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境中学
阅读丰底蕴
书香润师心
2024年暑期教师晒文(第一期)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专业理论的引领;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质量的阅读滋养。2024年暑期雅境中学积极响应雨花区教育局号召,举办读书活动,教师认真阅读,收获满满,一起来看看老师们的美文分享吧!
破解迷思,指向科学的家庭作业
——读《家庭作业的迷思》有感
作者:潘雪陵
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以缜密的调研、科学的质疑,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没有证据显示,任何家庭作业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业表现。”人们常常认为家庭作业的优点,提升学生成绩、巩固知识、训练学习技巧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神、锤炼学生抗挫能力等,科恩则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不仅我们的孩子拥有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而且我们家庭的矛盾越来越多。这种结论确实振聋发聩,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家庭作业的迷思
科恩指出,人们在对待家庭作业上面,似乎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质疑,都认为学生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老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是理所当然的。而家庭作业往往成为了考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在家庭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师对学生的评判。
比如按时完成并上交作业的,往往会认为是优秀的,没有按时完成没有按时上交的,往往会被认为学习态度有问题,或者智力上存在缺陷,但老师很少去关注没有按时完成没有按时上交背后的原因。家庭作业往往是一大堆题目,严重减少了学生与家长互动的时间,比如一家人在饭后一起静静地阅读,或者散步,家长经常因为学生在家庭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责骂学生,从而引发家庭矛盾。家庭作业可能带给学生的好处,如提升成绩、巩固知识、培养责任感等等,并没有科学地数据可供支撑,因为这些好处并不仅仅是靠家庭作业获得,家庭作业在这中间占有多大的比重没有十足的科学依据……
科恩指出的美国家庭作业的现状,其实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存在,包括中国。这些问题也深深地困扰着每一个家庭,但没有一个家庭会站出来对家庭作业说“不”。更多的家长是变本加厉,为孩子们购买大量的课外教辅资料,以应对将要到来的各种考试和检测。
家庭作业的目的和意义已经退变成“为了家庭作业而做家庭作业”,“为了将来的考试而做家庭作业”,家庭作业的意义已经被异化成考试的工具,家庭作业的育人功能及培养学生素养的作用已被压缩到角落里。
二、迷思产生的原因
科恩提出了六个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不管数据说了什么,人们仍然广泛地接受家庭作业。
1.忽视研究发现,有时候连研究人员都是如此。
2.不愿意对常规管理和制度提出挑战性的质疑。
3.对学习的本质产生根本的误解。
4.在教育上强调竞争和“更严格的标准”。
5.人们相信,学生们应该及早熟悉日后将遭遇的任何情况,以做好准备。
6.不信任儿童,以及不信任他们选择消磨时间的方式。
以上原因中,我认为最可怕的是第三点,“对学习的本质产生根本的误解”。我们可能正在沾沾自喜学生成绩的提升是因为家庭作业布置得当或者是因为大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本质的提升,但很可能我们已经对学习的本质做了错误的理解,这样错误的做法越多,会越偏离学习的本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素养。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家长和老师们往往强调学生要好好利用寒暑假,复习或者提前预习功课,查漏补缺,这些时间孩子如果不写作业、不上辅导班,岂不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寒暑假依旧背着书包往返于各个培训机构,越高年级这种现象越突出。在寒暑假发放相应的作业,拿初中学生来说,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一本,命名为“快乐寒假”或“快乐暑假”。这里面存在几个问题:这些学科的题目是否真能带给学生“快乐”?这些作业是否真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些作业是不是真的让孩子们建立起了系统的学习思维?都是个问题。
卢梭曾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假如我们能认真思考科恩提出的六个原因,我们会在对待家庭作业时保持足够的慎重,因为我们的每一次决定是对一个孩子未来的负责,我们不能成为偷取孩子光阴的罪恶者。
三、迷思的解决之道
基于以上原因和问题,科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首先要改变内定政策,即把没有家庭作业作为内定值,在某个既定的情况下布置家庭作业,而不是全盘地要学生做家庭作业。这个策略并不是“禁止所有家庭作业”,而是“只有当作业真的重要而值得时,才能够给予作业”。怎么才能判定“作业真的重要而值得”呢?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确定一份作业可能有好处,鼓励老师谨慎做决定,老师应运用判断力决定如何处理家庭作业,应该考虑课堂上特定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可见,科恩把学生的需求和喜好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作业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能吸引学生对科学的进一步深入探究,那么不要家庭作业也罢。
其次要考虑家庭作业的量和质。作业绝对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不断重复才好,更不是变着花样让学生做不出来才好。这样的作业既没有考虑量,更没有考虑质。重复的无效的作业只会消耗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看着高深的作业也只能增加学生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从量上面来说,可以设定一个时间,在此时间段中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从质的角度来说,老师应该努力、父母应该督促去让家庭作业变得更有意义。科恩提出了三种有质的家庭作业形式,一是适合家庭的活动,例如把课堂上做的一些东西带回家继续做,如一些实验。二是通常不会被想成是家庭作业的家庭活动。比如烹饪、做填字谜、玩纸牌游戏、一起观赏优质的电视节目,一起在网上搜寻有用的信息等。三是阅读。
以上策略其实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教育部门越来越关注家庭作业的量和质,比如长沙市教育局出台的《作业管理十条规定》,明确提出控制家庭作业时长、总量,并允许学生可以不完成所有家庭作业,以确保学生睡眠质量。
又比如,2022版新课标出台,越来越多的老师注意到培养学科素养的重要性,教材和相应的练习也添加了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其实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即儿童并不会把真实生活与题目联系起来,儿童的观念似乎只局限在家庭作业当下,不会把家庭作业中的情境与实际生活画等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不如给儿童布置一个具体的生活中的家庭作业,而不是一道纸质的练习题目。比如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面积计算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为一道父母一起参与的题目,要求学生与父母一起测量家中客厅墙壁的面积,扣除窗户面积,并去五金商店询问油漆价格,计算客厅墙漆共花了多少费用。同理,可以计算地板砖花费了多少费用,由此可以让学生得出家中所有装修费用,并与父母交流,当时是如何装修房屋的,期间发生了什么趣事或者烦恼的事情,以便学生了解“家”的来之不易和父母为“家”倾注的心血,培养学生对“家”的深层次理解。
第三个策略,则是把抉择权交给学生。这是最大胆的策略。科恩建议学校可以允许学生有机会对家庭作业作出个人的抉择,学生应该对以下这些事情有意见:他们要学习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习、他们的学习如何以及在何时被评估、教室怎么布置、冲突如何解决等。老师应让学生参与决定,而不是纯粹告诉学生必须在家做些什么。
科恩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规划,那么即使是高质量的作业,其帮助也有限。在学生眼中,这类作业比较无趣,也比较不合理。
当然,让学生参与抉择,并不代表只考虑学生的意愿,这同样需要老师的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和足够吸引人的理由。但不管怎样,都对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老师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这些策略。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家庭作业有怎样的迷思,只要我们掌握了教育的真谛,就能想办法去解决眼前的困境。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教育变成复制知识的机器,我们应该去憧憬,学校可以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劳动、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
远去的夏天
作者:地理组 聂楚媛
年轻人,你一定不曾有过那样的童年。
你也一定不曾有过那样的夏天。
我的夏天,和我的童年,紧紧连在一起,密不可分。他们,如同一幕没有观众、与世无争的戏剧,静静地沉睡在故乡的舞台——演员早已离开,舞台上的道具依旧鲜活,不肯褪色:比如草叶上的露珠、花朵上的蝴蝶、泥土里的脚印、金沙塘里泛起的粼粼波光……
童年的夏天,格外炎热。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一把大蒲扇,就是驱赶蚊虫、消除暑热的唯一工具。每到晚上,玩累了的我,一头钻入蚊帐,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和姐姐说着悄悄话。这时祖母端了煤油灯过来,头探入蚊帐,检查还有没有蚊子潜伏在蚊帐里。照了半天,发现一只,立刻举灯凑过去。只听兹拉一声,蚊子跌入灯罩,在油灯的黑烟里羽化登仙而去。
看到满身大汗、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我和姐姐,祖母索性放下煤油灯,慈爱地坐在床榻的一侧,给我们摇起了蒲扇。阵阵凉风中,我惬意地睡着了。
除了祖母的煤油灯、蒲扇和粗鲁厚重的麻布蚊帐,乡村的夜晚同样少不了青蛙与夏虫的鸣叫。当半夜被热醒的我,满头大汗爬起来时,摇着大蒲扇的祖母早已不知去向。四野的蛙鸣和墙角不知名的夏虫,便担当起了继续哄我入睡的角色。“吱——吱”“啾——啾”“唧——唧”——是什么虫子发出的叫声,它们长什么样子,躲藏在何处。白天我试图在屋后的土墙边翻找它们,掀开几块石板,掘开一堆土疙瘩,几乎一无所获。除了几只与泥土同色的蟋蟀,蹦跶着从身旁的草丛中一闪而过。
“呱呱呱——呱呱呱呱——”更大的声浪一波一波,响彻乡村的夜晚,四面八方都是青蛙。有时候,我会和大弟一起出去。大弟用手电筒照着青蛙的眼睛,青蛙就一动不动了。我伸手出去,轻轻捉住这只粘腻腻、傻乎乎的小家伙,丢到篓子里。一个晚上,我们可以捕获一小篓。第二天,母亲会给我们做一顿美味的红烧田鸡——长大以后我知道这是杀生的行为,不可取,自此终生不再吃青蛙。
虫鸣与蛙鸣交织的声浪里,透过木格的窗棂看出去,夜空黑得格外深邃。满天都是星子,远远近近的萤火虫在飞舞,美得像宫崎骏笔下的动漫背景。我的心渐渐地沉静下来。自己给自己摇着扇子,侧耳聆听着这乡村大舞台的合奏,渐渐睡意朦胧。
白天的酷热更胜晚上。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我们宁愿呆在空气更为流通、天空更为高远的野外。比如去屋后的小山玩耍。山的南坡,永远阳光明媚,满坡都是不太高的马尾松。比起树木更幽深茂密令人望而生畏的北坡,我们更喜欢在南坡玩耍。马尾松的枝头,有山雀做的窝。地上满是去年冬天落下来的厚厚的松针。我们打着赤脚,踩着满山的松针跑上山去,好像踩在软软的地毯上。树下很阴凉,只要走到树荫里,就有风吹过来。我们在山上捉迷藏。或者捡起去年秋天掉落的松塔,和十里八乡赶过来的小伙伴们分成敌我两军,打野仗。跑啊,追啊,呼喊啊,松塔到处飞,夏日的暑热被我们抛到了爪洼国。
当然最好玩的地方永远都是山脚的清水塘。它有个好听的名字:金沙塘。远远近近村庄的人都喜欢来这里挑水喝。因为水质实在太好了,站在山顶往下看,金沙塘波光粼粼,倒影着旁边的青山,好像一块无暇的翡翠。为了安全,在水塘的东侧一角,人们用青石板垒了几级台阶。前来汲水的人可以缓缓拾级而下——饶其如此,这里也淹死过人。村人传说金沙塘有水猴子,水性再好的人,被水猴子缠上,也难逃一死。因此,我们去金沙塘戏水从来都是呼朋引伴。
我有兄弟姐妹四人,有时候,我们四人结伴就是一支小分队。在两个弟弟学会游泳之前,他们琢磨出一个可以摘到深水区莲蓬的绝招——把两只大水桶牢牢捆绑在扁担的两端,然后把水桶倒扣在水面上——一只小划艇就此诞生。虽然有点滑稽可笑,却满满的都是智商。我的两个弟弟坐在中间的扁担上,手脚并用划着水,小艇就往荷塘中央而去。他们分开田田的荷叶,直奔那些在风里微微摇晃着脑袋的莲蓬与荷花。站在岸上晒着太阳的我,冲着大弟大声喊“给我一张荷叶——”。大弟心照不宣地选了一张最大的,折断了,丢到岸上来。我捡起荷叶,戴在头上,这就是天然的遮阳伞。清风徐来,风里满是荷叶与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自此,这种清香成了我此生永难忘怀的最爱。
弟弟们把莲蓬一个一个丢到岸上来。打着赤脚的我,不得不跑来跑去把一只只鼓胀的莲蓬捡起来,丢到桶子里。莲蓬鼓胀着,我的心也鼓胀着——胀满了满足与欢喜。有时候丢上来的是一只白胖胖的小藕,有时候,丢上来的是几段瘦瘦的藕带。“能吃,有人吃过。”大弟冲我喊。
回到家来,我已经变身为荷花仙子了——头上顶着一张大荷叶,手里拿着几朵粉红色含苞待放的荷花。我把鼻子凑在荷花里,拼命地吸取着荷花的清香。这种清香,即便是几十年后,依旧能穿透岁月的长河,萦绕在我鼻端。
那时候,电视里正在播放八仙过海,何仙姑手持荷花的美丽形象时时在我心里。
“不要摘荷叶,”祖母告诫我:“把荷叶戴在头上会长鸡屎丁”。向来对祖母言听计从的我,这一次选择了抗旨不尊。因为我实在太爱荷花和荷花的清香了。我巴不得这些清香从此长在我鼻孔里,永远都不离开才好呢。
祖母忙不迭地为我们煮莲子,炒藕带。莲子的好吃不言而喻,然后藕带也是出人意料的美味。祖母把它们切成细细的小斜片,用自家种的小青椒炒了,鲜美的味道,甚于猪肉。
夏天有了水,有了金沙塘,就有了美味,也有了清凉。这美味绝不仅只莲蓬和藕。聪明绝顶的大弟,自制了鱼钩和钓鱼竿,小小年纪,就敢和大人一样垂钓了。他从金沙塘钓上来的鱼,不是草鱼就是青鱼。而不懂垂钓的我,只好去水塘南侧的小水坝捉小麻婆鱼。这种鱼特别傻,不需要鱼钩,只要在线的一端绑一段蚯蚓,丢入水里,麻婆鱼就会死死咬住,不松口。美中不足的是,这种鱼个子太小了,好像永远长不大;美的是,这种鱼没有刺,肉质十分鲜甜。祖母的烹饪技术不算好,但是抵不住鱼的味道太美,每次我把奶白色的鱼汤喝得一滴都不剩,还要砸吧两下嘴。
水坝的水顺着金沙塘的塘基流下去,到了下边就流成了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也是我们消暑的好去处。在小溪里摸鱼,抓虾子,找螃蟹都是我们乐此不疲的事。小螃蟹躲在石头下,我们就把石头一个个翻开,找到了不少。这种螃蟹并没有什么肉,只比大拇指指甲盖儿大一点。我们也不在乎它们有没有肉。捉住了,直接扯下细细的腿,放进嘴里嘎嘣嘎嘣嚼起来——很鲜美啊——儿童的乐趣,有时候是一种没心没肺的残忍,充满了无知且无畏。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我喜欢吃坚果,大概小时候就是单纯把螃蟹当成了水族中的坚果了。
自从大学毕业离开故乡,我就很少回去了。后来,摇着蒲扇的祖母也去世了,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自从我离开故乡,我感觉夏天也从此离我远去了。
城里当然也有夏天,几十年里一成不变:呆在有空调的房子里,看书看电视聊天吃西瓜——不出门就好。偶尔出门,也是开车,高高低低宽宽窄窄的街道从窗外闪过去,人很多,车也很多,太阳很耀眼。我好像看见了好大一个世界,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见。
园子里、小区里、街道旁的树,永远都是常绿的香樟,看不出季节——从此,我就在城里,却将夏天失落在了遥远的故乡。
有一种阅读叫读人
——品《三国演义》之诸葛亮读人术
作者:语文组 曾艳红
读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用力读书,用力生活,用读书的所得去生活,再用生活的感受去读书。读《三国演义》,我从诸葛亮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读人。
在很多人心目中,诸葛亮就是一个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非常人所能及。掩卷沉思,其实,作者塑造的诸葛亮也并非是神人,他也是一个常人,懂天文知地理有谋略的一位军事家,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精妙地揣摩人心即读人。诸葛亮读人视人地位,悉人经历,观人性格,从而审人度势。
从《舌战群儒》中,可见诸葛亮的读人术非同一般。诸葛亮当时的处境,按张昭的话来说“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要说服吴国众多名谋,是有很高难度的,稍微说错一句话,联合东吴的计策就会全盘皆输。面对名谋们的问难,诸葛亮首先是读人:每一位谋士发话,孔明回答前都先视之,他视人地位,悉人经历,观人性格,审人度势,恰到好处回击了各位谋士。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张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张昭,在孙策创业时,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将文武之事都委任给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孙权在张昭的扶持下才顺利登基。孙权即位之初,江东形势严峻,张昭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可见,张昭之于孙权犹如诸葛亮之于刘备,孙权待张昭十分尊重,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 “以昭旧臣,待遇尤重”,诸葛亮深谙张昭在孙权心目中的主心骨地位,所以诸葛亮说: “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诸葛亮先用人染沉疴譬喻,然后摆现状,再讲刘豫州的大仁大义,再以韩信作比,张昭是跟孙策一起打江山,为孙权平反叛乱的,经历了势力微弱时,也知胜负乃其常事,一下明白诸葛亮所说,所以听完诸葛亮一篇言语,哑口无言。诸葛亮视人地位,再根据张昭的经历有力地回击了张昭。
薛综和陆绩同时拿曹操和刘备比较来质问诸葛亮,诸葛亮对这两人的态度明显不同。 对待薛综,诸葛亮先是 “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不想回答,薛综再问,诸葛亮是厉声说;而对待陆绩,诸葛亮态度缓和多了,孔明笑曰: “公非袁术坐间怀橘之陆绩乎?请安坐,听吾一言”诸葛亮知道陆绩的经历,欣赏陆绩孝顺,他了解陆绩博学多识,天文、历法、算数无不遍览,尤其崇尚用道义仁德来安取天下。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为刘备效劳,主要是因为刘备的仁义之心。同时陆绩的侄子陆逊是孙策的女婿,在吴国的地位也很高。诸葛亮正因为明白各人地位,了解背景,熟悉经历,讲话的态度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讲话的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
在观人外貌、了解性格,揣摩人内心上,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说服孙权体现得淋漓尽致。先且看原文: “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诸葛亮首先观人外貌, “此人相貌非常”,是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也确实如诸葛亮所推测:孙权爱射虎,不畏凶险,性格刚毅,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屈服于他人的。又了解到孙权性格反复无常,他担忧曹操实力强大,在战还是降上犹豫不决。
所以诸葛亮采用的方法 “只可激,不可说”,他举曹操强大实力(鲁肃多次嘱咐诸葛亮不要说曹操的实力),说孙权可按照众谋士之论,投降于曹操,而刘备英才盖世,不会屈人之下。这极大激将了当时实力比刘备强大的孙权,孙权勃然大怒!犹豫不决的孙权,这会坚定了与曹操决一死战的信念。激将之后,诸葛亮再推出他的良策,这个良策更有份量,更像及时雨。
孙权想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玄,乔玄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诸葛亮之所以选准了吴国太做突破口,就是因为抓住了孙权的孝顺,也正是因为孙权的“孝”,才让周瑜受到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耻辱。
诸葛亮悉人经历,观人性格,从而审人度势在《曹操败走华容道》中尤有体现。诸葛亮熟知人心,知道曹操多疑,所以他准确推断 “操兵败,必走华容”。果如诸葛亮所料:当时有两条路,一条大道,一条华容小道,曹操教军士走华容道,诸将都说:“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却认为诸葛亮故意吓他们的,却在大路埋伏。诸葛亮就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准确地推断未来发生的事情。诸葛亮想让关羽把华容道这个最紧要的隘口,不敢教去。为什么呢? “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曹操熟悉关羽的经历,他也深知关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所以 “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关羽立下军令状,表示绝不放过。结果还是如诸葛亮所料,曹操兵败走华容道遇关羽,关羽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于心不忍,这个灭曹操的绝佳机会,关羽还是把曹操放了。诸葛亮比关羽自己还了解自己,知道事情发展的态势,即使是信誓旦旦,即使立了斩首的军令状,诸葛亮知道关羽还是会因为自己的义气深重违令。在安排关羽守华容道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说了 “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就连刘备都称赞: “先生神算,世所罕及!”刘备的这个 “神算”就是诸葛亮的读人术。
“读书只求记忆,没有研究的方法,没有实验的机会,那究不会切合人生,丝毫没有用处。”叶圣陶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如此谈到。诸葛亮的“读人”之术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极大的价值,作为教师“研究和了解学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首先,可以观察学生的相貌、言行举止,以此推测其性格喜好;第二,通过日常交往和学习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场依存型还是场独立型,高驱低避型还是低趋高避型,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第三,通过知人从而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程度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因此,通过“读人术”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这就是读书所得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其实诸葛亮的“读人术”并非神力,只要你用心便也可做到。用心读书,用心教书,用心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发现每一个小细节,体察每一个微表情的变化,做一个“有心人”,你会发现原来这就是“读人术”,原来我们都能拥有诸葛亮的神力。
追寻松弛感:在忙碌中觅得心灵宁静
作者:英语组 曾娜芳
匆匆流逝,既珍贵无比又稍纵即逝。就在我为生活的琐碎与压力感到疲惫不堪之时,偶然间邂逅了《松弛感》这本书,它宛如一盏璀璨的明灯,照亮了我在生活风浪中摇曳的小船,引领我踏上了一场从误会到正解的心灵之旅。
一、美丽的误会:初识松弛感的偏见与焦虑
起初,当“松弛感”这个词汇闯入我的认知世界时,我对它的理解是极为肤浅的,甚至还带着些许偏见。在我看来,松弛感似乎就是逃避现实、不思进取的代名词。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严谨已经深深地刻入了我的教学态度之中。每一堂课,我都竭尽全力地去追求完美,精心备课,反复斟酌教学环节,生怕有一丝一毫的疏漏。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学到最扎实的知识,才能不辜负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使命。
而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的生活更是被各种琐事填满。从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到学习辅导,我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我恨不得将一天的时间掰成两天来用,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操碎了心。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松弛”这个词在我眼中仿佛是一种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是对宝贵时间的肆意浪费。
然而,当我翻开《松弛感》这本书时,它就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无情地映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隐藏着的焦虑与不安。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以及深刻透彻的剖析,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紧绷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总是在不停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成就。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跑在人生的赛道上,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与需求。这种永不停歇的追求,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无尽的疲惫与焦虑之中。我们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却忘记了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我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在为未来拼搏的同时,却忽略了当下的美好。
二、心灵的觉醒:正解松弛感的深刻内涵
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松弛感”绝非我最初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它不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调适能力。松弛感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节奏与步调的能力。它是一种在喧嚣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的智慧,是一种在忙碌生活中懂得停下脚步欣赏风景的从容。
通过作者小野的阐述,我开始明白松弛感并非放弃努力的代名词。相反,它是一种在尽力之后对追求的随遇而安,是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接纳。它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不拧巴、不内耗,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小野在书中多次强调,松弛感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有足够的实力作为支撑。正如书中提到的“钢琴王子”郎朗,他在舞台上的松弛弹奏并非偶然。在那看似轻松自如的表演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刻苦努力和高度自律。郎朗对钢琴的执着与热爱,以及他在追求音乐梦想道路上的不懈奋斗,才是他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松弛感的关键。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精进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才能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时保持从容不迫,进而散发出真正的松弛感。
松弛感还体现在对情绪的有效管理上。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些都会引发我们的负面情绪。小野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建立内在稳定的情绪体系,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让我认识到,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平和是松弛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当负面情绪来袭时,我们不要急于逃避或压抑,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们,接纳它们。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让负面情绪在心中积累,从而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小野还强调了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对于保持松弛感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陷入工作的忙碌之中,忘记了生活的本质。我们过度沉迷于工作或琐事之中,却忽略了为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趣。我们应该学会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工作时,我们要全力以赴,高效地完成任务。但当工作结束后,我们要学会放下工作的压力和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我们可以陪伴家人、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这种平衡不仅有助于我们保持身心健康,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这种松弛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曾经过于追求每一堂课的完美无瑕,却忽略了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我总是担心自己的教学不够精彩,学生们学不到足够的知识。然而,当我领悟到松弛感的内涵后,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我不再执着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完美,而是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与生成。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的魅力。我相信,只有当学生们真正热爱学习,他们才能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海洋,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同时,作为母亲,松弛感也让我学会了放手与信任。在过去,我总是过分担忧孩子们的未来,事无巨细地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我害怕他们犯错,害怕他们走弯路。然而,当我学会了松弛感后,我开始尝试将更多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我相信他们有能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不再过分地干预他们的成长。这种转变,不仅让我自己更加轻松自在,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更多的爱与自由。他们开始变得更加自信、独立,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面对挑战。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结语:松弛感,让生活更美好
回顾这段充满启示的阅读之旅,我深感“松弛感”这一概念的魅力所在。它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心灵的干涸之地,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美好与真谛。它不仅让我走出了对“松弛”的误会与偏见,更让我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角色中找到了新的平衡之道。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这种松弛而又不失坚韧的生活态度。我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我会在工作中努力追求卓越,但也不会忘记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我会在家庭中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与自由,让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学会了松弛感,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我们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让我们一起追寻松弛感,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教师与母亲。
因为,松弛感,让生活更美好。
充盈自身,活出松弛感
——读《松弛感》有感
作者:英语组 冯静
初识松弛感:从误解到认同
第一次看到小野的《松弛感》这本书名时,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可能是一碗普通的心灵鸡汤,未必值得一读。然而,当我真正静下心来阅读时,才发现每一本书都有其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本书也不例外。
身处当下时代,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业、就业、工作等诸多压力让我们的神经时刻紧绷,焦虑感时常相伴。那么,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找到喘息的突破口?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指引方向。
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松弛的人,温柔且有力量。”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这句话让我感到与自己有些距离。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松弛的人,很少有特别松弛的时候,因为我几乎没有独处的时间。我性格急躁,绝对算不上温柔,孩子们甚至觉得我比他们的爸爸更“凶”。因此,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做出一些改变。松弛感,看似云淡风轻,却并不容易实现。真正的松弛感究竟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专注于当下,无论结果如何,不抱怨也不畏惧,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
强大自我:安全感与松弛感的源泉
要获得松弛感,首先需要强大自我,松弛感来源于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必须是自己给自己的。很多人一听到“松弛”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躺平”,但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真正的松弛并非躺平,而是全力以赴后坦然接受结果。在释然的过程中,我们自然就会获得松弛感。强大自我还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独一无二,值得被爱。
但自信并不能只靠心理暗示,我们还需要学会聚焦,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工作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比如“一万小时定律”就很值得实践,持续努力一万个小时,任何人都可以从新手变成大师。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拥有为自己兜底的勇气。
情绪管理:稳定情绪带来松弛感
稳定的情绪同样能带来松弛感。你是否因为给孩子辅导作业而变得歇斯底里?是否因为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语而感到受伤?是否因与他人的比较而心生羡慕和失落?这些情绪波动我都曾经历过。但读完书后,我尝试用作者的方法来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与自己对话。当看到同龄人的成就远超自己时,我告诫自己不必与他人比较,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压力同样会影响情绪,但压力无处不在,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和平共处。首先,要积极面对压力,它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其次,人生中要为自己准备一个Plan B。当压力来临时,放弃不能选择的,选择可以选择的,少一些纠结,多一些笃定。最后,压力大的时候,我喜欢通过运动来排解。穿上跑鞋跑个五公里,出一身大汗,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压力退却了好几公里。
掌控时间:轻松拿捏松弛感
学会掌控时间,也是获得松弛感的重要一步。我们常常会被各种琐事分散注意力,感到时间不够用。然而,真正的松弛感来自于专注当下,做时间的主人。当你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你会发现自己不仅更加高效,也更能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时间管理的秘诀在于简化生活,专注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曾读过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她通过整理房屋,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控制自己的物欲,从而获得了更轻松的生活体验。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理上的“断舍离”,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社交,享受独处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自在且松弛。
内心平静:松弛感的最终目标
松弛感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与科技的发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与此同时,内心的平静却变得愈发难以获得。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多、更好,却忘记了最初的生活目标,最终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与不安之中。
《松弛感》一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回归内心平静的途径。通过书中的指导,我学会了如何放下对外界的过度追求,转而关注内心的需求。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我发现了那些真正能够让我感到平静与满足的事物,并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这些事物。
此外,我还学会了通过冥想和正念练习来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些练习不仅能够帮助我缓解压力,还能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专注与平和。通过这些练习,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不再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从而获得了更加深层次的松弛感。
结语:在松弛中寻找力量
通过阅读《松弛感》,我学会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充盈自身,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松弛感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它帮助我在面对压力时,不再焦虑和恐惧,而是以更为从容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正如书中所言:“松弛的人,温柔且有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实践这种松弛感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在平凡的日常中,活出不平凡的精彩。
《松弛感》不仅是一部心灵的指南,更是一部生活的哲学。通过书中的智慧,我学会了如何在忙碌与压力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如何在繁重的责任中找到松弛。松弛感,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帮助我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以松弛感为指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让自己的身心更加轻松与愉悦。
从秩序感到松弛感
——《松弛感》读后感
作者:英语组 朱鹏
结束了第一届英语教学之后,我终于拿起了本学期英语组的共读书目:日本作家小野的《松弛感》,感受久违的松弛。
回想过去的这三年英语教学之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前三年,似乎和松弛感毫无关系,看着这三个字,什么是松弛感?是毫不在意周围的环境?还是着重于休息放松?当我读到这本书中的定义,才发现与我所想的字面含义毫不相同。
松弛感不是放弃努力的躺平,不是什么都不在乎,不是无所事事的悠闲,而是尽力之后对追求的随遇而安,是无所畏惧活出自在心安、坚持自己的本性。
当一个人用尽全力想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是特别想改变生活的某一方面时,他一定是“紧绷”的。
作者把“紧绷”与“松弛”这两个概念就这样通过两段话对立了起来,“松弛”是尽力之后随遇而安,“紧绷”则是用尽全力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中间的差别就在于对结果是否能够坦然接受,可我还来不及思考这一层。
我首先看到的是两个定义中的相同处,不管是松弛感还是紧绷感,都出现了:“尽力”和“用尽全力”。回望过去三年,再看看身边聚集的无数优秀教师,我明白新教师自然是不怕付出力气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尽力去做的,可是新教师怕的是力气不知往何处使,我称之为“无序”的状态。
作为备课组的唯一一名新教师,办公室中唯一的一名英语教师,对于教学教研感到迷茫困惑是常有的事,自然而然觉得松弛感与我毫无关系,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无序中找到有序,在迷茫中找到支点,所以比起松弛感,我渴望的是“秩序感”的建立,是每日教学的秩序感,是每周教研的秩序感,是注重教学反思的秩序感,秩序感能让一位新教师的内心逐渐安定下来。
可是单打独斗,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会让人心慌,我内心的秩序感来自于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每一位前辈对我公开课的指导,对我日常课的监督,初二年级我加入了雨花区刘畅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刘畅精心组织的每一场新课标学习活动也让我见到了英语教研更广阔的世界。
而初三年级一整年的备课组齐心协力备考中考的经历则让我对英语复习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有了更深的领悟,特别是英语教研员张玲来校指导两整天的深度教研让我感受到整个雨花区对于英语教研质量的高度追求。
就是这样在外界的帮助下,我的教学前三年平稳度过,虽没有什么显眼的成绩,但在每一步踏实的前进中,我感受到了稳定的情绪和坦然的心境,这对于三年前毛毛躁躁担心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我来说,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松弛感需要足够的实力和心力去支撑,有足够的能力和阅历,才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慌不忙,处理问题时全力以赴,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坦然接受。
看到这里我才发现,原来我和松弛感这三个字也并非毫无关系,通过三年的学习进步,我已经具备了一些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接受不遂我意的结果,但我还需要继续修炼的是足够的实力和心力,以及足够的能力和阅历,而这并不是一个三年就能够获得的,还有无数个三年去不断积累。
但幸运的是,这一个三年让我得以重新开始,以不同的心态开启下一个三年,基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三个目标:
1. 爱人先爱己,自爱自信,笑面生活。
2. 增强核心竞争力,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3. 降低心理预期,停止自我怀疑,不要害怕试错。
当你坚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就不会因为路上的一些风景而动摇。
虽是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但这本书奇妙就在于用一句话就能够概括一个人的阶段性经历,在面对迷茫,面对困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绷,会感到焦虑,这也是一种内耗,而松弛感的修炼能够坚定专注自我的过程,不断地强大自我,稳定情绪才能够走得更远。
书的卷尾语:愿你如清风般,越过人生的重重山岗,去往人生的更高处,活得松弛且开阔。这也是我的目标,希望我能够在下一个三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也找到更好的自己。
-END-
【第1167期】
策划|教研室
编辑|黎 睿
初审|侯毅玲
复审|贺惠兰
终审|朱武红
往期精选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雅聚灵气 · 境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