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老人用手机打发时间、占小便宜,可谁又不是呢?| 编辑部聊天室

文化   2024-10-13 09:58   北京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ID:booksandfun)收听音频版编辑部聊天室,你也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网易云音乐APP中搜索“界面文化 | 编辑部聊天室”订阅并收听,每个周日同步更新。


第155期主持人

 丁欣雨(实习记者)


本期嘉宾

尹清露 潘文捷 徐鲁青 董子琪

王鹏凯(实习记者)


音频剪辑&文字版整理

周文晴 丁欣雨(实习记者)



国庆期间,《南方周末》刊发了江苏一位市民的投稿文章,说的是年过七旬的父亲热衷于一件令子女不太理解的爱好——用智能手机赚零花。“面前三四部手机一字排开,有的手机在放歌,有的在播广告……我爸则戴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在几部手机上点来点去。” 


其实,这位老人是在做某些手机软件发布的“任务”:如抖音和快手的极速版、番茄畅听(有声书app)、点淘(原淘宝直播app)等移动资讯类软件,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金币奖励制度,用户能通过日常签到分享、浏览平台提供的内容或邀请有奖的途径,获得软件自创的虚拟货币,而这种金币可以根据软件的收益情况,浮动兑换成人民币并提现,但通常所赚微薄,10000个虚拟货币有时价值人民币1元不到,一天下来可能只能赚上几块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做手机“任务”,有些老年人也爱上了网购,在直播间用极其便宜的价格买回生活用品,有时是被主播诩作“家居神器”“养生神器”的新奇玩意儿。他们也会在app领优惠券,去周边的线下超市排队买打折促销的商品。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往往不被大众看好,但这样的情况似乎打破了社会的刻板印象,因为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钻研使用方法和省钱赚钱的最佳门路,操作起相关软件来相当熟练,并且乐此不疲。


由于担忧长时间紧盯屏幕有害健康,或对遭遇诈骗的风险保持警惕,老年人的家人们屡屡劝说,却总是收效甚微。正如《南方周末》文章里的“父亲”讲的那样,手机布置的任务能帮他打发时间,是用来“免闲”的。而哪怕变现的零钱再少,也是给他的正向反馈,所谓积少成多,终归有所收获。除了晚年时光空闲“过剩”,老年人的价值观或许来自他们那个代际曾经的生活经历。从这里出发,我们本期聊天室从老年网民的生活方式开始。 



中国老年网民众生相



徐鲁青:之前过年回家,我发现有些老年亲戚挺喜欢刷抖音的。后来看到媒体对于老年人手机上瘾的报道,相关议题在网络上集中出现的节点大概是在2020年左右。正好是疫情开始后,大家都出不了门,待在家里的时间大幅增多。有个数据统计称,我国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近3亿,老年网民的数量截至去年夏天有1.4亿。我们从前想象在网上发言的人都是初中生,但老年人跟初中生的人口、上网人数都差不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老年用户关注的内容类型有群体性的倾向。抖音上有很多在老年群体中火起来的短视频,例如《万爱千恩》这首歌,“养儿养女为了防老/可你总说自己过得挺好/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却没在你身边尽孝”,歌词内容关于子女不够孝顺,老年孤独。他们看的很多其他视频的话术也跟这些有关。老年人也喜欢刷理财的视频,包括赚红包,他们认同储蓄保险要自己安排好,不能觉得身边的晚辈完全靠得住,也跟子女孝顺有一定关联。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天津养老院,在抖音发布宣传片,住在里面的老人也拍小短剧,后来都变成了抖音网红。有个视频里的对话是说,“卡尔爷爷,你为什么要断舍离呢”,卡尔爷爷说:“跟着我一起念——断舍离”。其他也包括容貌和身材焦虑这些我们年轻人说得比较多的话题,在抖音上能赚不少流量。但小短剧的脚本都是年轻人写的,老年人并不懂在念的台词是什么意思,也没有人跟他们解释。他们被抖音拍摄填充的生活看起来热闹光鲜,缓解了晚年的孤独,实际上却处在一个很被动的状态,没有真正融入其中掌握主动权,这还挺微妙的。


丁欣雨:我关注到那篇投稿文章是因为我家里的老人就是这样。我爷爷喜欢看直播间,通常买回来的都是些价格够便宜的居家和养生用品,比如自己在家就能熏艾草缓解疼痛的机器,也有用来在厨房计算食品重量的小秤。但他没有让这个产品本来的功能发挥出来,他把小秤当作玩具,拿家里的手机和小锤子放在上面称重。


我外婆特别热衷用手机赚钱。在我去念大学那年,她有了第一部智能手机,立即就听同龄人推荐下载了能赚钱的软件,坚持用到现在也有快6年的时间。我发现的时机是有次放假回家,我们在饭桌上,她一边吃饭,一边用另一只手使劲摇手机,问了她才知道是某个软件需要用运动步数来兑换积分,积分可以变现。用了这么多年,我外婆会去筛选不同的赚钱app,有的提现困难、费时费力、“性价比”不那么高的软件会被她弃用。她现在也会把用手机赚钱的经验分享给身边同龄人,带大家一起赚。 


外婆的工作台(图片来源:欣雨)


潘文捷:我妈也遇到了你说的事。我们家附近有个熟人,每次跟我妈见面就会疯狂推荐用手机赚钱的软件。那个熟人说她在一个群里亲眼目睹有人用这个软件做任务,最终赚了很多钱,所以她也想通过这个方法致富。这个软件除了看广告,甚至鼓励用户发展下线,我妈就是她的熟人想要发展的下线,如果能成的话,那个熟人就能赚到更多的积分。积分制度里还有一个点:如果先给软件里充值点金额,就能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积分。我妈当时试验了一段时间,但她发现赚钱遥遥无期,因为必须坚持每天看广告,积分提现也要等到半年后,都是悬在空中的“大饼”。


不只老年人,类似的情况我们也有。在各个平台为爱豆刷数据的数据女工,她们点赞评论转发打榜,也是花自己的时间精力做数字劳动,没有任何经济回报。我也会做免费的劳动,比如编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虽然在为网站贡献内容,给用户传播知识,但流量最后都给了平台,没人在乎这个词条的编辑是谁、他们为词条的诞生付出了多少努力。在小红书和抖音上生产内容却没有报酬的普通用户,也是给平台做无偿劳动。都说老年人是“数字难民”,他们无法融入数字时代,其实我们在这个时代都被相似的逻辑剥削。 


无偿还不算最可怕,甚至它能结合诈骗。有本小说叫《反骗案中案》,它说传统的江湖骗术是“风马燕雀、金评彩挂”,做局可能是骗一个人、一家人,或者一个团体。但如果把过去的骗术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整个流程都能打通。在我妈熟人的例子里,就出现了安利传销、发展上下级的传统。也有些类似微商的骗局,在微信里张贴几个成功案例,结果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也能做到,于是投钱寻求更大回报,有点像利用高回报承诺吸引投资者的庞氏骗局。如今通过各种各样接近于诈骗的手段,结合互联网扩大覆盖范围,也能达到诈骗的效果。看起来是个奇观,但要警惕被剥削和欺骗的状况。


丁欣雨:虽然软件承诺有致富的可能性,但很多老年人光是听说能赚钱,不管能赚多少,都已经很受诱惑了。我外婆一天能用手机赚3、4块钱,一个月积少成多可以缴水电费,过年过节买米油盐也足够。他们不妄想用这个方式实现财富增长的目标,但他们又很难离开日日夜夜积攒零花、赚取小便宜的机会。我聊天时问他们,如果这些软件没有赚钱的模式,只是单纯提供看视频功能,还愿不愿意继续使用,他们都会说不给钱为什么还要看,正经新闻可以直接看电视。


他们没有太大的野心,但依然想赚钱,这个心理也能被平台掌握。抖音和快手有版本区别,只有极速版有看视频赚钱的功能。极速版通常保留原版本的基础功能,安装包内存小,运行速度快。为了更大程度地获取用户,他们设计出看内容获收益的赚钱模式,本质是种营销策略。原版本内也会投放极速版的宣传广告,引导用户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版本。从极速版的综合特征看,他们明确地把目光瞄准一群下沉市场的用户。老年人的手机配置不高,如果看视频没钱又没有下载软件的动力,更容易被这种版本吸引。



老年人的“另类社交”:

刷手机,压缩感情还是凝聚感情?



董子琪:欣雨说到外婆的事情,在这种情况里,人们默认的是时间不值钱,和亲友相聚的感情不值钱,在手机里挣的每一分钱才是更实在。这是一种节俭的负担吗?当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把钱看作衡量一切的标准,就会压缩时间也压缩感情。兴趣爱好、看的视频文章,都随着营销所承诺的几分钱价值决定,其实蛮可惜的。聚会的时候拿着手机,也可能会影响跟他人的交往方式。


老年人也会对很多事情上瘾。我看到很多奶奶姥姥在小区里带孩子,她们会边看手机边推车,这样的行为是很危险的,但她们又想用这种方式打发无聊枯燥的育儿时间。再转念一想,她们与孩子的陪伴同样因手机和app的在场,缩减到很浅的层面。对孩子的爱就是用手机拍照和录视频,要么给别人发视频,炫耀孩子有多可爱,在我看来很多长辈都是这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尹清露:老年人用手机刷任务,有个说法叫“捡电子纸片”,它跟有些老年人喜欢捡瓶子和纸箱的性质挺像的。我前两天去郊区爬山,看到一个老大爷在半山腰捡瓶子,他要从山底爬上来,捡完后下去再上来,很辛苦,我们看来会觉得这样做不值。但用手机做任务至少不费额外的力气,只需要消耗时间。在一篇讲老年人刷手机任务的报道里,作者的妈妈也是说这样做比那些捡破烂的同龄人要省力,又能赚更多。


刷任务赚积分年轻人也会做,虽然没有在老年人群中那样的流行程度,但好几年前也有朋友发来链接让我帮忙点。只是我们觉得这个会占用很多时间,点进去规则复杂,不愿意获取这点报偿。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更不值钱,或者他们本来就需要用一个即使别人看来没意义的事去填充一段时间。


关于老年人刷手机赚钱的心理机制,很大部分是想有种陪伴的感觉。我看到有人说,长辈间会在群聊里互相帮忙点,我麻烦你一下,你也麻烦我一下,很符合长辈的社交心态。老年人网恋的也有很多。在年轻人眼里,这些表现可能很不堪,在年轻人居多的社交媒体上,主流的说法是现在的手机正在“毁掉”老年人。但我们熬夜刷短视频、明明知道很多内容是引流也还是想要点进去,我们一样在被“毁掉”。


这群老年人刷任务赚到的钱很快就花出去,不是说一定要赚多大的钱,但至少是自己实打实赚到的,网购买廉价商品也觉得很快乐。我们平时也有这种行为,如果可供支配的财富不多,反而会形成另一种囤积癖。我国庆回济南发现,城市里多了好多谷子店(注:英文goods的谐音,即漫画、动画、游戏、偶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属于二次元相关产品),它也是在割90后到10后年轻人的韭菜。谷子很多也是纸片或铁片(注:谷子包括海报、徽章,也叫“吧唧”、卡片、挂件等),只不过是实体的,价格也比较便宜,跟老年人在网上捡“电子纸片”,买廉价的营养品和日用品,没有很大不同。


徐鲁青:刚刚子琪提到,老年人玩手机做任务是觉得钱比身边人的陪伴更值钱,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两者没那么矛盾。去年我过年回老家吃席,我们那桌的老年人都在讨论他们在拼多多上砍了几刀,砍了后能省多少钱,聊得特别开心。他们还会建群,在群里互相吆喝帮忙,也是种交际的方式。我们院子里也有老年人捡瓶盖,他们有自己常去的片区,想捡什么式样的瓶盖,能去哪些人家的家里捡,每家每户都会有商量,其中就存在人际交往。一起砍拼多多、赚抖音红包、在微信上抢红包,互相给朋友圈点赞,都是另一种方式的社交。



老年话语中的激情与责任,

是折射时代的棱镜



董子琪:我最近在看脱口秀节目,里面有个老年选手叫山山,是个大爷。有个段子挺让人意想不到的,他一开场就站在那里说:“为了参加这场比赛,我今天一路上,先坐飞机,再转地铁,又跑步,紧赶慢赶,赶到这里,还是老了。”老是没人能避免的,所有人都能预料得到。这种坦诚和揭露令人感到放松。


脱口秀演员山山


另一方面也想到在六七十岁不甘寂寞、宣称人生到达新高度的老人,他们表现出的痴迷来源于一股难以舍弃的对人生的激情。《我爱我家》第一集,老傅从他的领导岗位上离休,回到家里瞎折腾,大搞建设。他想要发挥余热,无法舍弃以往的资历、权威,和所有让他感到自豪的东西。看荣格分析说“无法告别人生的老年和无法振奋起来的青年一样都是病态和偏执的”,但我更被老年无法告别、无处倾诉热情的部分吸引。很多电视剧对这个方面都有点当成笑话在看,像是《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他要找对象,晚辈都觉得“图你年纪大,图你不洗澡”。


这种激情和痴迷可能是会转化的。小鹿的一个笑话我觉得很妙,她吐槽她妈妈生活中的表现。讲到如何说服这群痴迷短视频、把视频里的所有言论都当真的老年人,小鹿说我们也去录个短视频,其中用各种老人熟悉和相信的话语框架来包装,包括抵制外来文化入侵、家和万事兴,这样父母可能会就此“改邪归正”。


前阵子看一部意大利电影《幸福》,很好地刻画了老年人的模样。那位老年的意大利男人对于移民等少数群体有非常保守和仇视的态度,电影里通过他的言语自然流露出来。分析老年人相信的是什么,注意他们的谈话重点在哪里,再剖析到底层话语的核心受什么思潮的影响,他们受激情和痴迷支配的机制如何,这是较少能看到的角度。


丁欣雨:前面也提到老年人从手机里赚零花买小东西能有获得感,但我同时觉得他们的“配得感”很低。老人会说“年轻人的时间宝贵,年轻人的时间用来赚大钱,我的时间休息再休息,都花不掉”,而且相比年轻时从事的体力劳动,手机对他们而言是象征着高科技的工具,能用手机边玩边赚钱,劳动里兼有休闲的性质,他们已经感到很知足。当老年人被当作弱势群体反复讨论时,他们会慢慢认同自己是被数字社会的发展抛弃的一群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态度也比较消极。


老年人有自己的偏执和执著,也有相信无疑的东西。对于这群刷手机任务的老年人来说,重要的可能就是钱,或说钱能带来自我价值的体认。在他们以前生活的年代,青年时期物质匮乏、生活困顿,有时要替家中长辈承担很多家庭责任。人到中年以后,中国社会又转型偏向效率,国营企业为工作者提供的铁饭碗被市场竞争打破,很多工人面临下岗潮危机,他们要想尽办法维系现有工作岗位,也产生被淘汰或被替代的担忧,以及另谋出路的恐惧。 


当价值观变成效率当先时,实现个人价值就会跟够不够努力,继而钱赚得够不够多挂钩。赚钱这一行为从单纯的物质补充途径,上升成一种对自我努力的褒奖和能力的证明。老一辈的集体记忆会影响他们的生存策略,导致他们对于刷手机赚钱比较认同,这些软件也随他们的生活体验承载起更多意义。


王鹏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有个团队过去几年里一直在全球多个国家做一项名叫“智能手机与老龄化”(Aging with Smartphones)的主题研究,他们关注不同地区年老的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并将研究发现结集为一套系列出版物。他们通过对比发现,其他国家的老年人可能出于各种各样的顾虑,如担心被监视,或是认为手机在毒害年轻人,所以对智能手机很排斥。在中国却相反,老年人特别喜欢使用智能手机,甚至一部分老年人的使用时间会比年轻人更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在《城市中国的智能手机与老龄化》(Ageing with Smartphones in Urban China)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如今这群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是第一代开始真正面对“退休”这件事的群体。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国企改革同时发生,很多人失去了原本的“终身”工作,从单位回归家庭,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城市中国的智能手机与老龄化》(Ageing with Smartphones in Urban China)


这里的另外一个社会背景是,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往往夹在“三明治”结构的中间,他们的父母可能八九十岁还在世,自己的儿女又在中年时期,事业和育儿的压力都很大。在这种状况下,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无法通过工作获得收入,又想替家庭缓解财务和育儿上的责任,如果手机里有赚钱的门道,即使收入微薄,至少也能帮儿女减轻一些负担,这样的心理或许能帮助理解他们用手机赚钱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相比其它国家,中国老年人如此投入到智能手机里,一个更大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把发展数字技术和尊老的儒家思想在主流价值观中做结合。社会全力推动老年人数字接入,包括数字支付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上海很多社区也会开设手机课,请大学生教老年人使用手机。因此,在中国语境中,使用智能手机是中老年人支持国家推动数字现代化的公民责任。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老年人响应国家号召,拥抱智能手机,另一方面,前面提到诈骗的存在又揭示了他们的后续处境,老人被视为更易被诈骗的脆弱群体,社会想要防止他们被骗,又会阻止老年人做各种事情。 



我们都爱浪费时间和享受便宜



潘文捷:我们一直在探讨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受骗,以前看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也在责备青少年,但成年人同样很难控制手机成瘾的问题。原因不在于怪我们抵制力弱,而在于制作app的人花费了多少心思,想方设法来让我们上瘾。老年人用手机看广告赚钱,不是因为广告好看,它的攒金币机制会一直勾着人想要继续做下去。就像刷短视频一样,屏幕背后有很多人在努力让我们更愿意做这件事,这点不能忽略。 


有关赚小便宜、想买便宜货的心情,我以前在学校里,有些校园展会会发便宜的小东西,这些东西根本没什么用,带回家里还占空间,但所有人都要来抢,因为看到别人有我也要有。以前也有一元店、五元店,大家很喜欢光顾。 


今年出了本新书《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便宜货在英语里叫“crap”(注:这个词也有“屎”的含义)。美国作者在访谈里说,其实大家都很喜欢便宜货或者免费的东西。“种类繁多和价格低廉两相结合,对消费者有催眠般的魔力”,人们都希望用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市场,公民身份和消费有密切的联系,个体在社会上的权力与购买能力息息相关。这本新书的宣传语叫作“美国的拼多多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其实拼多多app本身对人心理的研究就非常透彻,砍一刀再砍一刀,欲望是很难止住的。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美] 温迪·A.沃洛森 著 李兆天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9


作者提出,销售便宜货和无意义地快速消费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很大影响,因为我们其实并不想要那些东西,它们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但依然意味着对劳动力的剥削和对环境的破坏。成本不在东西上面,而是在别的地方,例如修复破坏后环境的成本是不可计量的。


丁欣雨:在我外婆玩的软件里,有个在过年过节时会有限时红包雨。游戏里包括限时的机制,会刺激人们参与。还有一个点淘app,里面有只宠物鸭,它跟人一样需要睡觉、运动和打工,如果保持良好作息,多睡觉多运动,同时勤奋工作,做到足够时长都能获得积分。宠物鸭在模拟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安排日常的时间也基本同步,结果赚积分的机制能更好地镶嵌到我们的生活节奏里,比如起床时正好把宠物鸭叫醒,走路带着宠物鸭一起增加步数,也有陪伴的功效。支付宝里也有类似的蚂蚁森林、种菜、养小鸡,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兑换便宜的水果,年轻人玩的也很多。


点淘app里的宠物鸭


董子琪:有个段子说他在拼多多上买了两块钱的拖鞋,形容是“拖鞋便宜到这个程度,你就已经不会怀疑它的质量了,你只会好奇”。这个特别准确,你会好奇它的成本到底是怎么压缩的,材料是怎么样的。当然这个拖鞋也是不可思议的难用,它用吸盘来吸地。类似这样便宜的东西还有很多,前阵子我在淘宝上突然刷到义乌小商品市场摆摊专用的8毛钱珠串,它预设你下岗摆摊的话可以从这里进货。有天我也看到一辆公交车上写着“我用1688(注:阿里巴巴批发网)养娃,纸尿裤奶粉都能便宜一半”,现在便宜货重新充满魔力。


尹清露:大家现在看到什么东西想买,基本上不会买新品,都开始在闲鱼app上蹲蹲看有没有闲置,那里的产品可能只是微瑕,但价格能便宜一半。


软件的游戏机制也挺有意思。勾着老年人的心理来让他们看广告,就是通过游戏化来完成的。老年人想要赚钱,既然目标如此明确,那么如何赚到钱就变成游戏的终点,途中要赚积分,甚至对老年人都不需要设置特别复杂好玩的形式,但整体看来就是游戏。我之前爱玩抓大鹅,整个机制和老年人刷任务其实是一样的,游戏最后的目标是把所有鹅消掉,但这个本质上是消消乐的游戏又很难,为了得到游戏道具就需要看广告。整个游戏就是利用钩子的心态,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丁欣雨:我们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不会去管最终的收益如何,也不在乎是否能走向一个非常功利性的结果,我们需要一些成就感,即使在外人看来是无用的。老年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但被说“时间宝贵”的我们,也经常做和老年人一样的事。人们在看到他人做看似没意义、不值当的事情时,第一时间想要评判或纠正,但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想拥有没那么有意义的时间。但这些时间最终在被谁操控和利用,也值得我们再想想。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本期主持人:丁欣雨,编辑:尹清露、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界面文化
在这里,与最优质的文化原创内容相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