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 2024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 主会场

文摘   2024-06-19 20:35   北京  



主会场



医学的认识、实践、转化与发展

郎景和 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郎景和院士深入分析了21世纪医学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口问题、计算机与信息、遗传学及卫生保健系统。讨论了医学模式的演变,从神灵主义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强调了医学认知的相对性和局限性。郎院士指出,科学不是万能的,医学原理和方法可能是片面的,提醒医生与公众在交流时留有余地。他还提到,医学权威是相对的,循证医学和共识需要不断更新。郎院士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警示医疗行为的风险,并呼吁医学应保持人性化,关注患者的整体性。



如何围绕生殖医学临床需求开展科学研究

陈子江 院士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陈院士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包括“三亲”试管婴儿技术、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调节、PCOS的病因学研究以及RNA的动态变化规律。陈院士特别强调了PIMS技术在胚胎筛选中的潜力,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致病基因的深入研究,以及揭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调控机制。陈院士的研究定位了多个生殖障碍疾病的遗传易感位点,为生殖健康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向。陈子江院士的报告展示了生殖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明确指导。



女性盆底康复诊治规范化要点

朱兰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朱兰教授指出,盆底康复是帮助女性在生理或解剖缺陷限度内,促进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潜能发展的过程。她强调了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性,包括治疗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提高性生活质量。她介绍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种类,以及通过盆底肌肉锻炼和电刺激治疗的机理。她还分享了盆底疾病评估的方法,包括阴道松弛分度和肌力检测,并强调了电生理评估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最后,朱兰教授提出了盆底康复的要点,包括居家锻炼指导、专业人员指导和使用盆底康复器,并提倡病历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以提高诊治效率和质量。



GDM的管理:科研结果转换为临床实践

杨慧霞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杨慧霞教授回顾了妊娠期糖尿病(GDM)研究的长期历史,强调了“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HAPO)”研究对当前GDM诊断标准的影响。鉴于全球GDM发病率上升,杨教授探讨了其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和超重,并强调了早期筛查和个体化干预的重要性以及GDM对母亲和子代远期健康影响的长期风险。最后,杨教授提出了孕前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措施,包括血糖控制和健康教育,以降低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风险。通过这次会议,杨慧霞教授为GDM的临床诊治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见解。



妊娠期药物研究的局限性

漆洪波 教授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漆洪波教授指出全球每年因早产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担巨大,但目前妊娠期药物临床试验的比例极低,新药研究寥寥无几。历史回顾显示,FDA药物分类系统和孕妇保护措施对研究产生了影响。漆教授还讨论了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的变化和临床试验的困难,包括企业考量、对胎儿风险的担忧、法律和监管要求、缺乏财政激励和高成本。他介绍了国外妊娠期药物研究的机构案例,以及在胎盘药理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胎盘转运蛋白筛选和妊娠期用药登记平台的开发,为提高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子宫颈癌的免疫治疗:科研结果转换为临床实践

梁志清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梁志清教授深入探讨了晚期及复发难治子宫颈癌的免疫治疗现状与进展。梁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具有广泛的抗癌谱、较好的安全性和长期缓解潜力,已在多种瘤种中应用。他重点讨论了免疫治疗的分类、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TMB)和dMMR/MSI-H在宫颈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梁教授还分享了关键临床研究结果,强调了PD-1抑制剂联合疗法的潜力,并提出了新辅助治疗策略可能降低术后辅助治疗率和辅助放疗率的新见解,为宫颈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治疗——让病人受伤害更小

王智彪 教授 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智彪教授介绍了手术科学从传统开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再到体外对体内手术(聚焦超声消融手术)的发展历程。王教授指出,微创和智能化的数字诊疗新时代已经到来,其中数字诊疗技术结合了最新影像科学技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他还提到了中国在聚焦超声消融手术系统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际认可。王教授的演讲展望了未来诊疗技术将如何让治疗更简单、更安全,同时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主持风采


杨慧霞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漆洪波 教授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梁志清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纪要撰写:朱慧敏
审校:沈平虎

母胎医学杂志英文
以“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为宗旨,立足国际,为我国广大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了解国内外母胎医学及新生儿领域发展动态的窗口与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