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家训---査氏家训

教育   2024-11-06 00:01   吉林  

  说到武侠小说必谈金庸。金庸原名查良镛,是海宁查氏后人。査氏历代文化名人辈出,时至20世纪,查家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两位大师级的文化名人——穆旦(查良铮)和金庸。这多少与査氏世代订立“读书为本”的家训有关。


  金庸其人



  金庸原名查良镛,出生于袁花赫山房,世代书香门第。高太祖查昇以其人品和书法深得康熙帝的赏识,入值南书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康熙帝为查昇亲笔题写的“澹远堂”九龙金匾,高悬在袁花赫山房前厅正中,代表了一个世代书香门弟的荣耀和曾经的显赫。他的祖父查文清为海宁查氏最后一位进士,敢于为民而丢官的丹阳县令;父亲查枢卿,求学于上海震旦大学,地主兼资本家;母亲徐禄亦出自名门——硖石徐家,是徐申如最小的堂妹,诗人徐志摩的小姑姑。


  金庸从小耳濡目染,以书为伴,童年时与堂兄弟们嬉戏追逐的厢房中,有祖父留下《海宁查氏诗钞》的满屋雕版,因玩耍日久,也能把雕版上先祖创作的诗词背得琅琅上口。小学五年级时参与编辑级刊《喔喔啼》,锻炼了为文的能力。


  1936年离开家乡,就学于嘉兴中学,一年后,也即十三岁时,日寇大举侵华,被迫踏上流离颠沛的求学之路。上初三时,凭着他洞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忽发奇想,与同学一起编印了生平第一本畅销书《献给初中投考者》,显露了他有生俱来的商业天赋。


  在求学之路历经波折之后,凭着他的文学功底,成为《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的译电员、记者、编辑。1948年秋,随《大公报》去香港。五十年代初转入《大公报》附属的《新晚报》办副刊,试作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他撰写的一系列武侠小说,创造了通俗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


  査氏家风


  在当代,海宁查氏知名人士颇多,除金庸外,还有香港杰出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查济民;台湾教育界与法学界的领军人物的有查良钊、查良鑑;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旗帜的著名诗人、优秀诗歌翻译家穆旦(查良铮)。凡此种种,都表明了海宁查氏是华夏查氏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发现。


  海宁查氏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


  查氏在中华百家姓的大家庭中是一个小姓氏,人丁不多。查家开始是崇武的。始祖查延因战功显赫封侯查地而得姓,随后的先辈有跟晋文帝出亡的,有随汉武帝征战的,以至隋唐的查姓名人也还在争做开国元勋血洒疆场。因族小,经不住杀伐中人丁的折损,在宋一代,家族中专门订立了“读书为本”排武崇文的祖训家规,在战乱来临时不停地以迁徒来谋生存。



  婺源始祖,查氏五十世祖查文征创办了家塾“山房道院”,并定了“教诲尔子,以毂似之”的重教祖训。查氏迁海陵郡(今江苏泰县)的世祖查许国,设立祠堂“海陵堂”,堂上楹联为“拔望族于贤科,振儒风以经学”,横批“传家荆楚”,都清楚地表达了此时已立下了“以儒为业”、“诗礼传家”崇文的查氏门风。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海宁查氏走向成功者,大悉均如此。他们以儒为业,经过家学的薰陶,师友的点拨,发挥自己的潜能,刻苦力学,再加上机遇,一步步走向成功,成就了海宁查氏家族的辉煌。


  海宁査氏家训


  我今年老,戒尔诸孙:凡在童稚,读书为本。勤俭为先,兼知礼仪。及其成人,五常莫废,出则有方,入则孝悌。兄弟之间,本同一气,切勿相争,自相弃矣。妯娌之间,纺织为最,虽云异姓,和如姐妹。


  戒尔子孙:毋贪于酒,酒能乱性,亦能招祸;毋贪于色,色能丧身;毋学赌博,赌则败家;毋好争讼,讼则受辱。凡此四事,警之戒之。


  和于邻里,睦于亲切。择良而交,见恶责己,毋堕农事,毋失祖业,顺之则行,逆而则止。言必择善,行必和缓,毋以暴怒,招其祸衍。


  食但充口,毋贪美味;衣但蔽寒,毋贪绫绢。非礼勿取,量力节俭。凡使奴婢,亦当宽缓。凡此数事,斟酌而行。


  戒尔子孙,谨守良规,从之者昌,逆之者殃,成败之际,如在反掌。


吉林家谱
加大对家谱(家训)的研究与宣传,恢复民间家谱的挖掘、整理,引导和带动家谱文化的健康发展,对续谱加以自律管理,相互交流促其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