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项目化学习
打造素养课堂
——龙港市实验中学第二次教研活动周
为了进一步提升复习课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让多样的教学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并得以提升,我校各教研组特开展第二次教研活动。
语文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转变。今日,两位开课的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两堂别开生面的古文复习课,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项目中感受古文的魅力,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此次古文复习课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古文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古文知识。课堂上,吴青丽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与古文相关的项目任务,如“古文人物角色扮演”、“古文情感解读”等,引导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代入等方式,深入体验和理解古文中的情感和思想。潘诗琪老师则设计了“包拯判案”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句读的复习。
在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他们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古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古文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次古文复习课的成功开展,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体验,也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素养项目化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我们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育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数学组
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激励教师不断成长,6月6日,龙港市实验中学数学学科组开展并完成了听课评课的活动,助力数学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及效率。
张翔老师的选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是知识综合方法综合的融合体,是集能力、创新和素养为一体的典型。在课堂中,张翔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设计问题,讲解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说理能力,同时丰富的课堂形式也让学习数学趣味性大大提升。
郑崇强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轿车出发,以车辆反射灯如何达到反射为为问题驱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分解细化,通过一面镜子的成功反射到两面镜子再到三面镜子,完成项目初步计划。整个项目活动侧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注重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参与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提升合作能力并培养创造思维。
深耕不辍,笃行致远。通过本次的听课评课活动,龙港市实验中学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养得到提升,浓厚了教研氛围。
英语组
李秀珍老师这节课是基于中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的写作训练课。她从一篇好作文需要具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句型多样、用词准确、书写工整的要素,结合中考书面表达评分细则从书场表达的审→列→扩→连→查→抄的步骤.实例教同学们如何精准审题,如何分三段式列题纲,如何围绕主题句扩写,如何运用连词加强逻辑关系,最后强调作文书写的重要性。她教态自然,思路清晰,策略指导高效,这节课为同学们书面表达得高分深度助力。
通过基于主题意义写作问题引领设计活动,多角度协作组织互动,使课堂关注真实的语境语用,有效迁移运用语言。在写作课的教学研讨中,教师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英语学习活动落实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运用语言写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英语组对项目式写作进行探讨。通过整合真实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写作情境;创设富有内涵的活动情境、交际情境、教育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写作驱动力。用高阶学习包裹低级学习,将素养蕴含在持续的系列写作实践活动。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写作任务与写作经验之间有意义的关联;二是促进写作知识、技能和写作经验之间产生联结。真实的具体情境能打通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真实地感觉到写作的意义,激发其情绪,发散其思维,让其产生情感认同,形成写作经验与能力的自我建构。
科学组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真实世界的项目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引导学生探索、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章华拼老师带来的《设计无绳防丢手环》项目化课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教学范例。
章华拼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精心设计了这节示范课。课程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无绳手环的设计需求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课堂上,学生们分组讨论、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章老师则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巧妙地引导学生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行,让他们在尝试和错误中不断进步。
课后,科学组集体对章华拼老师的课做了点评。主评谢作余老师高度评价了这节课。内容环绕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项目化设计,学生自由讨论,设计。这节课以有绳到无绳的防丢设计手环,让学生讨论出所需要的设计材料,电磁继电器,导线,及电阻等等。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部分评价量规给学生发散性讨论时能做到收缩有度。学生素质很高,各小组既能设计产品又能很中肯评价产品。其他老师也针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很好的剖析与概括。
“聚焦项目化学习,种子教师示范课”展示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交流和碰撞。它让我们看到了项目化学习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无限可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继续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创教育创新的新篇章。
社会组
蔡海拉老师的《向“新”而行,发展新质生产力》 紧扣中考复习热点——“新质生产力”,围绕什么是、为何要、如何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大核心内容,开展以“学”“思”“练”为主旨的跨学科课堂,从多角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深层剖析,加深了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整体思路明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难度递进,为学生充分思考、合作搭建平台,向学生提供精准的答题思路和架构,让学生在学、思、练中获得实质性进步,进一步发扬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塑造了教师引导者的身份,切实落实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论证、创新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将中考复习热点内化于心。
社会组张加校老师在课堂中构建情境让学生们化身清朝大臣,探索历史脉络,通过梳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梳理并制作《中国古代政权更迭示意图》入手,回顾了中国古代中学习中的主要朝代,从“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交流”四个角度总结历朝历代措施中的共同点,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孕育形成的“大一统”理念的演进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并非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多方面的积累、壮大,既要经历政治、军事上的碰撞,也要经历经济、文化上的融合,各民族才能最终走向“大一统”的局面。这堂课培养了学生民族和文化认同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取得可较好的学习效果。
体艺组
在吴连伟老师的课程中,我们首先回顾了之前学习的模拟灯连接和跑马灯的运行规律,这些知识不仅运用了电路基础,更为后续学习交通信号灯模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中,吴老师详细解释了交通信号灯的工作原理和硬件组成部分,包括数字信号灯内部由7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的细节。此外,吴老师还对比了阿拉伯数字与数字信号灯里数字显示方式的区别,加深了我们对数字信号灯显示原理的理解。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吴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两个问题并思考:“1. 红绿灯是根据什么进行切换的?2. 数字信号灯秒针倒计时是如何计数的?”经过讨论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以下规律:“1. 红绿灯的切换是根据九秒倒计时信号灯在最后一秒时的判断进行的。2. 当绿灯亮起9秒后,会转为黄灯并持续3秒,随后再转为红灯;红灯亮起9秒后,则再次转为绿灯。”这些规律使学生们对交通信号灯的控制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们通过上节课学习到的微控制器和C++语言中的循环语句等知识,意识到这些知识同样可以应用于数字信号灯的控制上,从而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在演示阶段,吴老师亲自进行了数字信号灯的连接、代码编写和模拟呈现,展示了数字信号灯的工作过程。同时,吴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以设计出更加美观和实用的电路图。
对于部分遇到困难的学生,吴老师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的进度。最后,吴老师提出了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即对信号灯的控制语句进行优化,使设备更加智能化,以应对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为学生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热情。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学海无涯 学无止境
教研的路上 任重而道远
【 END 】
编辑:校办
图文:各教研组
审核:教务处
顾问:缪仁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