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攀岩是焦虑女孩的宿命
情感
情感
2024-09-18 09:19
加拿大
刚刚看了一眼我的倒数日app,今天居然是我开始攀岩的第957天了,时间过得好快。其实连我自己都想象不到,自己居然会在30岁之后,对一项运动产生这么大的兴趣,真的很夸张。看来人在30岁之后会重新开启18岁并非虚言。前两天我约着一位在温哥华生活的朋友一起去攀岩。她是我在小红书上互关的朋友,平时只是点赞之交,从未见过面。这次我们两个的IP地址重合了,有机会一起攀岩了,结识新朋友的机会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之于我自己,攀岩是墙壁冥想。之于人和人的关系,它又会成为一座桥,一种奇妙的连接。摘自KnowYourself的文章
《只要爬得够高,抑郁和失眠就追不上我》
之前我频繁刷到,抱石(攀岩的一种形态)对于抑郁症患者能够带来帮助。我觉得十分神奇。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之所以会对攀岩上瘾,或许也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减少冗思,让我的情绪更为稳定。作为极限运动的一种,攀岩的目标十分明确。站起来,抓住下一个点,完攀一条线路,大脑就会在完成目标的时候产生内啡肽,让我们产生极大的愉悦感。同时风险又相对可控,能够在攀爬的过程中让我们找到身体的掌控感,完成“自我赋权”。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通常大脑中的杏仁核也更为活跃。但攀岩能够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战胜恐惧,形成正向反馈,降低杏仁核的敏感度。长期下来,我们对于焦虑和恐惧的阈值都会有所提高。所以除了攀岩本身是个有趣的运动之外,它也在无形中帮助到了我,或许这才是让我上瘾的真正原因。看来爱上攀岩,也算是焦虑女孩的宿命。或许看到这里,会有朋友说,为什么照片里你攀岩不戴安全带呢?这样不危险吗?这里其实也可以跟大家小小科普一下。文章中的几张照片都是抱石(Bouldering),又名攀石,墙面高度一般在3-5米。它的保护方式不是靠安全带,而是靠下方的软垫子。大家完攀之后,以正确的姿势掉落,软垫会给到掉落者缓冲,以保证其安全。即便如此,抱石也是有一定的受伤风险,主要来自于不规范的掉落,所以在攀爬过程中就需要攀爬者更加高度的注意力,以及对于线路的判断、自身能力的判断。读线过程就像是在岩壁下的自我审视。去年秋天的时候,我试着做过几场直播,算是我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我完全不擅长。细碎的筹备过程大大引发了我的焦虑,我吃了好多东西,也没时间去运动,体重迅速增长了六七斤。当时身体的灵活度下降,攀爬能力也倒退了不少,我变得不熟悉自己的身体。之后挺长一段时间我都有些恐惧攀岩。直到过完那个冬天,体重稳定了下来,我才重新回到岩馆。甚至感觉这个过程有点像恋爱,过了热恋期和冷却期,我才真正明白如何与攀岩相处。旅居加拿大的这段时间,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她们经常会问我“今天打算做什么”,可惜的是,我通常给不出什么特别的答案。逛超市、去咖啡厅写东西、攀岩,这三件事几乎占据着我在城市中每天的安排。我不会觉得无趣,反而很享受维持生活秩序感的过程。每天12点前睡觉,按时吃三顿饭,一切按照计划进行,会让我这个J人大爽特爽。我甚至分不清这是30岁带给我的礼物,还是经济下行时期潜意识里的自保方式。潜意识或许早已替我做好了决定:来吧,来攀岩吧,变得强壮而灵活,更健康地活到经济有朝一日好转的时候!总之当太多事情失去掌控的时候,按计划去生活,起码还能带给我一些安全感。说到安全感,如今我的安全感另一来源则是我日益强壮的身体。以前提到“强壮”我还会有一些淡淡的耻感,但现在完全不会了,肌肉的生长也是一种天赋,宽厚的肩背是我应得的奖励。我像是按下了一个开关,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攀岩让我意识到我不再需要追求纤细瘦弱的身体。正相反,我成为了身体的实用主义者,我需要力量、柔韧性、灵活度和稳定的核心。说到这儿,突然想起,很多人会觉得攀岩是完全依靠上肢力量,其实不是,它是综合考量,上肢、核心和腿部力量它都需要,平衡感和协调性甚至更重要。之前在岩馆看到最幽默的事情,就是有情侣一起来攀岩初尝试,男孩子认为自己力量很强,就在女孩子面前显摆,结果自己费劲半天根本上不去,女孩子反而轻盈地完攀了。所以说力量只是其中一环罢了,甚至很多时候不是最重要的一环。回看这篇内容,有点琐碎,聊起自己喜欢的事情说哪儿算哪儿,甚至没啥逻辑可言。大家就当是个随心的快乐Repo吧,但我猜岩友们肯定会懂。之所以想写这篇,也是因为想发个plog,结果翻相册的时候,发现大多都是攀岩视频,突然有点感慨,在我生活中这么重要的一部分,却没有怎么跟大家分享过,真是不应该,得找机会跟大家好好聊聊。毕竟曾经的我,也是从不会主动运动的人,如今却因为爱上攀岩,一步步走向户外,拥抱了另一种可能性下的自己,怎么不算是一场生命的“蝴蝶效应”呢。
我们不止可以在这里见面
微博:@胡辛束 丨小红书:@胡辛束
小宇宙丨播客:@百分之十Radio
记得关注我之后 标一下星标才不会走丢
商务联系:money@xinliyo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