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殿楼阁的力与韵
胡鑫 2023级高一(8)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动辄千百年岁月的的洗礼褪去了这些古老建筑的铅华。但任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它们依旧矗立在历经浩瀚岁月的历史基石上,因为时间荡涤的只是浮夸与哗噪,留下的是自然与人类的伟力,以及贯通古今的风韵。
滕王高阁临江渚
赣江东岸,滕王一阁巍然伫立,唐永徽四年,李元婴建滕王阁。一阁既成,风光无限。更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子安写下千古绝篇一一《滕王阁序》。然而滕王阁似乎同王勃一般“命途多舛”,安史余威,宋元战火,乃至清末洋兵亦将之摧毁。但前前后后整整二十九次的重建修缮并没有动摇它“西江第一楼”的地位,反倒是为滕王阁更添了一份浓厚的历史古韵,阁中宋式的梁枋彩画,五彩遍装,解绿结华装贴遍了坊间。一层“瑰伟绝特”、“下临无地”、“襟江”、“带湖”四块九龙巨匾挂于楼檐,每一寸金饰,一点丹砂都是工匠之技与自然之赐倾心相许,与金石交心,与丹砂交心,一簇一寸最终凝聚成这旷世一阁拔地而起的伟力。也无怪王子安能为此留下“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的极言赞美,与它知心交心:日落西山,檐头翘首似的探进了赣江,从中衔起了几缕夕阳,王子安独坐檐上,不由得吐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赠言。但王子安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达观也难与仕途沦落抗争一一他看着拼命落入赣江的夕阳,他知道,他也将化为赣江的一粒沙尘了,滕王阁也知道,放开了衔住夕阳的檐头.……
作《滕王阁序》次年,王子安溺水惊悸而逝,后来一场不知其因的大火吞没了滕王阁……滕王阁涅槃了,王子安却化作了南海的沙,滕王阁没有再循着赣江去寻他,却至此永远地承载着一丝盼望的遗韵。
莫高石窟守西陲
河西走廊的尽头,鸣沙山麓上,楼宇与壁龛相融,外见为楼,入楼为窟,挺拔的崖壁上镶嵌着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七百余座洞窟,自然的澎湃力量堆砌了鸣沙山,人虽力微,但成在不舍,整整千年的雕琢,历经隋唐宋元不知多少代匠人的精雕细琢才塑就了这“丝路奇迹”。自然赋予沙石以完美的坯,匠人则将沙石塑绘成佛面佛身,搽以五色的颜料,每一代的工匠雕绘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佛容,上至北朝、下至元代,千面的佛恰恰代表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风韵:北朝佛善面,唐佛庄严,宋佛端庄……五色的壁画上,是流光溢彩的丝路史诗,东方的汉族官吏,西方的突厥使节,还有高原之上的吐蕃使者汇聚一齐,交流着各自引以为傲的文化,与此同时,更有着文化的交流碰撞,更有“飞天”为引,演绎着各国信徒们那超脱尘境的向演绎着各国信徒们那超脱尘境的向往,蕴藏着人们无限的精神寄托这恰是精神升华的美韵。藏经洞内是各类文字的典籍: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龟兹文。一场文化的荟萃于此上演……
一切都起源于河西走廊西方一座名叫敦煌的小城,但永远不会终止一一大自然为西域带来万里黄沙,却又为此塑造了一方名为莫高窟的文化枢纽,文化基于自然、人类改造自然,如此磅礴伟力,一笔一画,描摹出独属于莫高窟的文化古韵。
长城万里屹神州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神州大地上,一座西起榆关,东至齐鲁的奇迹屹立了千年。百科是这样介绍长城的:“东方的一条蛟龙。"千百年来,它抵御着所有妄图殃及黎民的侵略者,无论是匈奴,林胡,还是楼烦。长城既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长城之下,是高耸挺拔的山脊,这是长城的立足之地,是自然力量的造物,山脊绵延万里,与其说长城是龙,倒不如说这万里龙脊才是真龙。龙脊已是天险,劳动人民却又以谐力在天险之上再造城墙,关城为险。如此护佑了长城南去万万人的安居。这便是自然与人的力量结晶。“驱夷御辱,护国永昌”这是长城生而具备的使命之韵。
千年之后,长城仍旧守望着神州,只不过它的意韵有了更迭。从前,它是御敌之墙;现在,它是交流纽带。时至今日,长城已经在改革开放方针的促进下有了新的含义,它代表着中国将携所有乐意交流交往的国家一道,共谋发展问题,共探和平之道,长城一一交流开放之带。曾经的长城十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嘉峪关,山海关……也不再是关隘重镇,而是交流开放纽带上的十三颗熠熠生辉的时代新星。千年以后,长城这条龙在无数岁月的洗刷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自然有伟力,自然有风韵,自然本就是力与韵的结合体,峰川窟崖是力,山水之美是韵;人亦有巧力,人亦有神韵,改造自然是力,雕绘诗赋是韵。千年华夏,亭台楼阁,城宫殿墙既是自然力与韵的结合,又是人类力与韵共生,更是自然与人类的交融!新时代新征程上,古殿楼阁的力与韵需不断赓续传承,推陈出新,在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上不断拓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丰富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内涵!
(指导老师:潘敏宏)
作者简介
胡鑫,温岭市新河中学启明文学社2023级社员,现就读于新河中学高二(8)班。本文获浙江省第二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力与韵”主题征文优秀奖。作者还曾获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省级三等奖,温岭市第一届科普文学写作大优秀奖。
文字:启明文学社
编辑:陈淑慧
邮箱:mssycsh@163.com
排版:高二(2)班 吴敏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