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浙大,你不能只在当分母时才反对优绩主义”

科技   2024-11-24 08:03   广东  
01
11月14日,浙大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叫:“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
里面介绍了竺可桢奖学金的得主。

顾名思义,这里24指获奖者数量,67656指浙大在校学生数量。
不过相比于一般的宣传文章,浙大这次不仅记录了学生的牛逼经历,还留下不少隽永的词句。

要表达一个学生很懂农业资源与环境,就说:
在绿色生态的呼唤中,聆听土壤与水的对话,宋艺凡以微生物为线,编织减污降碳的美丽图景
要展示一个学生在生命科学里把AI用得很好,就说:
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分子生成算法,在人类叩问生命深处的路上,他奋楫逐浪奔赴AI药学的未来
不知道你看到这样的文章会怎么想,反正很快有一泼人破防了。
他们吐槽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不应该用统一标准给人分三六九等。
他们觉得现在年轻人清醒了,会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
你浙大要真认为这些人没啥意义,干脆只招24个人吧。
所以这文章标题有严重问题。
有趣的是,另一帮人为了反破防而反破防。
他们嘲笑说,你们不是高考时以考上浙大沾沾自喜吗,怎么现在被排成分母了却抱怨起来了。

根本上是双标和矫情。
吵着吵着,各种元素卷了进来。
什么IP地址带来了新段子。
什么键政梗跨界运用:
“你不能只在当分子的时候才支持优绩主义,也不能只在当分母的时候才反对优绩主义。”
看热闹不嫌事大,向来是一种互联网特色了,也制造了更多问题。
02
因为后来事情起了变化。

小红书上有人举报一位本科获奖者的成绩有问题,就是我开头说获奖词写的好的第一位得主。
她几篇重要论文里,都有疑似她母亲参与,而她母亲正是另一所大学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面的教授。

网友想不通,哪能大一一进来就发布这么重要的文章,不会是学阀发动的代理人之争吧。
但知情人不以为然,说这位同学只是研究起步比别人早,研究成果上她可没有半点造假。
这里又是谁对谁错呢?
现在其母所在大学宣布进行调查,相信真相会水落石出。
但都不妨碍事件往另一方向发展了。
大家很快又发现,宋同学就读于山东一所著名高中,而这次很多获奖者来自于当地的超级中学。
而且,去年和前年的颁奖里没有提及高中。(甚至于博士获奖者简历里都注明高中)
一种说法是有利于高考招生时吸引更好生源,一种说法是鼓吹教育资源固化。
那这里又是谁对谁错呢?
我查了查,很多获奖者并没有来自超级中学,甚至就读的高中只在所在省份排第三梯队。
当然,这些讨论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要知道过去几年浙大没这么写,格式基本统一,也没有标题就点名“最高层次奖学金”。这一切恰恰在今年变了。

24/67656这种写法本身无法与高考全省排名相提并论。

因为后者的情况是,全省考生都参加高考,全省考生都在排名里;
但浙大24人是评奖评优出来的,学生按要求自己提报材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没参加过,比如本科一二三年级就没报名资格。
如果你要比,你应该用竺可桢奖学金候选人总数作分母,那显然就没那么多人了;

同样,如果你非要这么写,应该再来一个诺奖得主与浙大教师人数的分子式。

全校所有人都拉进各种分母和分子里,最后只看结果,那输了就输了。

可你拿赢了的人,去拉踩广大没有参赛的人,到头来只会显得文章写得既不合理也不得体。
何必呢。
03
好了,现在有一个词把这种只看绩点、只拼成绩、贬低失利者的评价方式囊括起来,叫做优绩主义。

它往往是贬义的,但实际上,一开始的优绩主义蛮有用的。

因为这种唯分数论,是让你心无旁骛地直面残酷的考试。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它成了:
寒门子弟在对权、钱、名等竞争时一种“别无选择”的个体策略。
但坏就坏在,它的适用场景极其有限,除了中小学的考试和一些职场竞争以外,它的价值不大。
很简单的理由是,大学生的竞争是无限游戏,目标是多元和不明确的。

你拿一堆奖状,然后作为优秀学生代表毕业,固然值得骄傲;但他可能大学里挂科几门,最后工作了成全国名人,反而学校还因他出名了呢。
更何况,大学生的培养不是以成功学为唯一目的的,躺平完全合乎学生手册。
翻译一下就是:
吃好睡好锻炼好,然后读几本书,认识几个人,平稳完整地读完大学你就挺棒的。
当然你想进步了也挺好。
事实上,如果单纯只是无用倒还好,可优绩主义愈演愈烈下出现了更多问题。
因为在它造的梦里,佯装成精英的人们参与一场焦虑、残酷、边际效用极低的竞争之中。

为此,你从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生都在关键期的中国人”。

这样的魔怔总是以失控的形式堆积荒诞意味,然后裹挟其他人进来。
结果不言而喻:
211被开除牛马籍,不是清北复交的985都可能被怒斥“这种学校”。

那最后呢,所有参与者都魔怔了;“所有的考试重点都会成为终点;所有的目的地都会通往墓地。”
对此,北大一位女生说了自己的经历。
她连续三年综评年级第一,后来保研北大,在别人眼里光鲜亮丽。但她很快察觉到不对了:
自己怎么也不敢谈恋爱,甚至于拒绝跟好友们玩耍;
为了综评那0.5分的加分而参加运动会,结果右膝ACL十字韧带断裂;
接着饱受睡眠障碍的折磨,一度平均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
最后在安定医院精神科门诊确诊中度焦虑。
后来她觉得需要主动改变这一切。
开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去和自己喜欢的男生表白,成功开启恋情;不断康复身体,也去心怡的远方旅游……
挺好,她在真正地成为自己。
整个文章写得很感人,但发文的公众号取了这样一个标题:
保研北大+连续三年专业第一+三次国奖得主,困在“优绩主义”的牢笼后,我想放过自己
网友锐评:有些人在反思优绩主义方面也要取得优绩。

04
了解完优绩主义后,我的直观感受是,现在的学生非常不快乐。

他们在高中时充满了青涩和朝气,但大学后却暮气沉沉、生无可恋。
他们在毕业后还可能陷入于段子里讲的自我鞭挞局面——
甚至控制不住自己加班加点啊。
老板或许喜欢这样的员工,但其他人呢。
其他人可能会问,我们的大学怎么了的时候,其实答案很简单,让他们休息一下。
否则精疲力尽之下,又有多少本科就手捧《nature》《cell》的人最后坚持热爱,奔向科研巅峰呢?
这时候很多人喜欢对比欧美和东亚人才养成模式。
说起来,结局其实挺意外的。
第一,每天两杯冰美式的韩国人,真不一定有我们卷。
第二,有点打老美回旋镖了。
国外研究表明,美国的优绩主义意识形态,导致充满怨恨的底层试图戳破高等教育筛选机制及美国梦营造的优绩主义叙事,拥抱民粹主义。
你看我们这里,优绩主义还有很多正能量作用。
想不到吧。
05
而这一切的源头还在于大家苦高校造神久矣。
神造了一批又一批。
没人管今年造的神过几年是什么样子,好像大家只在乎背后的流量。
既然如此,你玩你的标题,我刷我的段子:
“4/34636,这个寝室,全员不保研!”

或者模仿丘成桐的梗,吐槽:“我们的教育确有问题。”

当然整件事里更重要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现在很多人反而感念自己母校的好。

截图转发点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说‘不是第一,我也闪闪发光’。”
回想学长谆谆教诲:“这就是你来北大的意义。”
然而做一个普通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因为这首先需要你放下心结,踏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接着学习“我在南大做普通人”文章里说的,学会享受“耳畔夏夜的蝉鸣”。

(这并不是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
都得练,躺平也需要技术含量。
不过好就好在更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花草树木都有自己的时节,秋菊不该拿去陪衬春天的海棠。”
各有各的存在方式。
所以年轻人啊,纵使别人解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你也该找到自己的人生。

源 |  雷叔说事(ID:normalbeauty

作者 |  小林 ;编辑 | 呼呼大睡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在这里,重新赋予时间价值,看到不一样观点。10年来,每日更新,从未间断,持续服务百万互联网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