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院士深入分析了21世纪医学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口问题、计算机与信息、遗传学及卫生保健系统。讨论了医学模式的演变,从神灵主义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强调了医学认知的相对性和局限性。郎院士指出,科学不是万能的,医学原理和方法可能是片面的,提醒医生与公众在交流时留有余地。他还提到,医学权威是相对的,循证医学和共识需要不断更新。郎院士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警示医疗行为的风险,并呼吁医学应保持人性化,关注患者的整体性。
陈院士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包括“三亲”试管婴儿技术、染色质三维结构的动态调节、PCOS的病因学研究以及RNA的动态变化规律。陈院士特别强调了PIMS技术在胚胎筛选中的潜力,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致病基因的深入研究,以及揭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调控机制。陈院士的研究定位了多个生殖障碍疾病的遗传易感位点,为生殖健康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向。陈子江院士的报告展示了生殖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明确指导。
朱兰教授指出,盆底康复是帮助女性在生理或解剖缺陷限度内,促进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潜能发展的过程。她强调了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性,包括治疗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提高性生活质量。她介绍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种类,以及通过盆底肌肉锻炼和电刺激治疗的机理。她还分享了盆底疾病评估的方法,包括阴道松弛分度和肌力检测,并强调了电生理评估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最后,朱兰教授提出了盆底康复的要点,包括居家锻炼指导、专业人员指导和使用盆底康复器,并提倡病历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以提高诊治效率和质量。
杨慧霞教授回顾了妊娠期糖尿病(GDM)研究的长期历史,强调了“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HAPO)”研究对当前GDM诊断标准的影响。鉴于全球GDM发病率上升,杨教授探讨了其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和超重,并强调了早期筛查和个体化干预的重要性以及GDM对母亲和子代远期健康影响的长期风险。最后,杨教授提出了孕前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措施,包括血糖控制和健康教育,以降低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风险。通过这次会议,杨慧霞教授为GDM的临床诊治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见解。
王智彪教授介绍了手术科学从传统开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再到体外对体内手术(聚焦超声消融手术)的发展历程。王教授指出,微创和智能化的数字诊疗新时代已经到来,其中数字诊疗技术结合了最新影像科学技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他还提到了中国在聚焦超声消融手术系统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际认可。王教授的演讲展望了未来诊疗技术将如何让治疗更简单、更安全,同时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杨慧霞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漆洪波 教授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梁志清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