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密语和形状

政务   2024-10-16 20:46   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

密语和形状

范忠琪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日,正好一个甲子,国内相关媒体也在宣传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我作为一名曾经在核武器研究院(二机部九院,现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过的老同志,在纪念这一伟大日子的同时,也想对有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梳理和介绍,敬请有关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名称比较特殊,它是一个神秘的数字——“596”,当时所有参加研制和试验的人员,也都把“596”叫作“争气弹”。其中,具有深刻的寓意。
 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部长刘杰回忆说:“两年规划制定了以后,当时就考虑第一颗原子弹应该以什么命名。我考虑,赫鲁晓夫从1959年6月毁约停援,还蔑视我们,说离开了他们的援助,中国20年也研制不出原子弹。我们深感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以这个日期——‘596’来作为代号,就是要大家奋发图强啊。你不给我们,看我们能不能干出来。”
 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光亚在记述中印证了刘杰的上述说法,说:“1962年9月制定了先进行原子弹塔爆试验,接着再进行核航弹空爆试验的‘两年规划’”,“‘596’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它是1959年6月苏联来信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
 核武器研究所所长、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221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李觉主编的《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一书也记述说:“1963年8月,二机部部长刘杰赴基地检查工作,决定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即‘596’,借以激励全体职工,坚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制成原子弹。”
 除了刘杰、李觉和朱光亚这些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创始人们,直接从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陈能宽、周光召、于敏、郭永怀、彭桓武、程开甲,以及九院所有参与过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和试爆工作的科研人员,在他们的相关记述和回忆中,都反复提及“596”这个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

 在“596”的代号被确定之后,从1963年到1964年青海221厂核武器研制基地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而开展的大会战,就被基地研制人员称为“596大会战”。1964年6月由朱光亚撰写的部署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文件就叫《596装置国家试验大纲》。1964年8月第一颗原子弹从青海221研制基地往新疆试验基地运输的过程中,又根据“596”而派生出模拟试验用的“596-0”、正式试验用的“596-1”、备用的“596-2”三个代号名称,其中“596-1”成为1964年10月16日正式试爆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密语
 关于第一颗原子弹,还有个被经常提及的问题就是关于它的通讯密语(也叫“暗语”)究竟是什么。密语跟代号不是一回事,使用的范围很窄,仅仅用于试验现场跟中央通讯联络;而且使用的时间很短,是在试验前半个多月的1964年9月23日才制定出来。
 关于密语,在新疆基地担任我国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的李旭阁,在他2011年出版的《原子弹日记》一书中,有三段相关的记述。
 在9月23日的日记中,他记述说:“我与二机部办公厅主任张汉周,二机部部长刘杰的秘书李鹰翔,国防科工委的处长高建民一起编暗语。因为首次核试验的原子弹是圆形,大家同意,将原子弹取名为‘邱小姐’,将装原子弹的平台叫‘梳妆台’,连接火工品的电缆线像头发一样长,叫‘梳辫子’。我写完后,当天晚上便送给了张爱萍,密码对照表上规定:正式爆炸的原子弹密语为邱小姐,原子弹装配为穿衣,原子弹在装配车间,密码为住下房,吊到塔架上的工作台为住上房,原子弹插火工品,密码为梳辫子,气象的密码为血压,起爆时间为零时。有关领导也有相应的代号。张副总长看了后连声说:‘旭阁,你们编得好,既形象生动又隐秘难猜’。”
 李旭阁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通讯密语的回忆是“邱小姐”。而在另一个当事人宋炳寰的文章中,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在《百年潮》发表的相关文章中,宋炳寰写道:“(1964年9月)24日晚,张爱萍把23日晚和24日上午、下午三次会议具体研究和布置的情况向周总理、贺龙、罗瑞卿写了书面报告,并附上了《试验场区向北京报告的明密语对照表》。密语对照表中规定:实弹(即正式爆炸试验的原子弹),密语为‘老邱’;原子弹装配,密语为‘穿衣’;原子弹在装配间,密语为‘住下房’;原子弹在铁塔上的密闭工作间,密语为‘住上房’;原子弹插接雷管,密语为‘梳辫子’;气象的密语为‘血压’;原子弹起爆的时间,密语为‘零时’……”
 在这段记述后边,宋炳寰还附有一份原始文件《试验场区向北京报告的明密语对照表》,其中除了“实弹”的密语为“老邱”外,其他“住下房”“住上房”“梳辫子”“血压”“零时”等密语均与李旭阁的记述相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炳寰的文章中还附有三份来自核试验现场办公室打来的加密电话的原始记录:
(一)
177办公室:

老邱昨天(12日)22点30分穿好衣服,住下房。

20号办公室

10月13日

(二)
177办公室:
根据对血压情况的分析,经过党委常委会研究确定,以正点减四作为零日。零时待后报告。因此,老邱今日18时30分开始住上房。请指示。

20号办公室

1964年10月14日18时20分

(三)
177办公室:

8点钟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

20号办公室

1964年10月16日
 从这三个加密电话的原始记录可以看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密语还有一种名称,叫“老邱”。
 宋炳寰的这种说法在周恩来的军事秘书王亚志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得到佐证:“起爆前,在核试验基地前方指挥的张爱萍把我和几位首长秘书找去开会,为了保密,安排了电话联系中的暗语,把弹体称为‘老邱’,以便及时报告它的行踪和‘健康’状况。这样,我们同前方联系就用暗语了。如张爱萍在电话中告诉我:‘老邱上塔架了。’我就必须心领神会,马上报告总理,原子弹弹体已经装上去了,总理就根据汇报上来的各种材料,再确定起爆时间。”
 按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史学原则,笔者更倾向于采信“老邱”的说法。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形状

军事博物馆陈列的“我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2923)”模型

 关于第一颗原子弹还有个经常被搞混淆的问题。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将带有尾翼的航弹称作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这是把1964年10月16日“塔爆”成功的“596”与1965年5月14日试爆成功的“航弹”搞混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所陈列的“2923”(正式使用弹为“A2923”,备用弹为“B2923”)原子弹模型,才是“我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的形状。

 李觉的回忆有记述说:“当‘596’试验成功后,很快就进入原子弹航空炸弹空投爆炸试验的准备。……1965年5月14日顺利地完成了代号为‘2923’的原子弹空投爆炸试验,这次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说明,带有尾翼的“2923”原子弹是1965年5月14日试爆成功的“航弹”,也就是飞机在空中投掷后在空中引爆的原子弹,而不是1964年10月16日“塔爆”成功的“596”原子弹。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
 那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究竟长什么样呢?对此,曾任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厂长的王菁珩在回忆中写道:“‘老邱’是对第一颗原子弹的别称,因为弹体形如球体而得名”。中核总公司(原二机部、核工业部)政研部原主任郑庆云在其所著的《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的概述》中也记述说:“北京与试验基地联系采用暗语密码:原子弹的暗语为‘老邱’(‘球’的谐音)。”这两条史料都明确地告诉我们,第一颗原子弹是一个圆形的球体形状。
 在221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上矗立着一座“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碑名由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题写。在这座纪念碑的顶端,镶嵌着一个不锈钢圆球模型,形状和大小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相同,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真正模样。另外,在221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六分厂爆轰试验场上,矗立着一个同样形状的不锈钢圆球模型,并标注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的字样,这也向世人展示了“596”原子弹的真实长相。

 第一代核武人用“596”的一声惊雷巨响,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同时也把“争气弹”的故事凝练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梳理介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密语、形状,既具有加深认识和了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和试爆过程的历史意义,也具有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由青岛大学教授李曙新协助整理,原载《百年潮》2024年第10期)


来源:百年的辉煌(原载《百年潮》2024年第10期)

作者:范忠琪(原九院设计院设计人员,本文由青岛大学教授李曙新协助整理)

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