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启动仪式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两周年浙江主场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出席并讲话,现刊发讲话整理稿全文。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制定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现今又正值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两周年,今天我们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活动,目的是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推进非遗高质量传承发展,为建设非遗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天上午,大家体验了首届浙江非遗嘉年华,现场既古典又朋克,既传统又时尚,是一场穿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感官和精神盛宴。这场嘉年华是全国首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打开了非遗展示的想象力,可谓“以有限展无限”——就是以有限的空间展现无限丰富的非遗,这也称得上是非遗薪火行动的“路演”。比如,我们在嘉年华体验了胡庆余堂的中药咖啡、长生老号的中药奶茶、五芳斋的中药粽子,很非遗、很养生、很新潮。这样的品牌联创,对我很有启发。所谓“联创”,一般是强强联合,但从市场影响力来讲,又往往是以强带弱。当然,非遗联创更是一种互补型的珠联璧合。今天的非遗嘉年华与中医渊源深厚,而传统医药也是非遗的一个重要门类。因此,我就借中医的智慧,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这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有许多重要论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而是包含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何谓“上医”?上医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医理论国事。中医的底层逻辑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社会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而要求良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假如只关注人体,或者仅仅盯着病症,那是下医。在整体观念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
上述中医观念,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理念交相辉映。非遗是传统文化,更是生活方式,涵盖衣食住行、娱乐信仰,虽世代传承,却往往“日用而不觉”,润物无声地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所以,必须以“上医治国”的识见整体把握,而不能光盯着某一个项目、某一个传承人、某一个保护单位“单打一”。一个地方非遗工作的高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它是否真正被当作系统工程,是否切实以系统性保护的理念抓在点子上。
一是确立生态思维。文化是生活在时间中的积累。生活有多丰富,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就有多深刻。保护非遗,就像养护大树,不光看到枝叶,更要护理枝干、根系和所处的环境,才能枝繁叶茂。树立非遗系统性保护观念,实质是确立生态思维,充分理解非遗项目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非遗和当下生活是传承发展、继往开来的血肉联系,保护措施和保障机制是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政策体系。总之,这是各要素环环相扣的生态圈,也是有赖多元协同才能良性运行的生态圈。以“茶非遗”为例,这里的“茶”,就不只是技艺,也不只是饮品,更是文化,因为茶催生了茶歌、茶舞、茶戏,营造了茶楼、茶馆等关联性空间,塑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由此又连接了无数的业态载体、经营主体和消费群体。按照这样的生态思维,浙江开启了“茶+万物”模式,不仅牵头申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还发起成立保护发展联盟,首创“非遗茶生活”为主题的传统工艺联创大赛,建设“茶道之源”等9个茶非遗传统工艺工作站、118家茶非遗工坊,发展“茶+美食”“茶+养生”“茶+医药”“茶+美容”等新型产品。今年“5.21”国际茶日期间,我厅在全国首发“非遗茶空间”,全网点击量过亿,打响了“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品牌。
二是弘扬当代价值。非遗是传统文化,但传统不等于过去,而是现代人对过去的理解。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曾经是潮流文化。今天的非遗保护传承,不仅应当讲述古代中国,更应当表达现代中国。曾经有种说法,年轻人不喜欢非遗,导致传承人老龄化,因为非遗太沉重、太传统、太老旧,这其实将结果当成了原因。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非遗,而是不喜欢当前非遗的打开方式。昆曲《牡丹亭》由于有白先勇而重焕青春,该剧全球巡演400多场,也让观众的平均年龄小了30岁。毫无疑问,非遗的当代价值是否得到弘扬,重要标准就看能否让年轻人返场。因为年轻人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当下国潮兴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日俱增。从大处看,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也促使Z世代对传统元素的衷爱与日俱增;从小处看,这不仅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更是寻求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只要有好的产品和传播方式,就一定能让非遗年轻化、“潮”起来,就能给传统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陈广胜在启动仪式上谈“任何非遗曾经都是潮文化”
三是强化守正创新。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非遗至今,我们的非遗保护事业已走过23个年头。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迎来热潮,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提出了新要求,也对非遗产品供给提出了新需求,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非遗工作“重申报、轻保护”“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究其实质,病根是急功近利;还有追求所谓“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保护——确实应当重视非遗的原生态,但非遗保护需要活化了的原生态,而不是抱残守缺的原生态,它应当是拥抱当下、面向未来的原生态。非遗想世代相传,就需要不断被“再创造”。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方式、审美偏好、消费习惯相衔接,从而提升其内在活力、创新动力、市场潜力,是非遗传承发展的硬道理。明末画家石涛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非遗传承也当随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今天我们在嘉年华看到的产品,那些气泡黄酒、抹茶冰淇凌、香榧巧克力,还有青瓷技艺加大漆工艺的茶器,既携带传统工艺和文化的基因,又显然为了理解和回应当下,这也定义了非遗应当如何守正创新。非遗是民众的生活方式,人民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持有者、使用者和传承者。民众对非遗的持续认同感,是守正的根基,其时代需求又是非遗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总之,非遗需要系统性保护,尤其应面向时代与古为新、面向民众与时偕行,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非遗保护的溢出效应相当明显。比如,我省依托1500余家非遗工坊及各类非遗技能培训班,近年来带动就业近100万人。以缙云烧饼为例,从业人员达2.4万人,去年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5.2%,有力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可以说,非遗有无限的底蕴,更有无限的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正是着眼让非遗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以系统性保护理念所炼制的一剂综合性处方。
固本培元是传统中医学的精髓,任何一个人想要强身健体,都务必巩固根基、培养元神。我省的人类非遗、国家级非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但这些都只是点状的数据。虽然各地有不少创新实践,但从全省顶层设计的角度,还亟须固本培元的整体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涵盖标识打造、产业培塑、融合激活、制度护航、数智赋能、人才培优等6大子行动,这是一套促进非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组合拳。
“形与神俱”是《黄帝内经》对人体理想状态的描述,指人的形体与精神健康相协调,呈现形神合一、神采飞扬的状态。推进标识打造行动,就是要塑造浙江非遗形神兼备的气质,通过不断创新保护举措,形成更多独树一帜、高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充分彰显浙江气派。
丝、瓷、茶蜚声海内外,都是浙江牵头申报的人类非遗项目,更是我省的重要文化标识。尤其茶申遗的后半篇文章,我们要持续做深做透,进一步打响“浙江气派的非遗茶生活”品牌。我省其他10个人类非遗项目,也要对标“茶非遗”保护,迭代升级“8+N”保护机制,争创人类非遗系统性保护省域标杆。这里强调一下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工作。目前建成的11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在文化形态提炼和护育、非遗资源保护、产业链拓展、协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需持续发力。各地要对照《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意见》扬长补短,努力提升建设层次和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瞄准主攻方向,争创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已挂牌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更不能原地踏步,务必进一步拉高标杆,全方位打响品牌,在全国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中走在前列。
彰显浙江气派,亟须大力构建浙江非遗IP集群。浙江省非遗馆是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已形成不错的先发优势。但这仅仅刚起步,省非遗馆要再接再厉、再上台阶,争创全国重点馆和相关国际案例实践奖项。同时,还要在全省建设一批非遗品牌馆、形象馆、网红馆,形成满天星斗般的区域文化地标。如果说浙江的旅游要特别注重全域旅游,浙江的非遗也应彰显全域非遗,这才能真正形成别地难以复制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一批活动品牌。今天的首届浙江非遗嘉年华,就是我省首创的非遗活动新IP,旨在以非遗产品和展演,构建“吃、喝、玩、赏、购”复合业态。要继续办好传统工艺联创大赛,做精“少年非遗说”“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等主题活动,全面提升浙江非遗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对非遗能不能提产业的问题,一直有不同观点。我省在薪火行动方案中,专门强调“产业培塑”,等于亮明了我们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伦理总结为“富民厚生、义利兼顾”,这与发端浙江的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理念相通。非遗保护也要讲“经世致用”,充分注重非遗项目的实际应用和社会价值;还要讲“义利并举”,务必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手工与机器、传统与创新等关系。中医讲求“三因制宜”, 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尤其要贯穿于非遗产业培塑这项工作中。
非遗产业培塑的关键,在于发掘其产品价值的独特性。何为价值?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不可替代性。一件好的非遗产品,必定有别于一般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应当是“非遗技艺+功能价值+情绪价值”的合体。任何产品都有使用功能,但非遗产品不只限于使用,还可承载精神性消费,给人带来愉悦的情绪价值。比如,“径山茶宴”就是民俗类项目产品化的有效探索。余杭因地制宜推出“径山茶宴”经典版、游客版、商务版3种版本,不仅梳理了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等一整套仪程,还衍生出冠以“径山茶飨”的100多种茶美食、茶菜品,鲜活展现了“茶道之源”非遗日常生活图景,在径山有效构建了“山上静态禅修胜地,山下动态禅茶新村”的茶非遗文化版图。径山茶可以的,其他非遗项目也可以。
径山茶宴
在此要讲讲非遗时尚化。我们做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那是没有前途的。非遗虽然是年份很久很久的事业,但必须与年轻人接轨。时尚化既体现一种价值导向,事实上也是一种技术理性。比如,我们应促进传统戏剧、曲艺、音乐等非遗项目的时尚化。今天大家看到的《温州鼓词·摇滚》,就是传统曲艺与流行音乐因时制宜联动共创的探索。去年以来,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热出圈,就得益于把握了戏曲时尚化的精髓,通过守正创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小百花越剧场,紧紧拥抱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新越剧。
陈广胜在启动仪式上谈“非遗必须跟年轻人接轨”
如何培塑非遗产业?我感到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可适度引入“机器+人工”。上午参加非遗嘉年华,有个竹编很精美,我估算制作需一周时间,回答三天可以完成。三天效率已经挺高了,但毕竟只能是星星点点的产品量级。非遗产品也应有一个阶梯性的结构,最顶配的应当纯手工,价值以上万计,但要真正做出一定的市场规模,就需要必要的机器介入。当然,不能纯粹由机器完成,至少在关键工序、核心环节仍需要人工来实现——这叫做“人工控股、机器参股”,在这方面可以结合实际作些尝试。
非遗价值链的拓展,离不开载体依托。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就是现阶段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非遗工坊在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孵化产业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创建非遗工坊联盟,引导形成产品联创、渠道共享的良性局面。要强化传统工艺工作站研究、研发、研培功能,并将研究开发成果向非遗工坊外溢。当然,传统工艺工作站更多聚焦工艺,并不能完全覆盖非遗。着眼进一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可继续拓宽视野,立足特定区域或行业开展项目申报、研发推广、资源对接、业务培训、标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探索功能更加集成的非遗双创服务平台。因为相对于量大面广的小企业,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就个体而言,往往更缺服务保障。借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有益做法,我们可以在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一站式、综合型、专业化的公共载体,用生态型保护理念来提供公共服务,让非遗传承发展有更加坚实的平台帮扶。
中医所说的“五味调和”,是指在饮食中要平衡酸、甜、苦、辣、咸5种味道,让各种味道互相调适、互为补充,促使人五脏平和,利于身体健康。“非遗+百业”正是一个需要五味调和的课题。非遗因其丰富性、地域性和兼容性,已成为旅游、教育、娱乐、游戏等相关产业的重要资源。非遗与其他产业调和互补、叠加效能,将极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非遗事业生机勃勃。
陈广胜在启动仪式上谈“在‘非遗+百业’里,让非遗更有生命力”
要大力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从供给端来说,诸如“非遗+景区”“非遗+研学”“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非遗+康养”等,各地都在实践。省厅也先后认定了一批非遗旅游景区、主题游线、主题酒店、主题民宿、旅游商品等。从需求端来说,新一代游客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内容属性,已从观赏性更多转向参与性,文旅运营也逐渐从原来的“黄山黄河黄鹤楼”“好山好水好地方”,转换成“让人们愿意来这里干点什么”。这对没有名山大川、却有着丰富非遗资源的城乡,正是旅游开疆拓土的好机会,也是非遗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今年暑期,我厅联合支付宝开展了“非遗神奇体验之旅”主题月活动,就包含瑞安活字印刷、东阳木雕、海宁皮影、柯城麻饼等非遗制作体验。该活动吸引近2000万用户访问,其中117万人参与体验报名,31万人成功领取非遗数字藏品皮肤,激发了全国游客对浙江非遗的向往和探索欲,尤其在年轻群体中迅速带来出圈效应。
“非遗神奇体验之旅”主题月活动
“非遗+百业”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一二三产业,可以是“非遗+”时尚经济、国潮经济,也可以是“非遗+”青年经济、夜间经济。总之,能融则融、能融皆融,就像中医五味调和,善于在深度融合中孕育新物种、新玩法,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非遗新空间,锻造更多融汇古今、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旅爆款,让“非遗+百业”成为我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亮丽乐章。
“对症下药”出自《三国志》,记载了华佗针对病人的具体症状,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最终药到病除。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治病务求本的功夫,就好比非遗领域的制度建设。当前要针对非遗保护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快实施制度护航行动,以依法保护、依法管理有的放矢,让浙江非遗事业在法治化轨道中行稳致远。
要聚焦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与非遗相关的知识产权案例高发,像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姓名,被恶意抢注为商标,申请撤销还被驳回。可以说,非遗知识产权“易攻难守”,许多产品进入市场后,面临“如何证明我是我”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群体性传承的非遗项目,其原创权属关系不明确,就很难界定谁是权利主体,因而面临“公地困境”。为此,我厅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等6部门,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成立省文化艺术作品权益保护协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咨询、服务和维权。下一步,要继续加强省市县联动,会同市场监管、检察院等部门,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手段,形成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尤其针对非遗知识产权边界模糊、确权维权难问题,加快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并组织开展法律实务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和相关管理、从业人员的保护能力。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非遗知识产权参与收益分配,有的可以采取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方式,组建非遗工坊等经济组织,以机制激活非遗生产力。
要积极推进非遗标准化。非遗是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原本是典型的非标品,又怎么能够标准化呢?以龙泉青瓷为例,像国家级传承人的手工瓷,是艺术品;弟子的手工瓷,是作品;机器量产瓷,是产品;再瓷片的项链等,是衍生品,其品质、价格、产能以及消费群体差异巨大,构成了十分丰富的产品结构。如果说国家级传承人的手工瓷更突出个性化,那么在更广泛的产业化层面,为防止产品粗制滥造、假冒伪劣,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混乱,就需要以产地范围、产品名称、原材料、生产技术工艺等特定品质制订相应的标准。为此,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企业及相关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订,深入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制造标准的结合路径,发挥标准化对非遗项目核心技艺保护传承和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作用。还要注重非遗管理的标准化。比如,我省正制订《非遗标牌、标识和名称使用规范》长三角区域统一地方标准,并在非遗档案、非遗馆建设和服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切实提升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
孔子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后接上“器利而后工乃精”,则是元代医书《世医得效方》里的名句。在当今数字化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务必善用数智技术来打开非遗这座“金矿”,数智赋能行动就是一把“钥匙”,从而营造由无数精彩的虚拟现实呈现的“赛博空间”。
数智赋能行动需要大数据作支撑,要扎实推进非遗基础数据库建设。比如,“浙风古韵”词牌曲牌整理活化的“1+10+N”计划,“1”是指全省数字词牌曲牌库,将对接“浙里文化圈”,实现“一屏看全局,一键达预览,一触品经典”。要建设一体化非遗数据库,组织开发“数据要素x”创新场景,引导非遗数据资源协同共享。要加快建成全省非遗保护一张图,力争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情况的智能监测预警和闭环服务治理。
实施数智赋能行动,亟需在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突破。今天的非遗嘉年华“霓裳羽衣”版块,就打造了智能化AR试衣镜,通过AR拍照互动,能瞬间换上华服、盛装出片。当然,这些都只是初步的应用展现,但迈开步子就有探索意义。省厅将推动更多数字人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中的创新应用,鼓励非遗传承人与专业团队合作用好数智技术。同时,探索建设非遗垂直领域专用大模型,推动大模型与非遗保护传承服务场景的叠加应用,力争非遗数智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标本兼治”是人们熟知的中医学原理,“标”指表面的病征,“本”是引发病症的源头,治标与治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非遗保护困难的“标”是什么?是传承队伍老化、产品市场萎缩;究其“本”,则亟须优化传承人培养方式,完善后续人才成长机制,真正解决好“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问题。说到底,人才是非遗薪火相传的根本,是非遗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撑。
在非遗保护的人才矩阵中,首要的是传承人队伍。我们要协同相关部门,新建一批与非遗相关的大师工作室,促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要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非遗项目相关专业,设立非遗教学传承中心。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的育人平台,布局建设一批非遗传习院。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管理人才。这是非遗人才培优行动的重要环节。要支持高等院校增设非遗保护专业,开展管理干部业务素养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多学科、善学习、有担当的高素质非遗保护工作队伍。
非遗人才还延展到其他相关产业领域。今天的非遗嘉年华“珠联璧合”版块,展示了诸多品牌的联名产品。品牌联名是非遗借势出圈的有效途径,但这中间又存在传承人合作资源贫乏、谈判技能欠缺等现实制约,这就需要有一批得力的非遗经纪人,为传承人与相关企业合作争取更多机会和权益。非遗经纪人是浙江非遗人才库中的一个序列,将在品牌运营、市场推广、版权对接、采购代销等方面发挥作用,为传承人同相关合作对象之间架起桥梁,成为非遗生活化、年轻化、品牌化的重要推手。同时,要积极培养非遗创意设计、传播、外译等人才,为建设非遗强省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智力支撑。
非遗嘉年华“珠联璧合”版块
“肝胆相照”是中医学说演化而来的成语,中医认为肝和胆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于是用来表现人与人之间也应当像肝和胆一样,赤诚相待、相互扶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需要树立与时为新、与时偕行的强烈使命感,切实从我做起,推动非遗保护战线的各方肝胆相照、省市县全系统的同仁们肝胆相照,以勇立潮头的业绩让非遗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一是守土有责。北宋张载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其中穿透的价值观、责任感与非遗保护工作特别契合。“为天地立心”,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非遗不仅是技艺和知识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和民族记忆的延续;“为生民立命”,要求我们关注非遗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确保非遗保护惠及人民大众;“为往圣继绝学”,要求我们传承发展前人的智慧和创造,不断继往开来;“为万世开太平”,要求我们追求非遗保护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非遗保护是一场永远延续的接力跑,我们都是接棒人,又将是递棒人。守土有责,要求我们在接棒奔跑的时候全力以赴,让非遗在我们的手里发扬光大,并且稳稳当当地交给下一群接棒人。
二是格物致知。理解工作对象,才能找对工作方法,这是“格物”的基础。很多人刚接触非遗时,觉得很有意思,但如果一两年后还仅仅是觉得有意思,那只能表明你没有躬身入局,还不是真正称职的工作者。非遗的领域很宽,十大门类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一级学科;从保护工作的外部需求来看,涉及教育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否则就难以深度思考。所以,大家日常有知识焦虑、本领恐慌,才是正常的状态。这要求我们有学习的真功夫,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应对非遗保护的知识结构要求;要有研究的真功夫,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非遗项目进行精准分析,找出其核心价值、传承难点和发展路径;要有谋划的真功夫,制定科学保护策略,明确合理保护预期;要有落实的真功夫,须事上炼、事上磨、事上见,才能见水平、见担当、见真知。
三是善假于物。非遗的丰富性、创新性、融合性,决定非遗保护是一个开放系统。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指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善于借助外物。就拿近期我省人类非遗履约工作来说,11个项目的履约报告,采集信息部门涉及省内高校、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保护单位、相关企业等96家单位,可见工作的集成性和交互性。我们必须加强多部门协同,统筹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最大程度形成非遗保护的共情、共创、共享、共赢。要注重发挥行业组织、公益基金会等机构的作用。今天会上,阳光公益基金发布,将在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出资建设非遗茶空间,这正是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的有益探索。要积极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开展多维度、全媒体、国际化传播,持续放大非遗保护声量,营造建设非遗强省的良好环境。
*转载声明:稿件转载,须经授权,感谢支持!
由于微信公众号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每次阅读文章后,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这样每次推送的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