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错题本成为学习的累赘

文摘   教育   2024-09-29 06:12   北京  


开学第一课,老师讲课程规矩。

“跟我上课,你要准备6个本本。”

“一个课堂笔记本、两个作业本(因为老师时间有限,不可能当天批改完你的作业)、一个纠错本、一个问题本、一个自我归纳用本……”

我的个老天爷啊!

每科6个本本,加上课本、基本教辅(很多班级、学校、甚至地方教育当局都有规定统一的练习题集),这每个学科得有多厚一大摞!

高中学生9个学科,学生不用看书,每天只是管理他的这几十个本本,得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

过了些日子,老师又在课堂上总结道:

**同学 的错题本,不合乎要求。

你没有把题目抄写一遍,而是把卷子直接剪了贴在本里。你要知道,我让你抄写一遍,是为了加深你对错误的印象……

(图片来自网络)

错题本,不知源于何时的发明创造?

学化学史,记得德国著名科学家李比希,为警示自己错过了发现元素溴的大好机会,把一瓶溴储存在专门的柜子里,并将其命名“错误之柜”。

是否错题本的发明创意,来自这位科学巨匠?

加深对于错误的印象?不知这是何等的“学习妙招”?!


不由得想起了多年前听一堂概念课的情景。

学生刚刚学完摩尔质量的概念。

老师说:

“同学们,为巩固概念,下面我们来做判断练习。”

接连抛出了类似如下问题,让学生说对还是错。

O2的摩尔质量是16;”

O2的摩尔质量是32 g;”

O2的摩尔质量是16 g/mol”……

这哪里是巩固概念?明明就是扰乱学生有序认知的“反教学”行为!


概念是学习的工具,学完要拿来用,用着、用着自然就熟练了。

错题本会不会起到上述教学过程类似的反向作用,我不敢断言。

因为目前有很多人在用这个招式教学和学习,如果妄言也许会招致诸多批判。

为了给本期公众号配图网上一搜,吓了自己一大跳!

“高考错题本——数学”、“中考错题本——物理”、“奥数错题本”、“学员错题本汇集”——众多正式出版物云集,俨然一个围绕错题本的产业业已形成……


学习,需要纠错、需要反思,这毋庸置疑。

但是,如果一道题做错了,在原来的本子(卷子)上不能够改好、学会,而一旦抄到另外的本子上,则就会了,那可真是一个奇谈。

“引导学生把错误的题目积累起来,便于日后复习之用。”

这是我听到的一些老师的解释,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但反过来一想,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做错的事,如果改正后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还需要日后再去重复看那错题,我觉得十之八九还是不会——

当初根本就没有弄透——他只顾得去整理“合乎要求”的错题本去了。

在当今国内各中学的教学形势下,如果错题当下弄不懂(已经历过考场冥思苦想、考后继续思考纠缠、跟同学深入讨论、听老师透彻讲解诸步骤),抄在错题本里,等待日后再看,完全是一种奢望。你有那么多时间么?

化学大师李比希设置错误之柜,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好像他老人家并没有日后从这里引出过什么新的发现。

我没让我的学生搞过错题本,不知其精妙之处何在。

我甚至不允许学生追求漂亮的课堂笔记,而是讲求课堂思考、及时强化落实(“手里有笔、笔下有本”是我的课堂规矩),单元检测卷、期中期末考试卷我也要求学生订正,并据此赋给过程评价成绩,但我并不看他是否用了双色笔,是否抄工整写了一遍。

我的一般做法是,学生改完错,拿着卷子来了,我先问他俩问题:

错的题目都弄懂了吗?还有别的问题吗?

如果学生点头,我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挑几个关键问题问问看,是否真的懂了。

纠错工作到此结束。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是一项劳动,不宜过多讲求形式、花样。

脑是学习的最大器官,脑的结构改变才产生学习的结果。


错题本只是一种形式、一个工具,不是绝对不可以用,但不能当做完美的学习目标来追求。

最后,认真声明一下,本文无意冒犯那些运用错题本教学策略的老师,更不乐意招惹因为错题本做得好,成为班级标兵的同学。

请各位不要在这里争执,如果初看不同意我的观点,烦请再读一遍本文。

千万不要因我的观点生气,继续用你的错题本坚持学习就好了。




家教策略与学习规律
针对学生学习、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现象,结合现代学习学理论,为改进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益支招,为家长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的学习支招。偶尔兼发一些化学学习辅导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