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一段尘封的历史】1950年解放军进藏先遣连纪实

体娱   2024-10-14 17:40   福建  

1950 年解放军进藏先遣连的经历是一段极其悲壮且伟大的历史篇章,以下是其详细纪实:

1. 组建与出发:

- 1950 年初,中央作出进军西藏的部署。为配合西南主力部队,西北局命令新疆部队派出一支部队进军藏北,解放阿里。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以一团一连为基础,组成了进藏先遣连。这支部队由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 7 个民族、共 139 人(也有资料显示为 136 人或 137 人)组成。

- 1950 年 8 月 1 日,先遣连在团保卫股长李狄三、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副连长彭清云等的带领下,从新疆于田的普鲁村誓师出发,踏上了进军西藏阿里的艰难征途。

2. 艰难的行军过程:

- 穿越石峡:进入昆仑山区后,先遣连行进到险峻的赛虎拦姆石峡。这里地势险要,无际的天空只剩下一条青蓝色的带子,峡底被洪水搁置下的乱石横七竖八,最窄处只能勉强通过一人一骑。战士们在通过时,不少人的腿被锋利的山石划破,艰难行进 3 天后才通过石峡。

- 翻越达坂:继续前进,先遣连来到海拔 5500 米的库克阿达坂。这里空气稀薄,战士们胸口闷得发慌,心脏好像要从口里跳出来似的,头痛得好似要裂开,马也张着大嘴喘粗气。有的人用手绢把头绑住继续行军,有的拉着马尾巴爬山,实在不行的就爬在马上坚持前进。李狄三因身体不好,在爬山时休克过去,被年轻的战士乔巴克和周奎棋轮流背着爬过达坂。

- 克服雪盲:到达海拔 5500 米以上的乱海子地区,这里沸滚的开水不到 80℃,面条煮成了面糊糊。睡觉时,半夜突然下起鹅毛大雪,积雪没膝深。由于长时间在雪地行军,许多人患了高山雪盲症,眼睛红肿、刺疼,视觉模糊,行走十分困难。在干部的带动下,战士们一起研究战胜雪盲的办法,如蒙古族战士坎曼试用雪球擦眼止痛,阿廷芳用马尾编眼罩,有效减轻了眼睛的红肿和疼痛。

3. 寻找与接触藏民:

- 1950 年 8 月 15 日,先遣连翻过新疆和西藏交界的“界山”,进入藏北高原。但他们对这里的敌情、社情、风土人情等都不了解,于是开始四处寻找藏民,进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副连长彭清云带领侦察分队翻雪山、涉冰河,骆驼蹄子磨出了血,干粮吃完就打猎充饥,在野外跑了 15 天也没见到藏民。后来终于在多木发现两个藏民和四个小孩,起初藏民因对解放军不了解而惊慌逃跑。李狄三赶到后,手捧哈达,赶着羊群,向藏民表明善意,最终消除了藏民的疑惧。

4. 应对困境与坚守:

- 物资匮乏:藏北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冬季漫长,给先遣连的物资供应带来极大困难。新疆军区组织了 9 个以毛驴为主的运输队,但因山高路险,往返一次两个多月,途中粮食消耗大,送到藏北的粮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大雪封山后,运输队无法进入,从新疆来的粮路彻底断了。

- 自力更生:先遣连官兵自己动手解决困难,没有房子住就挖地窝子。藏北高原的 11 月,气温下降到零下 40 多摄氏度,大地冻结 1 米多厚,他们用火边烤边挖的方法,在冻土层下挖出地窝子。粮食短缺,他们组织骆驼队从 150 公里外的两水泉往扎麻芒保拉运粮食,途中克服重重困难。

5. 胜利与荣誉:

- 1951 年 5 月 28 日,先遣连和后续部队在扎麻芒保会师。1951 年 8 月 3 日,先遣连抵达阿里首府噶大克,最终把五星红旗插遍了藏北高原。

- 1951 年 1 月 30 日,西北军区党委授予先遣连“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给全连每个官兵分别荣记一等功。毛泽东主席得知后连呼三遍“盖世英雄”。

在挺进和驻守藏北的短短一年间,先遣连共有 63 名官兵光荣牺牲。进藏先遣连的壮举,为解放西藏、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敬仰。

藏兵之家
传播军旅文化,传递军人正能量,退役军人创业安置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