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75载,衣食住行变化大||龚自德

政务   2024-10-17 07:34   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
75载,衣食住行变化大

龚自德

我于1943年出生在川南农村,幼年时期曾经历了旧社会民不聊生的苦难年月,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历程。就拿我和家人的衣、食、住、行来说,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城里人普遍穿的是蓝色、灰色的中山装和列宁装。像我们农村人,全家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从当地买回土白布(粗布),用自家种的蓝靛染成深蓝色,再手工缝制成衣裤。缝制衣服,一般都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家里每人每年只有一套这种粗布衣裤、一双布鞋,可以说是一衣穿四季。无论衣裤还是布鞋,穿破了就补,再破再补,往往是补丁盖补丁。布鞋平时根本舍不得穿,打赤脚、穿草鞋的时候多,哪怕寒冷冬天也是如此。记得1962年我上高中时,端午节和家人到街上照合影照,穿的就是带补丁的裤子和草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凭票买布,有的年份一人的布票购买的布还不够缝制一件衣服,冬天只能靠火笼取暖。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发生明显变化,年轻一代将喇叭裤、蝙蝠衫视为时髦,引领着时尚潮流。我家里的人穿的衣服也由“一衣多季”变成了“一季多衣”,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家人买衣服时,不仅对服装的质地、花色进行挑选,还要追求品牌和时尚。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部队工作,那时的军装已开始从单一的棉布服装改为配发混纺面料服装,俗称“的确良”。军服的品种也逐渐多了起来,有春秋服、夏服、冬服,有外衣、内衣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服装市场也越发兴旺。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多是体现个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虽然不是追赶时髦的人,但也有自己的选择,尤其注重质感和舒适度。到什么季节,选什么面料,穿什么款式,都按自己想法来,随心所欲,既穿出了自信,也穿出一种幸福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基本上能做到有吃的,但只是粗茶淡饭。后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长期没有得到发展,粮食供不应求。农民生产出的有限粮食,首先要保证交够国家公粮、征购。公粮和征购主要是交谷子、小麦、玉米等主粮,剩下的才是农民自己的口粮,主要是红苕、豆类等杂粮,且数量有限。我读高中期间,要从生产队分粮食带到学校去吃,而生产队分的口粮很少,主要是红苕等粗杂粮。那时我每周日从家里带两书包的红苕去学校,这两书包红苕便是我维持6天的口粮。这种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到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从1963年才开始有所好转。

改革开放后,物资迅速丰富起来,粮食、肉类、食油等食品都敞开供应,食品短缺、吃不饱饭成为历史。20世纪90年代,牛奶、鸡蛋、馒头开始成为我家早餐的主要食品。肉食中除猪肉外,鸡、鸭、鱼也是餐桌常见的菜肴。在我们老家农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由不够吃变成吃不完。中国历史几千年,多数朝代、年代都处于粮食短缺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改变粮食短缺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直到这个时候,这个问题才算得到较好的解决。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啊!

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一日三餐,不光有肉食、海鲜,还有五谷杂粮,各种水果更成为饮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热量、低脂、低糖,已然成为饮食的基本要求。吃已不仅仅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发展成一种饮食文化。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健康、吃出文化,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新中国诞生不久,我们家将原来窄小的茅草屋改成了土墙房子,虽然仍旧是茅草、谷草盖顶,但面积大了许多,有堂屋、灶房和3间卧室,另外还建起了猪圈、牛圈。虽说家具还是比较陈旧,但全家七八口,总算有一个比较像样的家了。1972年,我结婚成家了,但没有家。当时我在驻康定的部队工作,住的是两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家属探亲很不方便。妻子在四川大学工作,借住在学生公寓一间屋子里,楼道上堆满蜂窝煤和炉子,一到做饭时间,烟尘熏得人透不过气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一年一个样,我农村老家的住房由原来的茅草房改建成了二层的砖墙瓦房,我个人在城里的小家变化就更大了。改革开放不久,我妻子就搬到一栋教师公寓楼里,虽然只有两间屋子,但有厨房、厕所,我们总算有了一个家。20世纪80年代初,我调到军区机关工作,不久就分到一套三室一厅的宿舍。我们家兄弟姊妹6人,在城里的5个,都有了各自的房子,当然大小不一样,但和全国绝大多数人一样,基本做到居者有其屋。

1990年9月,我从部队转业到省委机关工作,不久就分得一套8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福利房,于是我退掉在军区的房子,搬迁这个机关宿舍。过了4年,又调整到90平方米的四室一厅房子。又过了3年,从7楼调整到4楼。直到2004退休,我住的房子是越来越宽,楼层等条件是越来越好。

2008年,我退掉机关宿舍这套房,在成都郊区买了一套面积128平方米、配有车位的房子。2015年,还购买一套位于城内,由省级机关统一修建的宿舍,房子面积近90平方米。退休后,我仍在受聘上班,工作时间就住城里,周末就住郊外。我们家族的第二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凡是已经工作的,在城里都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居所。

城里的住房在变,农村也在变。2021年清明节我回到老家扫墓时,看到多年前就住到我家那栋房子的老乡,已将房屋装修一新,屋里通了自来水、天然气,原来的旱厕改造成了水冲式的卫生间。村里到处是小洋楼,一家比一家装修得好。看到老家农村变得和城里没有啥差别了,我由衷地为乡亲们感到高兴。





四川刚解放那阵子,我们出行基本都是步行。我小时候到村里小学上学,成年累月都是光着脚走路。从家到学校,路程虽然不是很远,但要翻三道梁、过三条冲,都是爬坡上坎,还要走狭窄的田坎,过崖边的小道。记得有一年冬天,天上下着雨雪,特别的冷,去上学的路全是稀泥烂浆,又湿又滑。我和四姐打着赤脚,卷起裤脚,连走带爬,互相搀扶着往前走。到达学校时,老师见我们浑身稀泥,冷得发抖,赶忙升起一盆火让我们烤。类似这种情况,在上小学时每年总要遇到几次。

1957年秋季,我考上五通桥第二中学,从家到学校,四五十里的路程,由于当时没有公交车,其他车辆也少,我和其他同学每周往返学校都是步行。为了抄近路,我们不少同学就翻山越岭走小道。

1965年8月,我作为被四川大学录取的新生要赶到学校报到,早晨从五通桥的牛华溪坐车到乐山,然后转长途汽车到成都。当时的长途客车还是解放牌,公路路况也比较差,百多公里的路程,要走五六个小时。直到1970年我大学毕业,从学校到家往返的行程都基本如此。

改革开放后,“三转一响”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标配。那时“三转一响”指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为什么自行车排首位,因为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太重要了,它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出行速度,加快生活节奏。在乡镇上,自行车还成了运输工具,用它运载一二百斤物品没有一点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一家三口,每人有一辆自行车。

时光飞逝,转眼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事业实现大发展、大提速,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是发生了深刻变化。长途出行,可走高速公路,也可坐高铁、乘飞机。现在从成都东站出发到乐山的动车,最快的车次行驶时间还不到一个小时。短途出行,成都市内地铁成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方便、快捷。公交车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城乡连网,纵横交错。同时,农村交通条件也实现大改善,不仅公路、公交村村通,而且物流也畅达乡村。这些年,我每次回老家探亲,小车可以直接开进农家,非常方便。

再说说私家车的变化吧。20世纪初,我家买了一辆现代“千里马”,几年后换了“凯越”,2015年换成了“福特翼虎”。环视我们周围,几乎户户都有私家车,有的一家还不止一辆。透过私家车的变化,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历史的长河,湍流不息,浪花飞卷;岁月的变迁,承载芳华,历久弥香。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回望历史,铭记过去,才能够让我们牢记来时脚下的路,才能够走好未来之路。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文章

1.【特稿】总量连上台阶 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2.【特稿】75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3.【特稿】为民族复兴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建设成就综述

4.【特稿】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5.【特稿】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三成

6.【特稿】75年来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5.1倍

7.【特稿】数说中国丨75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8.【特稿】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9.【特稿】打造新动能 释放新活力——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服务业发展成就综述

10.【特稿】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新中国成立75周年法治进步成就综述

11.【特稿】数说中国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

12.【特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新中国成立75周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综述

13.【特稿】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新中国成立75周年社会事业成就综述

14.【特稿】向着农业强国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三农”发展成就综述

15.【特稿】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量已破千万

16.【特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17.【特稿】一个村庄的75年——绵阳北川石椅村的75年

18.【特稿】数说中国丨我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19.【特稿】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

20.【特稿】汇聚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引领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纪实
21.【特稿】画好团结奋进最大同心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22.【特稿】数说中国|75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23.【特稿】数说中国|75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8倍

25.【特稿】长江、黄河,澎湃着高质量发展的声音
26.【特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一

27.【特稿】工业经济跨越式增长 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坚定——新中国成立75周年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28.【治蜀兴川】“数说四川75年”新闻发布稿
29.【特稿】数说中国丨75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30.【治蜀兴川闻】75秒看四川75年经济社会发展
31.【文艺】大型纪录片《一九四九》今晚播出

32.【特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二
33.【论坛】《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社科院院长高翔文章:勇开历史新天地
34.【特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数说四川75年”主题新闻发布会 75年来四川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35.【特稿】雄途致远通千里 砥砺大道国运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综述

36.【特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三
37.【特稿】同心奔赴美好前程——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成就综述

38.【论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刘同舫
39.【特稿】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40.【特稿】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41.【特稿】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42.【美丽中国】70多年前,他们立碑盟誓

43.【特稿】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四
44.【特稿】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新中国成立75周年水利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45.【特稿】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五
46.【特稿】为民族复兴尽责 为人类进步担当——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外交成就综述
47.【特稿】“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纪实
48.【特稿】今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任平
49.【特稿】数据见证75年伟大成就

50.【出版资讯】歌颂伟大祖国 礼赞锦绣四川——四川省地方志办策划出版《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
51.【特稿】今天,请记住这些闪亮的名字
52.【特稿】治蜀兴川七十五载  奋楫笃行铸就辉煌——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53.【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54.【特稿】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55.【特稿】75年,有多远?

56.【特稿】曲青山:新中国75年的光辉历程和历史启迪

57.【治蜀兴川】你好,这里是四川!

58.【治蜀兴川】75秒看四川75年——人均GDP

59.【特稿】任仲平:光明之路 正义之路——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60.【特稿】新华社社评: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61.【特稿】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六

62.【特稿】为世界进文明 为人类造幸福——新中国贡献世界的历史逻辑
63.【特稿】75年,奇迹如歌!
64.【特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65.【特稿】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66.【特稿】志载盛世守初心 鉴往知来续华章——地方志忠实记载四川75年的发展历程与光辉成就
67.【国庆特辑】喜庆祖国华诞 礼赞锦绣四川
68.【国庆特辑】《开国大典》: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张军锋
69.【国庆特辑】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背后的历史故事
70.【国庆特辑】数说四川75年
71.【国庆特辑】定格瞬间,致敬守护国泰民安的他们
72.【国庆特辑】相册里的国庆节‖邓训晶
73.【国庆特辑】国庆颂‖衡澜
74.【国庆特辑】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75.【国庆特辑】人民日报社论:壮阔的行进  光明的前程——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76.【国庆特辑】迎新生“让我新诗独唱” 得解放“个个精神酣畅”——黄炎培为新政协奔波‖李家俊
77.【国庆特辑】国庆诗词合辑‖何刚毅 易铁强 唐泽雨 任学路 黄成平 李殿仁 鲁霞 吴苏 张振海 聂树平
78.【国庆特辑】国庆诗词曲赋合辑

79.【国庆特辑】为什么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些值得铭记的问号和数字
80.【国庆特辑】75年,奇迹如歌!
81.【国庆特辑】影像记录:1949 年10月1日全国各地庆祝新中国成立盛况
82.【国庆特辑】我爱你,中国!

83.【国庆特辑】天安门巨幅标语谁写的?开国大典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84.【国庆特辑】中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85.【国庆特辑】四川省21个市(州)75 年发展变迁
86.【国庆特辑】一部感天动地的创业史——四川三线建设重大历史成就回顾||朱艳林
87.【国庆特辑】我指挥了开国大典的军乐演奏‖罗浪
88.【国庆特辑】写在第七十五个国庆节‖杨平
89.【国庆特辑】祖籍四川的龙云投奔新中国前后‖董绍元
90.【国庆特辑】散曲【正宫•小梁州】联章八首‖顾建德
91.【特稿】1979年至2023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居世界首位
92.【国庆特辑】油画《开国大典》:一曲新中国的赞歌‖刘辉
93.【国庆特辑】参与国徽设计的四川宜宾人‖陈明本
94.【国庆特辑】划时代的改革历史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及特点
95.【国庆特辑】聚焦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统筹施策 奋力谱写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四川新篇章
96.【特稿】新业态赋能 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97.
【特稿】7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数字化战略扎实推进
98.【国庆特辑】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四川重庆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纪实
99.【国庆特辑】新时代治蜀兴川展新颜——四川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扫描
100.【国庆特辑】我与祖国同命运‖周昭荣
101.【国庆特辑】新中国辉煌的七十五周年‖张神根
102.【国庆特辑】大庆油田发现始末||陈辉
103.【国庆特辑】创新驱动 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周婉妮 赵凤鸣
104.【国庆特辑】让爱国主义这面壮丽旗帜永远高扬
105.【国庆特辑】75年来我国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极大改善
106.【国庆特辑】微视频|75秒看新中国75年家电之变
107.
【国庆特辑】开创水利建设的历史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治水实践与成就
108.【国庆特辑】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109.【国庆特辑】轨迹划过 路在延伸——重返221的追忆与遐思||黄伟
110.【国庆特辑】蜀道不再难‖申福建
111.【国庆特辑】内江的桥‖刘德元
112.【特稿】数说新中国75年|对外开放取得瞩目成就 经贸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113.【特稿】我国算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
114.【特稿】任理轩: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发进取
115.【特稿】人民日报:16万公里铁路 托举起流动的中国
116.【特稿】75年来我国粮食稳产保供不断加强
117.【特稿】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突破600万家
118.【特稿】数说新中国75年|能源供给保障有力 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119.【特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画卷)
120.【国庆特辑】《今天是你的生日》
121.【国庆特辑】感人瞬间短视频|最深情的告白
122.【国庆特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第一交响序曲》节选
123.【国庆特国庆特辑特稿】中国梦·家国情——2024国庆特别节目:《我爱你中国》

124.【国庆特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黄河大合唱》节选

125.【国庆特辑】中国梦·家国情——2024国庆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好儿好女好家园》

126.【国庆特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丰收之歌》节选

127.【国庆特辑稿】中国梦·家国情——2024国庆特别节目:《诗意山河》

128.【国庆特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北京喜讯到边寨》节选

129.【国庆特辑】中国梦·家国情——2024国庆特别节目:《我的祖国》

130.【红色文化】浓浓爱国情 点亮中国红——邓小平故里国庆社教活动圆满落幕

131.【国庆特辑】迈好加快步伐 努力走在前列——四川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

132.【国庆特辑】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与运营综述

133.【国庆特辑】中欧班列:钢铁“巨龙”通达世界——成都青白江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经验

134.【特稿】数说新中国7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

135.【特稿】数说新中国75年|就业规模显著扩大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136.【特稿】数说新中国75年|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

137.【国庆特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事记

138.【国庆特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多彩的交响》

139.【国庆特辑】中国梦·家国情——2024国庆特别节目:《强军有我》

140.【国庆特辑】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新中国75年的历史性变革‖柳建辉

141.【特稿】阔步迈向教育强国——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142.【特稿】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

143.【国庆特辑】“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与国徽的故事

144.【特稿】数说新中国75年|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成就 乡村振兴开启崭新篇章

145.【影像】与祖国共美好

146.【特稿】海外看中国丨三大成就标志新中国75年历史性崛起——访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

147.【特稿】数说新中国75年||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人民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148.【特稿】南水北调的世纪答卷——世界最大调水工程改变中国供水格局

149.【特稿】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三峡工程持续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50.【特稿】新中国成立75周年少先队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151.【特稿】联结粤港澳 融合大动脉———港珠澳大桥塑造大湾区新格局

152.【特稿】深中通道激发大湾区融合发展“乘数效应”

153.【特稿】逐梦蓝天向未来——国产大飞机C919点燃发展“新引擎”

154.【红色记忆】75载,衣食住行变化大||龚自德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龚自德(四川省军区革命军事馆建设首席专家)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