。


▲资料图:欧盟委员会大楼。图/新华社


竞争不过就强迫技术转让很怯懦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为欧盟即将出台的政策辩解称,此举与中国“要求外国公司共享知识产权以换取市场准入如出一辙”,这是倒打一耙、混淆是非。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从来没有出台过类似欧盟正在酝酿的这类法律规定,强迫外国企业必须转让技术。即便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存在技术转让,也是双方市场主体有“双赢”预期、自愿交易的结果,而不是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强迫企业作出选择。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中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也表示,中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了众多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国内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欧盟搞的这一套动力电池补贴政策,是今年初出台的,总额度约30亿欧元,补贴到2026年,也就是一年10亿欧元。同样是补贴,去年欧盟对中国多家动力电池和新能源车企业实施了反补贴调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拜登政府2022年底推出的总额369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提出,对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巨额补贴。这一政策对欧盟的冲击更大,欧盟称美国此举会导致欧洲相关企业出走,欧洲有可能变成“工业荒地”,但欧盟委员会只是口头谴责了事。


此外,对于与中国企业同样具备一定竞争力的日韩电池企业,欧盟并没有频频出手。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欧盟的决策有政治考量,而且,显得很怯懦。


寻找“双赢”平衡点才是该做的事


显然,欧盟针对中国企业采取的这些行动于法于理都说不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做法难以阻止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欧盟以及美国过去对中国造船、光伏、通信、机电等行业产业都实施过反补贴调查等手段,但没有阻挡这些行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10月份欧洲对中国多家车企加征关税后,中国新能源车企及产业链上游的多家电池动力企业不退反进,反而加快了在欧洲的布局。


这一次欧盟用的是以“技术换补助”的方式,且不说30亿欧元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中国企业在欧洲国家的战略布局已能够对冲不少潜在风险。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市场,欧盟是第二大市场。欧盟预计在2030年电动车使用规模将达到3000万辆。


中欧在发展绿色科技、绿色产业上有不少共识,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欧盟与其想歪招抑制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不如积极磋商,寻找“双赢”的平衡点。


目前,中欧已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方案进行了五轮磋商,而且取得了一定进展。这才是欧盟应该关注和推动的事。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


推荐阅读:
胖东来莫把员工私生活也管起来 | 新京报快评
打击酒店偷拍黑产,法律的“牙齿”需要更加锋利 | 新京报快评
应对季节病,需畅通儿科分级诊疗梗阻 | 新京报社论
读懂钟睒睒的“直言”,需考虑并非二元对立的场景 | 新京报快评
为爱“氪金”买万元情感课程,爱情哪有捷径可走?|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