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蜀客调查:四川嘉陵江流域与川东北客家移民分布

政务   2024-10-18 07:32   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蜀客调查:四川嘉陵江流域
与川东北客家移民分布

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客家人的重要分布区。在嘉陵江和其两大支流涪江、渠江沿岸,从清代康熙末年时,便已有客家人迁入并定居的记录。尤其是在该流域内,还形成了以仪陇为代表的客家聚居区和方言岛,形成了富有川北特色的客家文化。在嘉陵江的上游,是地势险要的秦岭和大巴山山区。这些地区土地辽阔,山林资源丰富,还因土地贫瘠而征粮极微,在清代前期也吸引了包含广东客家人在内的各省移民前来开垦,其中“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三省边防备览·策略》)。

《四川客家志》书影

嘉陵江由陕西流入四川广元境内。清乾隆《广元县志》卷7《风俗》云:“四方侨寓,率皆秦、楚、吴、粤之人。”市内的客家人多为清康熙年间,由嘉陵江下游一带迁移而来。大部分客家人沿江散居,也有部分居于山区。在利州区、昭化区、青川县虽有客家人分布,但相当分散,没有较大的集中点。在剑阁县,嘉陵江从县东流过,境内有西河等嘉陵江支流,该县客家人主要散居于县南的元山镇、王河、演圣等地。在旺苍县,嘉陵江支流东河由北向南贯穿县境,县内旺苍坝和嘉川坝,交通便利,经济繁盛,早在乾隆初已有广东镇平、乳源和乐昌等地的客家人迁移于此。在苍溪县,嘉陵江从县境西部流过,该县的客家人也多于清代中叶经嘉陵江下游而来,分布于沿江和城区周边。广元的客家人,以粤北韶关客家移民为主,福建客家人和江西客家人次之。

在阆中市,嘉陵江从市西流过。本市客家人多为清代中叶由仪陇、邻水和大竹一带渐次移入,主要分布在和仪陇相近的地带。在南部县,嘉陵江从县东北向西南流过,嘉陵江支流西河自西向东,

贯穿全境。县内客家人多为清初从嘉陵江下游移入,集中于县东部与仪陇连接的老鸦镇、河东镇、谢河镇、楠木镇、王家镇等地。在县城北面的满湖坝、王家镇的徐家坝等地,有赣南客家人聚居于此。

在仪陇县,嘉陵江从县东南部流过。仪陇地区多山少地。清同治《仪陇县志》卷3《食货》记载:“邑中湖南、北人最多,江西、广东次之,率皆康熙、雍正间入籍。”自清代康熙中叶起,大量粤北客家移民陆续迁入该县,开垦定居。据相关统计,2019年县内客家人口已达30万,是川北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在仪陇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包括周河、马鞍、丁字桥、乐兴、义路、石佛、武棚、福临、日兴、双庆、五福、铜鼓、凤仪、碧泉、蒙垭、合作、三河、金城、思德、福兴等乡镇。其中,以周河、丁字桥、乐兴、马鞍、石佛等乡镇环绕的区域,客家人最为集中。在现今的丁字桥、乐兴一带,尚保存有客家方言岛存在。在县东南的新政镇、度门镇一带,有少量广东、江西客家人集中。仪陇客家人绝大部分系从粤北韶关地区迁入,其中以乳源和乐昌籍为最多。除广东客家人以外,仪陇还有少量的赣南、闽西客家移民。大姓有朱、饶、陈、张、许、潘、丁等。

在蓬安县,嘉陵江从县北流过。清光绪《蓬州志》卷4《邑聚篇》记载:“(该县)康熙靖乱,境以大宁,湖南之民来居东乡,而湖北、江西、福建民之来者,所在多有其裔。”县内客家人多居于沿江乡镇,以金溪、锦屏和利溪等乡镇较多。县城南沿江的马回坝,是境内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主要有来自福建龙岩州的吴、廖两姓在此定居。

在南充市顺庆区、嘉陵区和高坪区,嘉陵江从三区之间流过。以上地区境内的客家人,多于清康熙末年以后,从嘉陵江下游迁入,沿江的芦溪、永安、溪头、李渡等乡镇分布较多。在武胜县,嘉陵江从县境中部流过,进入重庆市合川区,县内移民多为清初从湖南迁入者,客家移民较少,分布尤为分散。此外,在南充市营山县,客家人多分布在营山河、流江河沿岸。尤其是城郊与骆市、黄渡等镇,有广东客家移民落业于此。这批客家移民大都为康乾时迁入,数量不多,分布也较分散。

涪江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在涪江上游的绵阳市,各县皆有客家人分布。在平武县,涪江由此发源。县内的客家人多分布在县南的古城、南坝、响岩和平通等乡镇,数量不多,以散居为主。在北川县,客家人多系清康熙以后迁来,主要分布在安昌河上游的曲山、擂鼓、永安、安昌等乡镇。江油市的客家人多数为清代中叶沿涪江或沱江而来,主要散布在市境南部,尤其以中坝、彰明、青莲、九岭、龙凤、八一等乡镇最多。另外在市内涪江支流潼江流域的重华镇、二郎镇青林口一带,也有不少客家人分布。历史上,江油的客家人与邻近的安州区、绵阳市区的客家人联系紧密,常常有同一家族散居于三地者。在安州区,涪江的支流安昌河从境内东部流过。民国《安县志》卷56《礼俗》云:“(清初)县境各场占籍者,以楚省人为最多,次粤省,其次秦省,其次闽省、赣省。”在康熙末年,已有客家人从成都、中江、三台一带迁徙到此,他们大都集中于境内交通便利、经济富庶的东部和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其中,花荄、界牌、秀水、睢水、宝林、清泉、永河、河清、桑枣、黄土等乡镇都是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地区。

在罗江区,涪江支流凯江在此发源。罗江的客家人多为清代乾隆时期从荣昌、隆昌及成都迁徙而来。罗江全境内皆有客家人分布,东部的慧觉、鄢家、御营和新盛,北部的调元和金山,南部与德阳黄许镇接壤的乡镇,是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在罗江,广东客家移民数量最多,有周、范、魏、李、张、黄、陈、邬等大姓,福建和江西客家移民较少。在绵阳主城区,涪江正流从中流过。区内客家人多于清初迁入,主要集中于沿江地带,游仙区的石马、游仙、魏城,涪江区的永兴、石塘、塘汛、丰谷等乡镇都是客家人集中分布的地区。另外和罗江、中江交界的石洞、玉皇等镇,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分布,有些家族分散于两县之间。本地客家人中,广东和福建客家移民较多,大都居住在沿河坝区。

在三台县,涪江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在城区与中江流来的凯江汇合。另外梓江支流魏城河从县东北流过,郪江则从县西南流过。当地客家人一部分系清康熙年间从涪江、嘉陵江下游移来,另一部分则系从中江、金堂一带迁来。县内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涪江、凯江沿岸,总体上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涪江沿岸的永明、芦溪、花园、刘营、老马、里程、灵兴、新南、县城、东塔和百顷等乡镇都有客家人分布。凯江沿岸的西平、凯河、万安和古井,以及周边的上新、下新、玉林、乐加等乡镇,也是境内客家人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大姓有吴、杨、谢、黄、蔡、陈、巫、刘、邹等。在魏城河流域,中太、柳池、塔山和龙树等乡镇也分布有较多的客家人,其中塔山周边最为集中,有罗、陈、宋、蓝、赖等大姓。除外,在县西与中江接壤的黎曙、立新和金石等乡镇,以及县中部石安、永新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分布。在县南的鲁班、景福、观桥和郪江等乡镇,虽有客家人分布,但在人口数量和密度上,低于湖南移民。县内的客家人中,广东客家移民多集中于丘陵,福建客家移民多聚居于坝区,以种植烟草和甘蔗为生。

在梓潼县和盐亭县,涪江支流梓江从两县流过。两县境内明代土著和湖南移民较多,客家移民较少,分布稀疏,以沿河的场镇居多。如邻近江油的双板、金龙、仙峰以及梓江畔的许州镇一带,因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吸引了一些客家移民定居于此。

在中江县,凯江从县北穿流而过。清嘉庆《中江县志》卷2《风俗》载:“近年,荆、楚、闽、粤之人,携家落业,流寓日集,佃买耕种,竟同土著。”中江客家人的分布也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客家人主要集中于县北的青市、永太、富兴、杰兴和集凤,县西的辑庆、合兴和兴隆等乡镇。在中部,县城周边的东北、南华和县东的通济、回龙、悦来、永安等乡镇,也有客家人分布,但数量和密度稍逊于县北的乡镇。在县南,以广福镇为中心,周边的积金、会龙、白果、永兴等乡镇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分布,但数量和密度不及湖南移民和明代土著。本县的客家人中,广东客家移民和福建客家移民数量较多。吴、陈、廖、何、官、蓝、吕是当地福建客家移民大姓。

在射洪县,涪江从县中流过,并与盐亭流来的梓江相汇。县内客家人多于清代康熙以后由川东地区迁徙而来。境内客家人也主要沿江分布,以金华、广兴、县城(原太和镇)、大榆、洋溪和沱牌(原柳树镇)等乡镇较为集中。境内广东客家移民多居于丘陵地带,福建客家移民和江西客家移民多聚居于场市附近和河坝地区。在太和与金华之间的太平坝、于家坝、猫儿坝等坝区,多有福建客家移民定居于此。

在蓬溪县,涪江从县西南边境流过。境内的客家人多于清康熙至乾隆初年由涪江下游迁入。县内客家人主要分布于西部,以天福、槐花、板桥、常乐、明月、吉祥等乡镇较为集中,大姓有陈、孔、张、钟、黄、李、廖、巫等。另外芝溪河下游的吉祥镇也有少量的客家移民分布。

在大英县,涪江从县东北流过,其支流郪江横贯县境,在郪口镇境内汇入涪江。本县客家人多于清初迁入,主要分布于涪江和郪江两岸,如象山、蓬莱、石门、隆盛、郪口、回马等乡镇境内。另外在县南卓筒井镇周边,因为清代盐业的兴盛,也有少部分客家人定居于此。

在遂宁市船山区,客家人最早于清康熙末年从川东巴县、璧山、荣昌等地迁入境内。沿江的桂花、新桥、永兴、仁里、龙凤等乡镇,客家人分布较为集中。县内客家人中,广东客家移民多散居乡里,福建客家移民主要集中于近城的坝区,大姓有谢、林、吴、陈等。在安居区,涪江支流白安河与琼江河在此交汇。本区的客家人也于清初迁入,沿河居多。白马、石洞、安居、东禅和三家等乡镇,是本区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地区。

渠江是嘉陵江另一条重要支流,沿岸也多有客家人分布。巴中市位于渠江上游,所辖的巴州、恩阳、通江、南江和平昌各县,属于大巴山区的范围。清道光《巴州志》卷1《风俗》云:“国朝康熙、雍正年间,秦、楚、江右、闽、粤之民著籍插占。”境内客家人多是从仪陇、南充、广安等地迁入,人数不多,较为分散,以粤北客家移民最多,赣南客家移民次之。在恩阳,渔溪、茶坝和观音井等乡镇有客家人分布。在巴州,清江、永宁、龙背、凤溪等乡镇因近河而交通便利,也集中了一部分客家移民。在平昌县,巴河和通江河在此交汇。本县的客家多集中于南部的西兴、龙岗和岳家,以及北部的丘家、泥龙和笔山等乡镇。在通江县的唱歌、麻石、至诚等乡镇,以及与陕西相邻的山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分布。

在达州市所辖的万源市和宣汉县,渠江支流州河从中流过。在两地境内,清代时有闽、粤客家移民迁入,但分布较散。在达川区、通川区和开江县,湖南移民和土著较多,客家人多散于沿江各场。

在渠县,州河与巴河在县内的三汇镇合流为渠江。境内客家人多系清代中叶自渠江下游迁来,多集中于沿江的东安、龙潭、三汇、天星、李渡等乡镇,以及与大竹县接壤的华蓥山区。在营山县,渠江支流流江河从县境流过。该县从清代起,便以湖南移民和土著居多,客家移民较少。境内客家人多散居于河流沿岸。

在大竹县,有东河、西河和柳河等渠江支流流过。该县地形与邻水县同属“三山两槽”的地理格局。该县客家人多系清代康熙以后,从邻水、仪陇、广安等地迁来,其中大部分居山,少部分居坝。在县南,客家人主要集中于清水、庙坝、高穴、妈妈、高家、张家等乡镇;在县东、客家人主要集中于明月山脉的白坝、观音和铜锣山脉的中和等乡镇;在县中部,客家人主要集中于铜锣山区的乌木、团坝等乡镇;在县北,石桥镇也有部分客家人聚集于此。本县的客家人,来自粤北、粤东、闽西、赣南的皆有,但以粤北客家移民数量最多,大姓有夏、曾、刘、陈、范、周、林、吕、王、杨、雷、赖等。

在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和华蓥市,渠江从三个区县间流过。民国《广安州新志》卷11《氏族》记载:当地移民“(清代)惟湘、鄂特多,黄麻、零、永尤盛。”闽、粤赣客家人数量较少,分布不广,较为集中于县东北龙台、肖溪等乡镇一带。

在岳池县,渠江从县东南境流过,嘉陵江从县西境流过。县内客家人多于清代中叶,陆续由嘉陵江下游迁入。当地客家人多散居于四境,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城区周边、兴隆、北城、乔家、罗渡等乡镇。本县的客家人中,来自福建龙岩州的客家移民较多,有郭、廖、刘等大姓,广东客家移民数量则较少。

在邻水县,渠江支流芭蕉河、白水河、大洪河等流经该县。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贯穿全县,县内地形呈现出“三山两槽”的特征。该县的客家人主要于清康熙中叶以后迁入,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和近山的丘陵地带。在县西华蓥山脉一线的柑子、龙安、观音桥、城北、西天、合流与坛同等乡镇,客家人较为集中。在县中部铜锣山脉一线的冷家、长安、梁板、风垭、三古和九峰等乡镇,也有客家人分布。在民国及以前,本地曾有客家方言岛存在。在明月山脉,客家人主要集中于兴仁、石滓、八耳和凉山等乡镇。在槽地中的九龙和丰禾两镇,也有部分客家人聚居。该县的客家人中,来自粤北的客家移民最多,其次为闽西和赣南客家移民,再次为粤东客家移民。

 (选自《四川客家志》第二篇《人口篇》第二章《四川客家人口区域分布》)

来源: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