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是人类工业化的天花板吗

文化   2025-02-02 20:07   北京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作为自干五宏大叙事者,好久没写宏大叙事了,好像有点失职。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五,迎财神的好日子,顺祝朋友们新年财运鸿通。
大家忙着发财,校尉则回归本职,继续从事公知最看不起的“月薪三千、心忧天下”这种没钱途的职业。
正文:
最近几年,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乃是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天花板。
从历史规律来看,这种说法基本能够成立。但从对人类未来最大胆、最美好、最负责的规划来看,这种说法过于狭隘。
老规矩,先说历史。
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
其主要标志为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的工业生产模式,从以人力、畜力为主的手工作坊,升级为用煤炭等化石燃料驱动的大型工厂。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英国伯明翰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工业化国家。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然后是法国、美国。
从人口规模衡量,以1760年至1840年为参考,英国从600万发展到2000万、法国从2100万发展到3400万、美国则从1776年独立的300万发展1700万。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三个问题。
一是工业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人口增长。
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数百万人口,就足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起强大的工业国。
三是早期的工厂对劳动力的要求并不高,除了老弱病残,即便童工,都可以转化为工业人口。
英国童工:工业化早期,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并不高
不过这只是生产端,在资源端与消费端,工业化的影响要小很多,因此需要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人口,才能与生产端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的良性,是从工业国的角度说的,对于资源、市场同时受到盘剥的殖民地来说,这其实是一场灾难。
人们常说,渠道为王。
在由资源、生产、市场三个环节构成的生态链中,负责生产环节的工业国就是渠道,向两端欺诈是必然的,更何况他们还拥有武力优势。
只有几百万人口的英国,能够率先进入工业时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消费能力最强的殖民地。
法国紧随其后,是因为拥有的殖民地仅在英国之下。
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则是因为全世界已经被英法瓜分,只能发挥地理优势,将美洲打造为自己的专属殖民地。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此阶段的主要标志,是电力取代蒸汽,成为最主要的能源。
德国、日本抓住机会,就此成为工业国家。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时最主要的工业国家,人口都达到数千万。
以1900年的数据为例,美国人口7600万、德国4300万、法国3800万、英国4000万、日本4300万。
也就是说,随着科技发展,工业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分工变得更加细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门槛,已经从数百万上升至数千万。
与此同时,工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英、法、德、美等先进的工业国家,都率先建立了现代的义务教育与高等院校。
而日本能够从落后的农业国跻身先进工业国,也是因为高度重视教育。
1886年,日本开始普及义务教育
这一阶段,除了对工业国提出了更高的人口数量、质量要求,殖民地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因为工业国的工业种类越齐全、工业生产能力越强,对资源的需求越旺盛,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
一战、二战相继爆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工业国在争夺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
而美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正是为了获得进入欧洲国家殖民地的机会。
这也说明,在这个阶段,美国开始反超英法,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需要更大的市场消化自己的产品。
工业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工业国之间的制度竞争、科技竞争、生产力竞争,更体现在对资源与市场的争夺与控制。
这个逻辑,从最初的殖民地争夺战到美国独立战争,从一战、二战到冷战,再到今天的中美博弈,都从来没有发生改变。
三、二战前后启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主要标志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明,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苏联抓住机会,进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
这个阶段,工业化国家的人口门槛开始破亿。
以1960年为例,美国人口1.81亿、苏联2.86亿、日本人口0.93亿,欧洲国家则通过组建欧共体突破人口门槛,跟上了工业化的步伐。
随着人口门槛的提升,工业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而形成了对资源与市场的全球化需求。
美苏争霸期间,苏联始终占据人口优势,之所以最终落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苏联只能掌握华约国家的资源与市场。
相反,在美国的主导下,却形成了全球化的工业分工体系、资源与市场配置体系,生产效率远超苏联。
美苏争霸,不仅是两个国家的竞争,更是两大阵营的竞争。
自始至终,苏联的势力都局限于华约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后来甚至还逼走了南斯拉夫和中国。
相反,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美国不仅整合了北约,也整合了苏联集团之外的全世界。
这就是人口占优的苏联最终败给美国的根本原因。
老人家说过,人多力量大。如果自己人不够多,老人家还说过,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以此为鉴,校尉才会一直强调,当前的中美博弈,也不仅是中美两国的竞争,而是世界反美反霸反犹撒统一战线与美盟集团的对抗。
抗美援朝早已证明,我们从来不怕单挑美国乃至联合国军,但如果可以群殴,我们也会欣然接受。
单挑是特殊情况下的迫不得已,以多欺少才是永远的王道。
因为从大国博弈的角度讲,即便是抗美援朝,也是中苏联手对付美国。
四、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网上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人工智能,有人认为是新能源革命。
补充一点,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本身也存在分歧。
有人认为,现在的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依然只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
本文采用四次工业革命的划分,主要是为了突出人口的作用。因为在校尉看来,人口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
到这个阶段,十亿人口,才是工业化国家的门槛。
按照这个标准,只有14亿人口的中国、14.4亿的印度能够达标,4.5亿人口的欧盟、3.35亿的美国、1.25亿的日本,则必定将会淘汰。
至于俄罗斯,苏联解体时,其人口从2.86亿骤降至1.48亿,就已经失去了前途,现在更是由工业国退变为资源国,根本就没有翻身的机会。
除了人口总数,还有人口质量问题。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系统的职业教育,再多的人口,也无法转化为支撑工业体系的人才队伍。
中国能够成为唯一具备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正得益于我们庞大的人口数量和高效的教育体系。
相比之下,美国的问题,不仅是人口总数不足。更重要的是,伴随去工业化同步推行了几十年的快乐教育,已经彻底摧毁了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也摧毁了美国的两代人。
国是14亿人口的基础上,采用应试教育为主、特长教育为辅的模式,既养出了天量的中档人才,也培养出了优秀的领军人才

有人总是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殊不知对普通民众而言,应试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

美国虽然也拥有3.35亿人口,但却只对少数人口进行精英式培养,普惠性的基础教育彻底躺平。
因此,在精英人才层面,美国也许可以与中美维持均势,甚至凭借历史惯性继续保持领先,但在工业体系所需的大量中档人才比拼中,美国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
教育模式与人才群体的碾压,就是校尉一直对中美博弈保持高度信心的根本原因。
如果美国能够保持从前的教育水平,凭借先发优势,其世界第一工业国的地位,也许还能多维持几十年。只要熬到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工业国的人口门槛就会再次下降,美国也就度过了危机。
但是显然,贪婪而短视的犹撒利益集团,早就断绝了自己的后路。
去工业化也罢、金融产业化也罢、快乐教育也罢,都是犹撒利益集团主动做出的选择。
相比美国,日本的教育体系还在正常运行,但绝对人口不足与严重的老龄化,早就限死了他的发展天花板。
跟美日比,欧盟的人口数量、质量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美国的控制与严重的内耗,同样拖死了欧盟。
至于人口比中国还多的印度,只要理解了绝对人口与有效人口的概念,自然就会明白,文盲率高达40%、忙着在野地里追逐蜥蜴的婆罗多,根本没法与中国竞争。
而美国之所以热衷于脱钩断链、发动盟友孤立封锁中国,就是为了缩小中国的外部资源与市场,让中国基于庞大绝对人口、有效人口建立的工业化体系失去用武之地。
就跟当年对付苏联一样,将中国与世界隔离开来,才是美国的最优解。
结语:
只要能够保持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中国就一定能够赢得这场工业化之争。
但这并非我们的最终目标。
美国主导的全球工业体系,通过霸权不断挤压资源端、市场端以及中低端工业国的利益,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我们追求的全球工业体系,是要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定价机制,实现全产业链的利益平衡,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生态循环系统。
通过整合,构建包括全球数十亿人口在内的工业化地球村,为太空时代奠定根基,才是中国工业化的意义所在。
在地球上,中国很可能就是人类工业化的天花板,但在广阔的宇宙星空,这却只是人类工业化的开始。
看一组能够反映中国工业实力的图片。
现代化的造船厂

自动化汽车生产线

石化工业区
光伏电厂
大飞机生产线
中国天宫空间站
未来的月球基地

我们从茫茫宇宙中来,也必将往浩渺星空中去。

人类的未来,从来不是小小的地球,更不该被犹撒利益集团发明的丛林规则所束缚,圈禁在地球上搞零和博弈,而只能是浩瀚的宇宙星空。

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体,不仅包括地球上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更应该包括对太空时代人类社会管理模式的规划与探索。

校尉讲堂
非著名战略分析员 自干五宏大叙事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