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金波
来源:凤凰深调(ID:whzh_21bcr)
“当代武学宗师”“浑元形意太极门”创始人马保国开局仅4秒便遭对方击倒。我的朋友熊太行感叹:“今年的经济形势真是堪忧,六十九老头和七十一的比拳,一帮平成废柴花五块钱看,还嫌七十一的换了五十岁的,老头倒得太快。”
在5月20日与武术爱好者王庆民的比赛中,马保国开场仅4秒就被击倒,30秒内被KO,最后一次被击倒更是直接打晕过去。
许是因为拼得了讪笑的机会,“平成废柴”们这次倒是十分宽和:“打是打不过的了……但为什么一定要打呢?现在的武术已经不是从前的武术,是一种舞蹈一样的体育锻炼项目啦。”
现在是没有真能打的武术的。这一点暂时还没有被证伪。
那么历史上也没有了吗?——这问题就像《笑傲江湖》里曲洋那句“此曲就算西晋之后失传,难道在西晋之前也没有了吗?”
我知道很多人相信真有。
“中国历史上存在过能打的武术”,我把它当成一个命题。设想穿越到一个有真能打的武术的平行宇宙,那么,在这个宇宙里的武术,应该服从以下定律:
定律一:此处的武术是这样一种技能,习练者可以获得打斗能力的增强,在与对手各方面条件如体重、力量、使用冷兵器相近的情况下,战胜对方的概率比未习练者明显更大。
定律二:此处的武术与今天我们说的武术在形式上接近,包括有一定套路,有门派,并且必须是可观察、可比较的。
“套路化”被很多人认为是当代武术“衰落”的起点。但如果没有任何“套路”,比如招式,那么我们说的武术是什么呢?
图自视觉中国
武术必须可观察并且可记录,也必须可以比较。既然是一种技能,如果不能观察也不能记录,那么,何以证明这种技能是存在的?如果不能比较(比武),一方面无法分出优劣,另一方面,因为缺少衡量标准,这种技能也就失去了发展、优化的可能。
定律三:由定律二可知,此处的武术必须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教授的,并且习练日久,能力随之增长。此处的教授,不可以是出现一个人突然在你后背拍了一掌就把七十年功力传给你的情况。没有传授,武术当然也就不成其为有价值的技能,同样失去了技能优化的可能性。该定律也可以理解为,武术应该是一种可以被大部分人理解、接受、应用的有效信息链。
定律四:此处的武术不能等同于军事技能。该定律的出发点在于,武术是为个人的技击能力增加系数,军事技能则不强调这一点,更多在于规范与配合。
定律五:此处的武术要排除气功。武术必须只是在招式上可以学习,任何鼓吹气宗的都应该驱逐出场。关键是气功太难考核了。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的功夫主要是气功……你细品品。
图自视觉中国
基于以上定律,我们来求证中国古代有没有能打的武术。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果有能打的武术,为什么没有记录。
在我看来这是个很致命的问题。
如果有足够多人会武术,就一定有人使用。如果有人使用过,就一定有人看到过。如果有人看到过,就一定有人记录下来。这里首先排除有人暗戳戳在家里苦练神功,但却不去跟人较(da)量(jia)来验证功力,也不告诉别人,纯粹为了学术爱好,最后把一身艺业带到坟墓中。也排除了所有练武术的人都运气差到全部战死,并且他们的敌人也都战死,所有旁观者都吓得失忆。
如果习练武术效果明显,并且作为技能,武术有足够的信息量,必然要整理出足够多的教材,或者说“武功秘籍”。古代人的寿命相当短,充满不确定性,一个小小的脓包感染就可以送掉大汉性命,口口相传是靠不住的。
为什么要强调武功必须有足够的信息量?因为信息量多少是门槛,练和不练才不一样。信息量不大,凭直觉就会,一个眼神就可以教,这种武功,终究无法形成壁垒和优势,所以武功一定是有图谱的,有心人还可以做成《天龙八部》里易筋经那种动画产品。
《天龙八部》易筋经
口口相传有一个很糟的结果,由于信息流失,会造成大量类似于“气宗”“剑宗”的分歧。这不科学。反过来说,如果口口相传造成各种大型失真后,武术居然仍然都能各自保持其神奇的效能,那么何必还要去选择明师呢?随便练练就行,看不懂的哪怕自己瞎编几句几招,大概也差不到哪里去。你让教武术的还怎么变现?
所以口口相传一定不是一个好的传承形式,“武功秘籍”一定会文字化、图形化,遇到特别心胸开阔的,说不定还会选择“互联网化”,上传到哪个山崖上开放源代码。
既然这样,这些武功秘籍呢?在哪里?再看看那些记录“武术”的古书,与《射雕英雄传》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种千字文九阴真经有多大差别?
《射雕英雄传》剧照
当然,你可以硬刚,人性都是自私的,所以武功大师们偏要口口相传,又或者,武术上了书,然而那时候的纸毕竟不是铜版纸,江湖汉子放在身上沐风栉雨,难免不小心全部损毁。
好,信你的邪,就当民间武功不需要留下痕迹。
但是且慢,还有皇帝呀。天子拥有天下,包括这些技能的知识产权,假如皇帝有兴趣,或者觉得有必要,文字、图形秘籍不消说,哪怕口口相传,还担心没有献宝图荣或是被迫口述的人么?
如果武术是一种足以让习练者战斗力迅速增加的技能,可以为国所用,皇帝就没有理由不把这些秘籍搜集整理,内部印发。不给军队,至少给警卫团吧?就当皇帝存了私心,觉得这世界谁练了武术都对自己不利,总该会有两个好奇心强的皇帝自己来练吧?总归内库中会遗漏几本武术教程,起居录中该留下点勤勉痕迹吧?
然而并没有,一样也没有。他们打猎,踢足球,摔跤,做木匠,正经不正经的事都干,但就是不练习武术。
当我们认为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样东西,但是却找不到它应该留下的痕迹,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呢?
武林人士比恐龙还神秘么?
顺着这个方向,我们讨论一下武术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必要性是说,古代人为什么要练习武术。
看起来是废话。
但是,我们知道,无论如何,武术给人赋能的上限是很清楚的,它必须不足以左右历史。《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那种“半超人”,只要存了心,不管皇帝身边的侍卫多厉害,都可以把乾隆干掉。估计很多武侠爱好者都做过类似沙盘推演。
图自视觉中国
拳脚武艺,在一场真正的战争中,是非常不重要的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后勤、组织、武器(比如弓弩的优劣)、马匹甚至士气,即使村庄家族间的械斗也是如此。就算两个人打架,武术的加分,会比身高体重斗志的权重大很多吗?
这样一种武术,有时近乎复杂脑力劳动(想想独孤九剑里风清扬算了多少函数),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乃至金钱资源。中国古代的民间人士,普遍工作是满负荷的,生活是清贫充实的,为什么要投入大量资源,去练习一种至多在单挑斗殴中有价值的技能?
九纹龙史进这种富家子当然可以,但他终归小众。大部分富家子,要有所追求,也会走科举考试,因为连武举考试都没有单挑这一项,无非考核一下膂力眼神。
当然,要重申,这里说的武术不是军事技能。比如角斗士,也有负重训练,用皮鞭训练,但都是基于提升最基本的体重、力量、反应速度。日本剑道也类似。这些不是“武术”的“术”。当然一定有技巧,但更多是个人发挥,没有套路化的“秘籍”,甚至不是可以被记录的。
在中国也差不多。鲁提辖指导小混混们拳脚,但小混混终究没有倒拔垂杨柳的体魄,练上十年也不会青出于蓝。
所以鲁达教授的是我们说的武术吗?或者林冲教的是吗?
《水浒传》电视剧鲁智深剧照
另一方面,效用上可替代武功的选择太多。风清扬都怕的阴谋诡计就不说了。比如巫术,即“做法”。《三国演义》里打杀了一路,巫术已不少。《水浒传》里疑似习练武术的武松、林冲,战斗力与公孙胜“做法”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显然,在两个作者的视野中,巫术是比武术更高级的上层技能。这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坐标系,换言之,如果在这个平行宇宙中武术的效能是“真”的,那么巫术的效能当然也可以是“真”的。你若不信巫术,为什么就相信武术真能打?
必要性不强,当然还是会有人喜欢。但社会上大部分人没有动机,缺乏吸引力,没有足够的投入产出比,也就不会吸引足够资源投入到这个事业,这事业就无法维系,无法在持续、多样性的发展中产出更多有价值的产品——假如有“武功绝学”这么一样产品的话。
这就说到了能打的武功发展的可行性。
首先,既然没有国立学校,也没有补贴,就只能自己干,财务上就是一个大问题。收徒的积累,在古代,怕是不足以支撑这样一种武术技能的开发。
其次,在硬件上,历朝历代,金属武器都是不容易搞的,而且有危险,更不可能发明那些奇技淫巧的兵器,什么判官笔,唐家的爆炸暗器,金轮法王的杠铃圈——也就小说家和秃笔翁敢这么想。
最关键的因素,是政策允许度。
要练武术,少不得“拉帮结派”。有门派的资源,才可能让门徒不稼不穑整天练习搏击。没有门派,武术的所谓切磋而优化,传承而壮大,是不可能的。但现实中的“门派”,或许敢于动刀动枪,但是和“武术”,关系不大。与其说它们是“武术学校”,不如说是“非法民间团体”,“黑社会性质组织”,更狠点,就是“逆贼团伙”。
你能想象华山派、恒山派这样穿过大半个甚至整个中国来砍你,刀枪棍棒大咧咧光天化日,除非是无政府时期,但凡有政府,就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存在,要么剿灭,要么招安——问题来了,假如有这样的“门派”,招安到哪里了呢?“六扇门”?
《笑傲江湖》剧照
清朝马上得天下,于八旗那两把刷子十分自信,对民间武器反而比较宽容。但是对民间结社,特别是以教授动刀动棒为主业的结社,容忍度就差远了。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手中有利器未必有杀心,但“武林帮派”,那是初心就奔着暴力抗法的。武术是不是真能打,已经不重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肯去加入帮派(比如天地会)的人,脑袋已然揣在裤腰带上,谁有雅兴来和你搞武学研究?还“发扬光大”?这么大本钱,当然奔的是大块吃肉大斗分金,皇帝的龙床也要滚几下子。没有“真武术”也能完成的KPI,干嘛还埋头所谓“武学’?眼界是不是也忒小了点?这种人,坏了帮派大局气势,说不得,先清洗了再说。
如果武术能像武侠小说中说的那样,赋予习练者超人的力量,真的很能打,那么我相信,古代的帮派会以恐怖分子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的热情来孵化它,就像官府会以国之根本来招抚培育它。
这种情况当然也没有发生。有巫术和戏法,已足够了。
缺少必要性,缺少可行性,缺少各种知识上的支撑,而且有各种致命风险,至此可以证明,即便中国古代存在能打的武术,存在一个研发、教授、应用的民间组织体系,这种体系也绝不会在稳定态存续多久。
也可以说,在所有古代社会,这种“秘籍”都不曾存在过。当代世界的各种格斗术,都是现代科技思想的产物。
今天的中国武术,更多是被看作一种体育项目,“强身健体”。当然,在强健身体上究竟效果如何,与游泳、举铁能不能比较,已经少有人关注,也没有遇到挑战,可以安心办下去。
武术被视为体育项目,甚至成为中考体育的一部分
但在很多人眼里,武术同时还是文化产业,出产的是“思想产品”。不仅民众想象中的武术受到了民国以来武侠小说家的影响,甚至也赋予了武术浓烈的家国情怀象征,尤以梁羽生、金庸的作品典型。所以武术不可以受到轻侮——国足可以输,武术不能随便输。国足也有文化产品的一面,但毕竟还不够“粹”。
只是,如果说历史上那些不能真打的“武术帮派”多少还有些拒绝与不驯服的基因,那么今天承载这样一种功能的武术文化及江湖中人,毫无疑问已经走在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上。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