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食物、女性与生命:从韩江到格丽克
文化
2024-10-30 09:58
北京
撰文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女作家韩江。瑞典文学院称,“她以紧密的诗性散文直面历史创伤并展现人类生活的脆弱。”韩江是第一位荣获此奖项的亚洲女性作家。对于韩江,其中文译者的评价是,韩江的写法“比较安静、柔弱而且有点苍白”,侧重于意象描写——白色、鸟、雪等等,而不是动作情节。是什么使她写得“柔弱、苍白”,侧重意象?这与所谓的女性视角是否相关?
食物关联生命
以《白》为例,回顾历史灾难,韩江是从一个年轻女性的临盆经历写起的。母亲生下第一个孩子是早产儿,她的脸蛋是那么干净,如同还没有进蒸锅的半月糕,纯洁得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韩江写道,“幼嫩的哺乳类中最幼嫩的动物,像半月糕一样白皙、美丽的孩子。”从小她就学习半月糕的做法:先将米粉和成面,然后捏成一个个半月形,接着放进蒸锅里。未被蒸制的半月糕美得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可是当它们蒸熟装盘后,颜色和质感就改变了,变成了与之前的米粉团完全不同的东西。
米糕的蒸制仿佛婴孩诞生,女性产下后代就像是糕模印糕,生育难道就像蒸糕吗?生命的模式有迹可循吗?洪爱珠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里也写过,妈妈和外婆像是一个糕模印出来的。米糕和糕点,勾起人们对于幼年的记忆。作家西西《飞毡》里引用的粤语民谣——“团团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复现在电影《我爱你!》里老年女性角色无意识的呢喃中。日本女诗人茨木则子在诗中写,外婆回忆起来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让孩子们坐在火盆边/给他们烤年糕的时候。……那仅有的一句话里所包含的/烤年糕般的淡淡咸味的意义”。
在韩江的短篇小说《傍晚时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里,朴素的食物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一个穷困家庭的孩子,自小随着父母出摊做生意,他们在卡车后车厢卖烤鸡肉串、煎糖馅饼和烤鲫鱼饼。孩子也会烤鲫鱼饼,她用杆子翻鲫鱼饼,等它们烤成金黄色,就可以取出来了。她专注地望着鲫鱼饼,铁丝网上的鲫鱼饼都戴着同样的笑脸,不是它们想笑,而是因为模子是笑脸,就像她自己一样,笑不笑不由自己。母亲离开后,父亲用一块三明治慰藉她,两片玉米面包中间抹上花生酱,这是过去妈妈常做的,不过不是她最喜欢的口味,但是父亲不了解。
《植物妻子》
[韩]韩江 著 崔有学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磨铁 2023-3
鲫鱼饼烙印着笑脸,半月糕被热气破坏了原初的样子,它们出生时是母亲纯洁的孩子,在尘世经历无可奈何的塑造。韩江不止一次地将食物与脸孔和身体相联系,《植物妻子》和《素食者》通过厌恶食肉、想要变成植物的妻子的形象,呈现所吃的食物构成了人类皮肤、血液和生命的执着想象,一方面道出事实,另一方面也令人陷入疯狂。
“吃过的肉,原封不动地留在了我心里。血与肉消化后流淌在身体的每个角落。”妻子以独白道出转变为素食者的心理(《素食者》)。正因如此,她想要换掉“这令人厌烦的血”,“换掉像囊肿般淤积在各个角落的坏血”(《植物妻子》)。肉体能够吞吐、消化食物,也能欢爱、繁衍生命。在《植物妻子》中,妻子不仅逐渐丧失了进食的能力,与丈夫欢爱时也散发出植物的气息,最终完全丧失了人类的特征,变成了一株植物,有树干、枝叶和果实。丈夫品尝了妻子结的石榴籽般的果实,“这世间唯一属于他的女人的果实”,感受那强烈的酸味和淡淡的苦味。
《素食者》
[韩]韩江 著 胡椒筒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磨铁 2021-9
厌食者的食谱
《植物妻子》与《素食者》都将厌食当作重要的症候来对待。食物的细微感受是通过厌恶来传达的。这令人想起卡夫卡对于肉的反感,他形容自己的恶心,仿佛口中含着一块生肉,“一块从他身体上割下来的肉”。在《变形记》中,房客们大口大口吃着土豆烧肉,变成甲虫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在自己的房间听着咀嚼的声音,越来越没有胃口吃东西。
患有厌食症的还有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她在年少时期曾因此辍学。格丽克对于食物的敏感是显而易见的。在名为《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的诗篇里,格丽克记录了一种冬日三明治的做法:采摘刺柏树阴面的苔藓,将苔藓发酵,拌进野荠菜和硬梗草,夹到剖开的面包中,就做成了冬日回春三明治。“它叫这个名字,但没人说/它好吃,那时没别的可吃时/人们吃的东西,就像沙漠中的无酵饼,我们父母/称为苦难饼。……本书只收录/冬日食谱,这季节生活艰难。春天时,/谁都能做一顿美餐。”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美]露易丝·格丽克 著 范静哗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4
格丽克写过属于妈妈的食谱。以前,妈妈烧鸡肉需要树上的无花果以及秋雨后的野蘑菇,后来她给丈夫做这道菜,可他并不喜欢。“他想吃他妈妈做的饭菜,可我做不好/我做得费力,就做得生气。他觉得这很简单/把鸡剁了,往锅里扔几个西红柿/有蒜瓣的话,也扔点进去。”(《无花果》)耐心地烧制与剁开鸡肉、扔进去西红柿与蒜瓣,不仅是烹饪技术的不同,也构成了完全不同的经验。
大地上缓慢地生长出来的作物,有着自己的独特味道。格丽克想象着,“我们吃的任何东西,都有山的味道/或许那时山里空无一物。/或许空无一物就是那味道,百里香、迷迭香。”(《日出》)祖母、母亲、妻子,女人轮番接管着人们的身体,但是人们糟蹋身体,“没人告诉我要如何保养身体。/你被妈妈或奶奶照看长大。/一旦离开了她们,妻子就会接管,而她很紧张。(《一张纸条》)。而当与母亲的爱断了关联,真实的自我就显露了,“我”变得“强壮但刻薄,像一只闹钟”。(《静夜思》)
与饥饿、饮食的意象相关,格丽克在早期的诗中曾以格莱特的角度重写童话“汉赛尔和格莱特”,“这是我们曾经渴望的世界/所有想要我们死去的人/都已经死了。我听见女巫的叫喊……”(《黑暗中的格莱特》),这也是一则关于饥饿与食物诱惑的故事。汉赛尔和格莱特这兄妹俩被狠心的父亲遗弃在森林里,正愁找不到回家的路,却惊喜地发现了一座“可以吃的”森林小屋,但这只不过是吃人巫婆的陷阱。有学者分析认为,童话中的一类女性反派倒转了女性养育者的角色,她们会先用糖果屋吸引孩子进来,在孩子们面前摆上丰盛的食物,像是牛奶、糖果、苹果等等,以此接近并杀害、吃掉孩子,最后洋洋得意地宣布,“现在孩子们在我的身体里了。”女性原本那种通过自然联系来取得力量的机会被逐渐变低、歪曲和否认,这就是为什么晚近的童话版本中这类女性角色总是又老又丑的原因。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董子琪,编辑:黄月、潘文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UyMTE3NA==&mid=2247533239&idx=1&sn=71c3738e4f4abfc6eaf59e108a9ceda2
界面文化
在这里,与最优质的文化原创内容相遇。
最新文章
什么是“活人感”?从刘晓庆和大冰翻红讲起 | 编辑部聊天室
特朗普胜选后,韩国反婚反育“4B运动”风靡美国 | 文化周报
故事经济学:关于瑞士卷与熏鸡热潮的一点思考
李子柒如何击中了这个时代怀旧心理的软肋?| 旧文重温
霍赫希尔德:流行病让特朗普支持者更偏执,左右翼都自认为是“故土的陌生人” | 旧文重温
萨曼莎·哈维获2024年布克奖,本人既没社交账号也没手机
不能蔑视痛苦和恨意,那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一周荐书
钱是要省的,抚慰心灵的生活也是要过的 | 编辑部聊天室
自我审查,政治倦怠:大选后的美国文化界 | 文化周报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特朗普执政之下,艺术怎么办?
剖析美国大选:一个令人怀念的2019,一个长期向右的未来|专访
考虑到丧偶式育儿,年轻女性对家庭、结婚和生育没有那么向往 | 专访
股市大起大落,我们如何成为金融资本主义心甘情愿的投资者?
这一辈子,都是在浮泛中度过 | 一周荐书
《再见爱人》,一边烦一边看|编辑部聊天室
文化界围绕巴以冲突分歧重重,贝索斯回应《华盛顿邮报》“背书”风波 | 文化周报
陈冲:我的不安全感来自于觉得自己特别浅薄无知
《熔炉》作者孔枝泳:肩负社会责任与好好照顾自己,二者并不矛盾 | 专访
食物、女性与生命:从韩江到格丽克
技术威权主义之下,美国大选与人工智能正在相互影响
人类的前途应该光辉灿烂,无可限量 | 一周荐书
从小小的“捡秋”洞悉万物与永恒 | 编辑部聊天室
韩国家长团体呼吁图书馆撤下韩江《素食者》 | 文化周报
全女空间能带来多大改变?从巴比松大饭店说起
珍妮特·温特森:信奉鬼神与来生的人类,早就为AI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 专访
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书能多卖几本?
巴以冲突的核心是对另一方的生活缺乏想象和共情 | 专访巴勒斯坦哲学家努赛贝
聂华苓,种下的果实长在全世界 | 逝者
喜剧的背后是巨大的悲伤和痛苦 | 一周荐书
毛绒玩具、爽文和K-healing:到底什么是“治愈系”?| 编辑部聊天室
性侵、抽脂、移发:特朗普传记片《飞黄腾达》全美上映,引多方争议|文化周报
诗人甘德:人类史上第一次我们的语言变得完全“交易性” | 专访
为什么综艺里的女性议题总被认为“视野小”?
作家葛亮:每个人都可以是孤独的历史,有自我编年的方式 | 专访
让巨婴显形的留学体验,能否许诺光明的未来? | 专访
被迫分隔的人,通过共同记忆连结|一周荐书
批评老人用手机打发时间、占小便宜,可谁又不是呢?| 编辑部聊天室
从K-pop到K-healing,韩国治愈小说正在风靡全球 | 文化周报
关注2024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是韩江?为什么是韩国?
幽默你就笑一笑,没有一只青蛙为此死掉 | 书单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黑暗:为何越是崇高的地方,越会滋生罪恶? | 说书
诺奖前瞻 | 从赔率榜看2024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和这劳碌的尘世也在逝去 | 一周荐书
当休闲的含义被消费填满,我们是否还有无事可做的自由?
《凡人歌》,现实主义恐怖片:日子该过还得过
我们的城市是用石头、砖块、玻璃和混凝土书写的父权制 | 一周荐书
女性无家,女性出走|编辑部聊天室
嘻哈巨头被捕:音乐界的反性骚扰运动到来了吗?| 文化周报
读者越来越不相信虚构,而希望被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说服 | 专访
不打动你的人类学,就不值得从事 | 专访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