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阳:从奥尔巴赫到培根,阴郁的英国盛产生猛的画手

文化   2024-11-21 17:00   北京  


11月11日,93岁的英国画家弗兰克·奥尔巴赫去世了,这世界上又少了一个会画画的人。



不列颠的天气阴郁,潮湿,这样的环境下生猛的艺术家仿佛特产一般层出不穷,比如培根和奥尔巴赫。


今年2月,奥尔巴赫素描展“Charboal Heads”在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开幕,一批画家于上世纪50、60年代初在伦敦创作的大型炭笔素描集中对公众亮相,生猛依旧。


奥尔巴赫的作品是狂野而苦涩的,他的作品不关心或试图寻找某种情感或精神的视觉等价物,更是与美毫不沾边。奥尔巴赫在绘画中找寻的是自己对所身处的这个混乱世界的答案。


和培根一样,奥尔巴赫也是尹朝阳偏好的艺术家,如今时常往返伦敦的他有了近距离目睹这位大师作品的机会,无论是刚刚结束的素描展,还是去年4月在伦敦Hazlitt Holland-Hibbert的“二十幅自画像”,尹朝阳一个不落的都出现在了现场。


稍早的10月,汇集了另一位大师培根自1940年代以来50多件作品的大型回顾展Human Presence,在伦敦的国家肖像馆开幕。


培根的绘画是狰狞的、是歇斯底里的。尹朝阳对培根的绘画理解伴随着他自己的从艺之路,即使有段时期他刻意和培根保持了距离。


在尹朝阳看来,这个靠着本能去绘画的癫狂者实则更靠近古典一派,虽然这位画家的工作室常常狼藉一片,狂野如硝烟散去后的战场。


培根生猛了一辈子,而奥尔巴赫90岁后的作品则去掉了年轻时的棱角,干货依旧只不过变得柔软多了。


“人书俱老也就是这个样子吧”。尹朝阳如此总结道。




QA

99艺术对话尹朝阳

Q = 99艺术



奥尔巴赫伦敦Hazlitt Holland-Hibbert展览 “二十幅自画像”



Q:

奥尔巴赫的展览《20张自画像》你看了后什么感受?


尹朝阳:


这批自画像是他2021年画的,据说当时因为疫情出不了门,奥尔巴赫就在家里画自己。今年春天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又给他做了个素描回顾展,我是5月份去看的,作品是他60年代完成的,我觉得老头挺有意思,他说他画自己是因为“有眼袋了,脸上的内容比以前多了”。


实际上我更喜欢他90岁左右的这批自画像,可能跟我的年龄变化有关吧,他这时的作品完全没有火气了,不像他60年代的那批画,那时还是非常地凌厉。画儿有用力过猛的痕迹,晚年的自画像已经不管不顾了,但感觉非常好。



奥尔巴赫的作品粘稠,厚重,形象若有似无




Q:

聊奥尔巴赫不免想到科索夫,他俩在中央圣马丁是同学,科索夫也画得粘稠,画面狰狞,他俩同属伦敦画派,有什么区别吗?


尹朝阳:


他俩确实非常像,但仔细辨认还是有不同,奥尔巴赫画得更开放、更硬朗一些。科索夫相对更强调形本身的规律,他有自己的一套。奥尔巴赫整体上比科索夫画得更厚,科索夫作品上的颜料更流动,但两人都属于在一个东西上反复去画的画家。



奥尔巴赫素描展“Charboal Heads”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



Q:

今年考陶尔德美术馆的素描展,是奥尔巴赫50、60年代的素描作品,他的素描会经历反复修改、作品有很丰富的纹理和层次,有时甚至打破纸张再修补,你看作品是什么感受?


尹朝阳:


这个展览在我看来在伦敦算是给艺术家最高的待遇了,考陶尔德是规格非常高的机构。进到这儿做展说明已经给予了艺术家足够的重视。


奥尔巴赫基本上是把素描当作品来画,不是我们受艺术教育时仅仅将素描当作练习手段的概念。你能看到奥尔巴赫很多油画实际上跟他的素描区别不大,区别可能就是油画有了色彩。



奥尔巴赫素描展“Charboal Heads”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



他会在素描上做各种尝试,包括把纸画破,反复地揉擦、反复地覆盖。我感觉像是要接近自己心理上的一种极限,就像弗洛伊德画一个模特,很多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在折磨模特一样,奥尔巴赫也在折磨他自己,很多时候就是自己心理上的某种需要。这批素描放到现在看也是格格不入的,画面黑黢黢的,跟整个当代艺术潮流里那种光鲜亮丽、很轻佻的东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趣味,他身上还是有非常让人值得尊敬的东西。


奥尔巴赫伦敦Hazlitt Holland-Hibbert展览 “二十幅自画像”



Q:

奥尔巴赫的绘画里没有将形象放在首位,但仍然有形象的影子,他的绘画该如何归类?


尹朝阳:


我其实不想用表现主义或者抽象这种我们通常的概念来界定他,一张画关键就是画得够不够好,你可以说奥尔巴赫是表现主义的,也可以说他是写意的。但实际上我觉得他的作品很古典,整个伦敦画派这些人都很古典。


至少对我来说奥尔巴赫非常好地衔接了具象和抽象,他找到了一个这样的地带。仅仅是一个头像他能推到那种程度,就是一团颜料,但你能在里边非常清晰地看到很多具体的东西:线条、质感、色彩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个人内心深处涌动的那种情绪,他做得很到位。



奥尔巴赫伦敦Hazlitt Holland-Hibbert展览 “二十幅自画像”



Q:

今年10月培根在英国国家肖像馆的展览“人的存在”作品涵盖了他生涯不同阶段,这是你迄今看过的他作品最全的展吗?



培根大型回顾展Human Presence 伦敦国家肖像馆



尹朝阳:


就数量而言应该是。十几年前我在瑞士的贝勒耶基金会看过他一个大型回顾展。这次国家肖像馆的作品更多一些,看到了很多我比较喜欢的画,算是补全了。我对培根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这次看了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培根的这些作品是技惊四座的,放在当代还活着的这些画家里仍然非常出挑。



培根大型回顾展Human Presence 伦敦国家肖像馆



这种出挑简单说就是品质!这种品质包含几方面:对绘画的把控、在题材、工作方向上表现出来的高度和深度。你把他放在当时的语境里,放到那个历史进程中,会发现他比别人看上去要强一大截,属于天才型的选手,他没有上过美术学院,但他对绘画的理解非常了得,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培根大型回顾展Human Presence 伦敦国家肖像馆



Q:

你之前写的文章里提到他对作品的精准控制像古典油画,为何有这样的结论?


尹朝阳:


实际上当代绘画在很多层面上是消解了绘画的难度,包括你的技巧,你的控制力,更强调观念。但培根的画可以跟古典大师对照着去看,我们看古典绘画的时候随便取一个局部,都会感受到非常厉害。我自己感觉培根更新了这套语言,这套语言的逻辑同古典绘画是一致的。


看他作品的局部就知道他太会画了,包括他对背景的处理,画面的松弛程度。这些局部是可以让你凑近去看,你能感觉到培根对这套东西的了然于胸,这就是他的绘画里吸引人的地方,同时他的绘画又与古典绘画拉开了距离。



培根大型回顾展Human Presence 伦敦国家肖像馆



Q:

培根的作品背景处理得非常讲究,该紧的地方法度森严,该松弛的地方就放了,这是怎么做到的?


尹朝阳:


这基于他对画面的控制能力,有时候我们讨论技法问题时会让很多人觉得有点儿过时,但说实话对一个画画的人来说,这一点永远绕不过去,你有再牛的想法但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铺陈到画布上,实际上就是失败。


培根的能力在于他解决这些难题解决得很好,比如在一大片空白的背景里如何掌控边缘和中心的感觉,拿捏的很好。别小看他画面中心的这几笔,实际上是他对造型的理解,人脸上的内容就那么多,要在这里弄出花样来很不容易。



培根大型回顾展Human Presence 伦敦国家肖像馆



我后来才理解他实际上是受了毕加索的影响,那种一瞬间的松动感,刨到根儿上就是毕加索。就是所谓立体派最原始的概念,但到培根这儿,他把它用一种很运动、很迅捷的方式重组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奥尔巴赫也是这样。



奥尔巴赫伦敦Hazlitt Holland-Hibbert展览 “二十幅自画像”



Q:

你认为培根偏向于冷酷,奥尔巴赫有人的温度,这怎么理解?


尹朝阳:


人的温度确实在奥尔巴赫的作品当中,就他绘画的题材而言,没有承载过多的社会学意义。培根的画里很多时候还是介入了他想对这个世界发言的感觉。培根属于天才型画家,一出手的感觉就非常不一样。包括毕加索都属于天才型的画家,你在他作品很小的单位面积里就可以看到那种能量是非常强悍的,培根的作品里也有这样的东西。


奥尔巴赫属于厚积薄发型,考陶尔德那个展览上能看到他有一种拿自己的作品对抗世界的雄心。实际当时他身边的这些同行都在暗暗地互相叫劲儿,比如培根后来跟弗洛伊德的关系都很微妙,这就是锦上添花的八卦了。



奥尔巴赫素描展“Charboal Heads”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



Q:

你怎么评价奥尔巴赫在同代人当中的历史地位?


尹朝阳:


培根、弗洛伊德后来在商业上太成功了,真正在艺术史上将这几个人放在一起时,实际上各有千秋。去年奥尔巴赫20张自画像的展览,我曾经动过一个念头,希望能买到一张他的作品,但画廊早已全部售出。


奥尔巴赫作品的市场肯定是没问题的,毕竟资历水准摆在这儿。英国真的是把推这几个人当成国家行为在做,短短几年培根的展览、弗洛伊德的展览都是做了数次。



奥尔巴赫素描展“Charboal Heads”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



抛开作品价格的差距,奥尔巴赫同培根、弗洛伊德是不相上下的,唯一吃亏的地方是奥尔巴赫的作品更不讨喜,他作品不是那种让你看了觉得愉悦的存在。而且理解他的作品有门槛,门槛还有点儿高。



Q:

在你看来,同时代英国画家在气质上同美国画家有哪些基因上的不同?



培根大型回顾展Human Presence 伦敦国家肖像馆



尹朝阳:


现在看来的确不一样,英国人确实相对保守。整个伦敦画派里这几个人最后都在作品中保留了形象,同一时期美国人要更放得开,比较起来美国画家的作品看上去阳光多了。


伦敦画派这些画家的作品气质非常阴郁,我在英国能感受到为何会这样,绝对同这个地方的环境和气候有关,就是冷峻、阴郁。但并不妨碍他们一直产出那种离经叛道的人物,在极新和旧之间轮替,所谓一体两面吧。



撰文、编辑:刘军

图片致谢:尹朝阳




延伸阅读  |  RELATED ARTICLES


有没有方法论?关于当下艺术品市场与收藏的10个观点

观点 | 学术与市场的逻辑:当代艺术品价值判断的方法论

安东尼·葛姆雷:放弃与自由

变化与启示,2024香港苏富比秋拍现当代成交TOP10

2024秋拍选什么?中国嘉德重磅佳作提前开箱

沈少民:将研究进行到底,吃进胃里的诗歌

市场水温如何?来自西岸艺博会15家画廊的观察



更多精彩  |  EXPLORE MORE


展·览·推·荐~




99艺术
迅捷客观的艺术信息,严肃独立的艺术话题;洞悉行业先锋新观点,一站式展览报道服务;世界全方位市场资讯,立体化拍卖收藏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