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是“两新”政策部署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在中国,循环经济展现非凡“魔力”。
子牙河畔的传奇“重生”
还有“吞垃圾、吐宝贝”的产业园?
“你没听错,我们开发区里就藏着这么一座‘城市矿山’。”天津子牙经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彦江谈笑间,引着记者来到位于天津静海区的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这里,可循环利用资源能得到精细化“开采”。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航拍图。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早在30多年前,天津子牙河畔的居民就做起了废铜烂铁里的“淘金”生意——走街串巷收来废电线、废家电等,进行家庭小作坊式拆解。
然而,在空地堆干柴、烧电线、挑铜丝……几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野蛮”发展模式,让当地一度陷入生态恶化的泥沼。
“面对越来越差的生态环境,静海开始算长远账。”见证了这一过程的张彦江说,为规范产业发展,当地政府成立了循环经济专业化园区。从此,一批批废旧机电、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和动力电池、废纸等多种类型的再生资源,在这里获得“重生”。
走进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在几乎看不见扬尘的拆解车间,智能化的流水线精准高效作业。一台台废旧电视机迅速被拆解成塑料、电路板、显示屏等不同部分,并经过加工华丽“转身”,成为许多新产品的原材料,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
“园区内外也循环畅通。”张彦江说,园区已建立线上线下的循环资源回收体系,线下网点分布在京津冀及东北等地区,线上建立“新能报废王”“循环经济服务中台”等回收平台,让再生资源回收更便利。
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在拆解冰箱。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如今,155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集聚在这里,年处理加工各类再生资源能力近千万吨。如今的子牙河畔已成功转型为北方重要的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开区,每年可向市场输送再生铜、铝、钢等重要资源达150万吨。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已建立起从资源回收到拆解初加工,再到精深加工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再生资源在园区内就可以被‘吃干榨净’。”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陈士林说。
“拯救海洋”的温暖行动
大海退潮,64岁的渔嫂胡松素身穿蓝色马甲,手持夹子,捡拾着一个个随海水漂来的塑料瓶,戴在胸前的GPS摄像头默默地记录下她的一举一动。
胡松素家住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黄礁岛。自从加入“蓝色循环”项目,她便每天都来海边捡塑料瓶。大海的潮汐,见证了她一天天温暖而执着的行动。
这一切,都源于2020年启动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
这项“拯救海洋”的实践,应用数字化手段,追踪标记海洋废弃物回收的每个环节,让这些被视为“海洋毒瘤”的塑料垃圾,摇身一变成为低碳环保的原材料。回收利用后的收益,主要反哺当地居民。
“捡来的塑料瓶会送到附近的‘小蓝之家’,一个能卖2毛钱,比一般垃圾回收站的3分钱一个可多多啦,现在一个月能挣七八百元补贴家用。”胡松素开心地说。
浙江台州温岭一艘休闲渔船上印着“蓝色循环”的标志。新华社记者 黄筱 摄
“让渔民有钱赚、企业有动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就进入了良性循环。”“蓝色循环”项目发起成员之一、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方敏说。
沿着浙江的海岸线,十多个“小蓝之家”如同海洋卫士,守护着数百平方公里的海洋边滩。1360多名沿海地区居民、约1万艘渔船和商船纷纷加入到这场“拯救海洋”的行动中。截至目前,各类群体参与治理超过6.36万人次,共收集海洋废弃物约1.5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900多吨。
“蓝色循环”项目为解决海洋污染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吸引了全球目光。2023年,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2024年,项目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被向全球推荐。
在浙江湖州安吉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里,从“小蓝之家”运来的塑料垃圾经历了一场“奇妙之旅”,它们被深度清洗、熔融造粒,最终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众多领域。
由海洋塑料废弃物制成的部分产品。新华社记者 唐弢 摄
“2022年以来,我们已累计处理数千万个来自‘蓝色循环’项目的海洋塑料瓶。”该公司运营总监付现伟说,经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平均可卖到传统再生塑料价格的1.3倍以上,而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则有更高的附加值。
不仅如此,在区块链、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加持下,海洋塑料变得“来路清晰”,每个用“蓝色循环”项目回收的海洋塑料制成的产品都有专属二维码,使用者能看到它从海洋垃圾到商品的全生命周期。
如今,“蓝色循环”正在从浙江走向全国,奏响了一曲海洋保护的壮丽之歌。
传统行业的“绿色”变奏
看着刚刚运来的报废电缆、变压器、钢芯铝绞线等废旧电力物资设备,王开才就像看到了“宝贝”。
“别人眼里的报废品,在我眼里可是好东西。”王开才说,以废旧电缆为例,外皮是很好的聚乙烯材料,破碎后可加工成润滑剂颗粒,一吨售价超过1万元。
作为国网重庆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的现场负责人,王开才整天琢磨的就是怎么把各类废旧电力设备变废为宝。
在国网重庆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工人正用机器拆解钢芯铝绞线。新华社记者 周凯 摄
“过去报废电力设备主要通过公开竞价方式整体卖给回收商处理,但不少回收商专业处置能力不足,往往是小作坊式简单拆解,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污染环境。”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物资部负责人廖辉英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22年,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在位于永川区的港桥工业园区建成国网系统首个绿色拆解分拣中心——重庆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对电力报废设备进行“收、运、储、拆、拣、用”一站式管理。
王开才和同事们不断钻研,从无到有建起变压器、导线、电表等多条拆解线,还和高校合作研发了电缆剥皮机、钢芯铝绞线分离机等新设备。
“以前这种从电缆里拆下的填充料难以处理,现在可以把它们交给下游企业,生产防火的阻燃剂。”王开才指着一堆类似绳子的阻燃填充料说,废弃物成了“好资源”。
在国网重庆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铝等再生资源品被压缩打包,等待运往下游企业。新华社记者 周凯 摄
自2022年以来,该中心累计拆解分拣处置各类电力报废设备约1.4万吨,产生铜、铝、塑料等7大类资源品。不仅碳减排41.8万吨,较原处置方式更是增值约30%。
如今,报废电力设备高效回用在这一传统行业已蔚然成风。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物资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山东等10个省份已建成14个绿色拆解分拣中心,依托电网可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促进了可再生资源统一管控、集中回收、绿色拆解、公开竞价和循环利用,助力了能源领域的绿色发展。
END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林馨
责编|李国华
校对|张小月
审核|李语曦
@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