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四川客家概述‖陈世松

政务   2024-10-19 09:55   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蜀客调查
——川渝长江流域的客家移民分布

陈世松

一、长江上游流域(四川段)

长江流域是四川客家人的重要分布区。本节所指的长江,主要是指从宜宾开始,一直到重庆巫山的长江段,即俗称的“川江”。清代康熙末年开始,就有大量的客家移民沿江迁徙,形成了长江沿线的客家分布带。另外,一些客家移民还沿着长江以南的支流,深入到盆地边缘的山区。

在宜宾市,从城区以东到泸州纳溪区的长江沿岸,是客家人分布集中之所。沿江的各个坝区聚集了不少客家移民。从宜宾城区沿江往下,南岸坝、蒋家坝、瞌睡坝、李庄坝、天堂坝、罗龙坝、龙君坝、芦亭坝、瀛洲阁、阳春坝等坝区,多有客家移民在此落业。在李庄坝,清乾隆年间有大量广东、福建客家人迁入,至今客家人约占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大姓有罗、林、戴、钟、黄、陈、谢、颜、刘等。在罗龙坝、龙君坝和瀛洲阁,当地民谚有“广东人怕干,湖广人怕淹”之说。清代中叶,先后有谢、蓝、许、万、陈、张、曾、萧、戴、罗、余、温等客家氏族迁居于此,在坝上发展蔗糖和烟草业。还有不少客家人因经商而迁入城镇。如南溪城内的大族曾、包、陈、萧、张、王多从闽、粤迁来。在江安县,客家人主要分布于沿江的井口、怡乐、木头灏一带。在江安县北部的四面山、水清等镇,湖南移民的占比较高,和沿江的客家分布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宜宾市以南的深丘和山区,大量客家人经长江各支流迁入并散布其中。长江支流南广河,在清代是“滇铜入京”的重要运道,两岸场镇经济繁荣。沿河的文江、庆符、趱滩、嘉乐、孝儿、沐滩、腾达等渡口乡镇,雍、乾年间,陆续有隆昌、荣昌、内江、资中、富顺等地的客家人或商或农,迁徙而来,大姓有张、古、黄、李、陈、赖、江、廖、万、郑、朱等。另外,一部分客家人又沿着南广河支流宋江河和巡司河,继续深入川滇边境。在宋江河畔的罗场和筠连县城周边,有一批福建和广东客家移民聚居于此(注:筠连县吴氏祖籍福建永定,经商落业,在清代极盛,建有“公正号”、“世林号”、“广福号”、“丰盛号”四大商号,被地方人士誉为“吴半城”);在巡司河畔的巡司、武德等乡镇,也有不少清代中叶从荣昌、隆昌迁入的客家人。大姓有钟、罗、刘、陈、赖等。

在长宁县,客家移民主要沿长宁河分布,沿河的下场、古河、开佛、长宁镇(安宁桥)、竹海、双河都是客家人集中分布的地区。长宁镇和双河镇周边,客家人分布最为集中,大姓有吴、贺、王、黄、张、蓝、廖等。在竹海镇的山区,清乾隆时便有来自粤东和闽西的客家人迁入,在此开发林业。

在江安县,县南的留耕、大妙、底蓬、红桥到五矿一线的山区,散布着数量众多的客家人。当地客家人多是清乾隆年间因贸易或拓荒,从隆昌、荣昌、富顺一带迁来。大姓有王、邓、赖、曾、陈、钟、罗、李、萧等。

在兴文县,共乐、僰王山、晏阳、太平、莲花、古宋一带,多有客家人集中分布。民国《兴文县志》卷23《种族》云:“(该县)汉族多自赣、鄂、闽、粤来侨居边地······考其时间,大都明清之交也。”该地的客家人大部分系清代乾隆时从荣昌、隆昌一带迁入,置业于山谷间的坝地。另有部分客家人,尤其是福建和江西客家人,多迁入城镇,以商业为生,当地客家大姓有钟、卢、刘、陈、李、彭、周、张、赖、罗、蓝等。在县南的大坝一带,乾隆以后也有客家人迁入,主要有钟、詹、蓝等姓。此外,县西南的石海、仙峰有零星的客家人分布。兴文县北部的客家人和江安五矿、红桥,叙永马岭、天池一带的客家人关系密切,同属于一个完整的客家集中区。

在泸州市,沿长江一带的乡镇聚集了不少客家人。在纳溪区,临江的大渡口(原属江安县)、城区、新乐和棉花坡,客家人与湖广人杂居。从新乐沿永宁河上溯,沿河的天仙、渠坝、护国、上马等乡镇是本区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区域。当地客家人大都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迁来。在护国镇(旧名叙蓬溪)附近,有不少广东客家移民分布于此,陈、钟、缪是当地客家大姓。此外,还有大量的客家移民在清初沿着永宁河支流丰乐河、白节河进入到纳溪的东部山区。周、邹、王、陈、巫、凌、袁等是当地的客家大姓。纳溪区的客家人,以广东客家移民为多,福建和江西籍较少。

叙永县位居长江支流永宁河上游,据民国《叙永县志》卷2《礼俗》云:“(该县)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而以鄂省人为最。”客家人在该县数量有限,大部分聚集于永宁河沿岸的江门、马岭、兴隆、落卜、两河等地。叙永县的客家人,大都自清乾隆时迁入本地,一些是从荣昌、隆昌转迁而来,有陈、张、黄、刘、李、赖、钟、魏等大姓。境内客家人以广东客家移民居多,福建和江西客家移民偏少。在落卜一带,有福建和江西客家移民分布。

与叙永县毗邻的古蔺县,客家人分布较为分散,土著和军屯移民比例较高。客家人多散居于县城及东部部分场镇周边,如永乐镇、太平镇、二郎镇等。当地客家人多为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由荣、隆和邻近地区迁徙而来,主要为广东客家人,在部分乡镇有福建和江西客家移民,但为数较少。

在泸州城区周边皆有客家人散居,主要分布于沿江的蓝田坝、罗汉、泰安、黄舣等地。在合江县,沿江各乡镇都有客家人分布,其中以白沙、玉皇观(属大桥管辖)、县城周边较为集中。另外,赤水河沿岸各乡镇,也有不少客家人迁入定居,其中以车辋、先市、九支一带较为集中。赤水河是客家移民入川的重要水道,清康熙末年以来,便有大量客家人定居于沿河两岸。清雍正以后,“仁岸”盐业的兴盛和“铜铅京运”通道的疏通,推动了赤水河流域经济的发展,不少客家人或农或商,散居于赤水沿河的各个乡场。咸、同时期,更有不少成都平原和岷、沱流域的客家人溯赤水河而上,深入贵州,在黔中落业生根。

二、
长江上游流域(重庆段)

重庆境内的长江沿岸,从清初起,就有大量客家移民迁入。在永川区,长江从泸州合江流入本区。清代,因永川位于连接黔蜀的干道上,故有不少客家移民在此定居。城郊和区东的陈食、大安,以及区西的红炉等乡镇,因和成渝东大路邻近,故集中了不少的客家人。区南靠近泸州的吉安、五间等乡镇也有客家人分布。在长江边的朱沱镇,因为是水陆要道,清代有不少闽粤客家移民迁居于此。陈、谢、朱、钟、黄、蔡、赖、巫、邹、具等是区内的客家大姓。

在江津区,綦河和笋溪河在此汇入长江,在清初,綦江河和笋溪河便是客家移民由黔入川的主要孔道,故区内客家人以沿河分布为主。在江津西部,油溪镇和龙华镇周边的客家人较为集中,并向周边的朱杨、石门、白沙、吴滩等乡镇扩散。在江津的北部,北至德感坝、东至珞璜镇、西至龙门和刁家镇、南至李市镇的区域内,包含几江街道、鼎山街道、慈云、先锋、贾嗣、西湖和杜市等乡镇,是区内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区域。与区城一江之隔的德感坝,是区内福建、江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大姓有陈、刘、李、吴、谢等。鹤山坪及其周边,也有大量广东和福建客家移民,大姓有陈、邹、古、刘、谢、周等姓。先锋镇场镇周围,也有大量福建客家移民分布,大姓有王、钟、吴、阙、江等。在龙门镇、刁家镇、慈云镇、李市镇和夹滩镇一带,清初迁入的客家人和土著混杂而居,人口比例可达到1:3,大姓有周、万、陈、古、戴、刘、魏等。在綦江河岸的仁沱场和真武场,清初有戴、翁、吴、钟、郑、马等客家移民迁来定居。江津南部的蔡家、中山、广兴等乡镇,也有少数客家人分布。江津区的客家人以广东客家和福建客家移民为主,江西客家人次之。吴、陈、钟、江、王、阙、谢、朱是当地福建客家移民大姓,刘、李、黄是江西客家移民大姓。

在綦江区,长江支流綦江河是川黔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清代川盐运黔的主要口岸。清康熙末年,大量的客家移民沿着綦江河北上入川。本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綦江河两岸的古南、三江、篆塘、东溪、赶水和安稳等乡镇,大姓有龚、伍、吴、王、刘、张等。

重庆城区以下沿江的各个县市,因为地近湖广,故湖广移民较多,客家移民较少。在垫江县和长寿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西北与邻水县接壤的明月山脉地带,如垫江县的澄溪镇、长寿县的海棠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广东、江西客家人分布。在梁平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城区周边和双桂镇一带,另外在县西北与四川邻近的地区,如虎城、碧山和袁驿等乡镇,也有少数客家移民分布。在涪陵区,城区附近的李渡街道,在清代,有福建龙岩州客家人迁入该地。丰都、忠州、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等区县,客家移民集中分布于城镇周边。在云阳,清初有福建客家移民来此经营烟草业,故云阳的福建客家移民较多,大姓有卢、赖、甘等。在长江以北的开州、巫溪和城口,当地客家移民多于清代雍正以后迁入,以开垦山地为生。长江以南的武隆、黔江、彭山、酉阳和秀山等区县,土著和湖广移民居多,只有少量的客家移民散居于此,大部分是清代中叶从渝西地区迁来。

《四川客家志》,2023年12月第1版,新华出版社出版。

(选自《四川客家志》第二篇《人口篇》第二章《四川客家人口区域分布》)


来源:《四川客家志》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