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生智慧,深受《黄帝内经》这一经典著作的启迪,强调上工治未病,即养生之道在于预防疾病。这里的“未病”,指的就是养生,它关乎于调和人体自身生理与心理的阴阳平衡,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养生并非单纯依赖日常服用补品,这一点构成了中西医养生哲学的根本差异。
时间,作为衡量生命的标尺,同时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养生的珍贵资源。科学地运用并遵循时间规律,是时间养生的核心原则。顺应时间法则,顺其则昌,逆其则亡。在生命的旅途中,养生无处不在,但限于篇幅,只能简要阐述。
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与养生智慧的指南,《黄帝内经》不仅统领中医全局,也奠定了养生的理论基础。在探讨时间与养生的关系时,尤为重视四季养生与十二时辰养生的法则。
本文接下来将着重论述四季养生的相关知识。
中国坐拥的地理位置,得益于太阳在黄道上的规律运行,使得这里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清晰可辨。夏日炎炎,冬日凛冽,春日温暖而秋日凉爽,这些不同的气候条件要求人们采取各异的养生策略。相较于夏季与冬季养生方法的显著差异,人们往往能较为轻松地掌握其要领。
夏季对应五行之火,是养护心脏的季节。由于日照时间延长,人们往往相应地增加活动时长而缩短睡眠时间,适宜采取晚睡早起的生活方式,并增加身体活动量。进行适量的运动能够助力身体排汗,有效排毒并促进健康。在此期间,及时补充水分对于调节身体机能至关重要。
为了避暑降温,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例如绿豆汤、西瓜等,以达到清热解暑的效果。建议在日正当中时减少外出,并适当安排午睡以补充睡眠。
在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设置过低,最好能结合风扇使用,以促进空气流通,同时要注意避免头部和背部直接受冷风侵袭,防止落枕和风寒入侵。
夏天着凉产生的湿寒之症,可能比冬季的风寒更加缠绵难愈。此外,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导致的湿热中暑,其症状更为严重,治疗上也更为棘手。
冬季对应五行之水,主养肾气。此时日照时长缩减,人们的外出活动相应减少,而睡眠时间则相应延长,适宜早睡晚起,以充分休养身体。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大量出汗,以免阳气外泄。保暖措施需加强,以防寒邪侵犯机体。
饮食上,推荐多摄入温热滋补的食物,例如羊肉、红枣等,旨在温暖身体、驱散寒气。此外,应多晒太阳,特别是背部,因背部属阳,毛孔舒张,能有效接收阳光的滋养,这一过程也称为“采阳”,能吸收自然界的正能量。值得注意的是,背部毛孔开放,务必防止寒风侵袭,以免引发感冒。
无论是采用传统的中药方法,如饮用姜茶后捂被发汗以驱寒,还是选择西医的感冒药如克感敏、康泰克(含有镇静成分),其目的都是通过使人昏睡放松,打开毛孔促进发汗,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然而,冬季过度出汗会损伤阳气,因此应适度调养,保存精力,迎接生机勃勃的春天。
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是万物萌发的季节,阳气逐渐上升。此时应疏肝理气,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享受懒觉之乐。由于春晨较秋晨更为寒冷,晚睡晚起有助于保护体内阳气。鼓励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山赏景、踏青访友,以促进身心健康。冬季阳气消耗,春季则需着重补充。饮食上宜甜少酸,以滋养身体。
秋季五行属金,与肺相通,万物在此季节成熟,秋风带来一丝萧瑟。此时应润肺清气,午睡成为养生的好选择。秋夜较春夜更为凉爽,早睡早起有利于养阴。秋季适合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增加呼吸量,促进肺部健康。与友人相聚,开怀大笑,有助于宣肺解郁。夏季阴气消耗,秋季则需注重补充。多吃水果蔬菜,补充水分,维持体内平衡。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