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的孩子能揍,现在不能揍了?

文化   2024-12-18 06:31   安徽  

作者:秋秋

来源: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因为人生是艰难的,所以童年应该是金色的。

点上方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现在的孩子啊,批评几句就情绪低落,稍微严厉一点就绝望,咱们小时候可是鸡毛掸子和皮带伺候着,也没这样啊?”

是啊,为什么以前的孩子能揍,现在的不光不能揍,连说几句都不行了?

估计好多大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倒不是说非要揍孩子,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养孩子这么战战兢兢的?生怕哪种言行不对,给孩子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或者创伤。

以前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01

以前的孩子主线是玩,成群结队地玩

现在的孩子主线是学,孤军奋战地学

想想我们小时候,真正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一节课45分钟和极少的作业时间。

早上溜溜达达去上学,路上遇见同学就一起走,时间早还能去好朋友家串门等着一起去上学,一路能敛一个小分队;

除了上课时要专心听课,其余时间都能开心玩,教室里、楼道里、操场上,随意跑;

即便被老师批评,即便摔一跤,看着等着的同学,爬起来拍拍土立马就跟上,憋着的眼泪不一会儿就能被疯跑的快乐吞噬掉;

放学铃一响,意味着“解放了”,慢悠悠整理书包,和顺路的同学互相等着一起走回家;

一路上的花花草草、泥坑水洼,都听过小孩们的嘻嘻哈哈。

好不容易走到家,写作业也根本不是问题,即便还要顺便做好晚饭也没关系,痛苦完立马就是大把的快乐。急吼吼搞定,立马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疯跑、玩土。


现在的孩子呢?

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上学不是坐在车里就是坐在电车后座,从家直达学校,放学也是如此,一路被念叨最多的就是学习。

学校和家之间的乐趣都被挤压没了,紧接着就是作业、辅导班、兴趣班,几乎没有户外玩的时间。

即便夹缝中求生存,能挤出一点时间玩的孩子,受场地的限制,出于各种风险的考虑,能玩的花样也非常少,更别说还有不少孩子被手机吸引。

虽然各种班的“同学”换了一拨又一拨,真正能玩的“同伴”却没几个。

02

以前的孩子活在大自然里,开阔

现在的孩子活在水泥盒里,憋屈

以前的孩子,总能和大自然互动起来:

春天就去空地上找发芽的草,做钩子鼓捣树上的榆钱,不一定爱吃,但都爱玩;

麦收了可以去麦垛上打滚,晒麦子可以上房顶玩,夏天不午睡就跑外面的土路上找蛇爬过的痕迹,拿大扫帚去扑蜻蜓,晚上拿着手电筒去地里捉虫子,爬树摘桑叶回家养蚕;

秋天有玉米秸秆,爬上去跳跳床,有丰收的瓜果,尝不尽的甜头;

冬天一起约着堆雪人打雪仗,坐在炉子边取暖、边烤自己挖来的花生、红薯……

一年到头,忙着呢!


现在的孩子也一样忙,但忙着的是从教室到培训室,从一座楼房走进另一座楼房。活动场地受限,打球都是室内。

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中第一次用“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来描绘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完全割裂的现象。也推测“自然缺失症”是导致孩子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的原因之一。

而长时间的户外玩耍,被证明对孩子的同理心、社交和沟通技巧、独立性和自我调节、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

03

以前的孩子没事就睡觉

现在的孩子没事再睡觉

以前的孩子小时候,冬天六点、夏天的八点,天都黑透了,村里又没有什么照明设备,哪里都黑漆漆的,吃完饭没事就睡觉去。

况且一天的活动量足足的,到家能有精神把饭吃完就不错,经常是倒头就睡,十来个小时后见,一天天吃得满足,睡得充足。

现在的孩子呢,动不动就熬到十一二点,各种任务做都做不完。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长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学生应达到8小时。并通过多种政策保障中小学生睡眠时长。

同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睡眠令和双减政策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增加。

即便如此,数据显示,小、初、高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65/7.48/6.5小时,显然离理想睡眠状态还相差甚远。

04

以前的孩子自由,“野蛮生长”

现在的孩子拘束,“规矩茁壮”

以前那个年代的父母,养活一大家子人,吃饱穿暖尚需努力,忙着干活,忙着生计,哪有时间盯着孩子?

社会对父母的要求也简单,仅限于不饿着不冻着孩子,让他们全须全尾长大。

孩子总体来说,是自由的,野蛮生长的。


现在的孩子总是生活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的。

得到的关注太多太集中,一点点小事都会被反复提及“饭吃少了、字写乱了、衣服皱了、鞋子乱放……”

大人挑的每一个错,使得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得不到放松,一直绷着弦儿。内心积攒的情绪和感受又无处发泄、排解,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变得脆弱、敏感。

如果再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发泄渠道,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滑入痛苦的深渊、将孩子吞噬。

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孩子,内心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情绪挣扎,结果无人可以诉说。

05

说了这么多,不管哪个年代,揍孩子肯定是不可取的。以前挨揍的孩子真的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吗?其实也是难说的,只是当时信息的传递不发达而已。

时代在改变,当我们看到现代孩子的困境时,就要竭尽所能,让他们的生长过程变得更舒心一点才是。

1.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

只有睡眠充足、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大脑才能集中精力去理性思考、控制情绪、做好压力管理,去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2.保证充足的运动和户外时间

首先,运动不耽误学习,还有助于孩子学得更快更好。

《运动改造大脑》中说:“更好的体能=更好的注意力。”

换句话说,运动能使大脑做好准备,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大脑能够更好地去学习。

多带孩子在户外跑跑、多动动,提升记忆力、专注力,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

其次,现代科学研究有大量证据表明:运动,是预防和治疗很多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良药。

通过运动,孩子不仅可以把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释放出去,还可以宣泄掉因激素变化而引起的躁动不安。


3.大人松弛点吧,少一些指导、批评、控制

孩子的事,他是主角,我不抢戏。

孩子的事,他得主动,我不管太细、不帮太多。

孩子和我是平等的,别陷入权力、对错之争。

观察孩子的实际困难,给出支持和恰当的帮助。

无条件信任他、肯定他的努力、进步和长处!

4.给孩子留白

一定要适当留白,让孩子自由安排,哪怕是放空一会儿、摆烂一会儿。

对于孩子来说,在越来越大的过程中,是需要有留白时间来和自己、朋友相处的。

一天里,孩子是需要脱离老师、家长的安排和指导,脱离不管好的鼓励还是批评,有这么一段时间,是自己和同伴瞎玩、侃大山、吹牛、互诉衷肠、“自由探索、思考人生”的。

06

“因为人生是艰难的,所以童年应该是金色的。”

这是复旦大学教授在和鲁豫对谈时说的一句话,深表赞同。

不论哪个年代的孩子,都值得获得一个金色的童年,支撑他走过一个又一个艰难时刻。

▶作者:秋秋,来源: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点半,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国学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 

国学文化
读国学文化,品人生百态; 关注我,一起在文化里安顿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