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 20%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比 4%,给教育事业带来新的挑战。培养品质优良、身心健康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每位教育者不容忽视的课题。心理学上将焦虑解释为:个体预料可能发生某种不良后果或潜在威胁时出现的一种不愉快情绪。适度的焦虑属于人类面对压力性事件时的正常情绪状态,但当焦虑程度与压力水平严重错位,在缺乏客观因素的情况下,低水平压力甚至“想象中的压力”反而会使个体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这种情况可以称为过度焦虑。过度焦虑属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独立性人格与社会适应还未完全建立,抵御自身及外来不良影响的能力较为薄弱,与此同时,他们又要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和多重社群生活,因而成为过度焦虑的高发人群。过度焦虑致使学生知识内化与能力发展的效率下降,焦虑导致的敏感性更使学生难以融入班级集体生活。在长期不良情绪的作用下,必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严重的会导致抑郁倾向。
基于此,笔者以多年来与具有过度焦虑情绪问题学生的沟通经验为基础,结合调查研究数据,浅显探讨高中生过度焦虑情绪的教育策略,以期对问题学生的疏导转化有所裨益。
02
过度焦虑情绪的分类及产生原因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产生过度焦虑情绪的类型及原因,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面向本校高二 55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对问卷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结合笔者日常教育教学中接触过度焦虑型情绪问题学生发现的情况,总结出高中生产生过度焦虑的五种主要类型,如图 1 所示。
详细分析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可以发现,几类焦虑类型都受到外界及自身两方面因素影响。如其中最为普遍的学习(考试)焦虑,外界方面主要受到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的过高期待、“唯成绩论”的不良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自身因素则是目标值过高、急于得到他人认可、急于通过学业改变命运、过于看重学习考试的物质性结果、畏惧失败且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社会交际焦虑主要与对生理性条件的自信心不足、内心脆弱敏感、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自我意识薄弱等自身因素及早期的不良社交经历、遗传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健康(容貌)焦虑的学生多是由于自身体质较弱、自尊心极强及所谓“颜值优先”的外界社会风气浸染所致。具有家庭关系(状况)焦虑的学生多是在早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家庭情况变故,致使学生过分担心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人健康等方面的问题。相较于前四种过度焦虑的类型,具有手机依赖焦虑的学生较为少见,笔者共接触过三名此类学生,鉴于手机对高中生影响程度之深之广,笔者也将其列为基本类型之一。此类学生因意志力不强,缺乏有益的爱好兴趣,醉心于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而频繁使用,逐渐形成手机依赖,难以自拔。
03
高中生过度焦虑情绪的教育策略
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结合原因分析,总结出疏导学生过度焦虑情绪的一般策略模式,如图 2 所示,即成为学生情绪宣泄与心声表达的倾听者、价值观念与行为转化的引导者、困难克服与解决问题的协调者、日常生活与成长发展的陪伴者。图中所示流程线仅表示教育的一般逻辑过程,实际运用时没有严格的顺序,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下面笔者将以一名普通一线班主任的视角,从教育实践层面谈谈如何开展辅导和教育。
(一)如何做倾听者
具有过度焦虑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沉闷寡言,缺少与人主动沟通的意愿及融洽的交际环境,很少能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首先要善于通过日常表现、他人评价等方式发觉存在过度焦虑情绪问题的学生,寻找适当时机,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以和善、真诚的态度询问与该生有关的生活琐事、兴趣爱好等相关情况。根据笔者的教育经验,当学生处于站立姿态时,更易产生紧张感,因此最好采取师生座谈的方式进行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更加有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笔者常常在学生进入办公室后将桌子上备好的糖果随意拿给学生,以这种小小的暖心之举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总之,要营造一个舒适、宽松的沟通环境。教师尽量不要直入主题,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口“讲话”。在学生倾诉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少说多听,积极地与学生共情,利用眼神、微笑等表情语言回应学生,与其建立起情绪共同体,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可以理解自己目前的焦虑情绪,并且真诚地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如果学生出现语言停滞,不愿意过多表达的情况,教师应作适当的语言引导,不断地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倾诉。
最后,教师要在倾听过程中善于挖掘和把握学生产生过度焦虑情绪的本质原因,使后续对学生的引导更具有针对性。
(二)如何做引导者
在此环节,教师要认真分析此前获取的学生信息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合适的引导方法。笔者认为,对过度焦虑情绪问题学生的引导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观念与情绪调节两个方面。
认知观念引导侧重从思想层面使学生正确认识情绪变化,转变思维方式,缓解焦虑情绪。教师进行认知观念引导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肯定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合理性,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产生了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降低学生的焦虑值。然后针对具体的焦虑原因,利用观看互联网视频资源、参与励志讲座、一对一谈心谈话等方式培养其乐观精神,引导学生对焦虑客体形成正确认识。
情绪调节引导侧重从行为层面促进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疏导,应对并改善过度焦虑情绪。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缓解过度焦虑情绪的方法技巧,如利用班会课时间教授学生调节呼吸、肌肉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等技巧方法,开展增强心理能力的团体辅导等活动。然后,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实践表明,跑步、打球等运动是缓解焦虑情绪的有效方式,并且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较大可选择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当我们眼前浮现出广袤的草原、波澜壮阔的大海等景象时,总会感到心旷神怡,可见大自然对人的情绪具有微妙而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踏青观赏等方式亲近大自然,借自然之力应对焦虑情绪。
总之,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接纳焦虑情绪,懂得转化情绪,实现有效的情绪控制。
(三)如何做协调者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学生教育疏导经验,但当学生的过度焦虑情绪较为严重时,仅凭教师单方面教育达不到最佳的疏导效果,此时就需要教师成为协调者,汇聚各方教育力量共同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协调者,首先要准确地搜集、及时地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当了解学生具有相关情绪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说明学生情况,请家长协助教育。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此时作为协调者的教师要先安抚家长情绪,建议家长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学生的身心接受能力。当班主任和家长都难以纾解学生情绪问题时,要共同求助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医生等专业教育人士,并向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学生信息,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此时教师要注意自身身份已经转变为专业人士的协助者,应最大程度为专业人士提供便利条件,不宜过多干涉。同龄人心智发展水平相近,彼此间具有较多相同特质和共同语言,教师要协调其他同学关心、陪伴情绪问题学生,发挥同伴陪伴的积极作用。同时,要与各科科任教师充分沟通,让他们关注该生的心理情绪问题,在适当情况下加以鼓励引导。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协调相应的教育力量进行情绪干预,帮助学生走出“情绪泥淖”。
(四)如何做陪伴者
高中生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应激模式,心理情绪问题也具有较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对其进行教育疏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持续关注和长久的陪伴爱护。教师要利用好课前课后等碎片化时间,以闲聊的方式探查学生的情绪状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针对不同的焦虑类型,要有所侧重,选择疏导时机。如对于考试焦虑的学生,临近考试前就是较为重要的交流时间。对过度焦虑情绪问题学生的陪伴不应限于在校时间,应该是跨时空、跨地域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微信、QQ 等社交媒介与学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倾听学生心声,帮助其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发现学生异常情绪并进行干预疏导。也可以通过邀约学生一起吃饭、运动、逛图书馆等方式,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信赖和认可。
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面对诸多问题与困惑,教师陪伴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教师具有多重社会身份,要承担各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常常感到分身乏术,长久陪伴爱护问题学生虽是职责所在,但也不易,需要教师具有一颗仁爱之心和真挚的教育情怀。
总之,过度焦虑情绪是其他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容易滋生抑郁症、孤独症等严重心理问题。学校是心理问题学生转化的最佳场所,学校教育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接纳并积极转化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学生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绝不应该为了避免所谓“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将学生推向社会。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个人层面,都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育中还应注意,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不仅具有可塑性,还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笔者所论述的教育策略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仍要根据学生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略
扫码关注,助力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请转发,让更多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