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张春芝研究员揭示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奥秘

学术   2025-01-14 06:58   英国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普通栽培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遗传分析复杂,育种周期长。与四倍体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相对简单。此外,现有的马铃薯薯块繁殖成本较高,因此国内外育种家们提出将二倍体马铃薯再驯化为种子作物,这是一种加速马铃薯遗传改良的创新育种方法。但现有二倍体马铃薯普遍存在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le,SI),严重阻碍杂交马铃薯育种进程。配子体自交不亲和(Gametophytic self-incompatible,GSI)是茄科植物普遍存在的一种自交不亲和性,它由一个核糖核酸酶(S-RNase)和多个F-boxSLF)组成的S位点控制;尽管近年来对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相关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目前对二倍体马铃薯S位点遗传多样性研究仍比较有限。鉴定二倍体马铃薯群体S-RNase等位基因型,计算S-RNase等位基因型频率,分析S位点内SLF的组成以及S-RNaseSLF进化,能为二倍体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基础,能加快二倍体马铃薯再驯化为种子作物的育种速度。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马铃薯育种团队张春芝研究员课题组完成的题为“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self-incompatibility locus in diploid potato” 的研究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优先在线发表

该研究以194份二倍体马铃薯花柱转录组为研究基础,采用Trinity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de novo拼接,然后采用RSEM软件计算拼接基因的FPKM值。最后将拼接的基因与已知的14个S-RNase进行比对,筛选相似性大于80%且FPKM大于200最为候选基因。通过候选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最终从194份二倍体马铃薯中鉴定到21种S-RNase,其中7种是首次被鉴定到。蛋白序列比对发现7种S-RNase蛋白不仅含有5个保守结构域(C1-C5)并且含有2个高变区(Hva和HVb)。

计算21种S-RNase等位基因型在194份二倍体马铃薯中的基因频率,发现S2等位基因型的基因频率最高,高达11.89%,其次是S11等位基因型和S7等位基因型,基因频率分别为10.54%和10.27%。随后,对二倍体马铃薯亚群中S-RNase等位基因型的基因频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在81份S. tuberosum Group Phureja 马铃薯群体中S2等位基因型的基因频率依然最高,基因频率19.10%,但在62份S. tuberosum Group Stenotomum马铃薯群体中S11等位基因型的基因频率最高,基因频率为14.88%。在28份S. tuberosum Group Goniocalyx马铃薯群体中S10等位基因型的基因频率最高,基因频率为20.00%。说明在不同二倍体的马铃薯亚群中S-RNase等位基因型出现的基因频率各不相同。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的S位点由雌性决定因子S-RNase基因和雄性决定因子SLF组成,基于纯合S2自交系的基因组拼接数据鉴定S2位点内的SLF基因。以S2基因组位置为中心位置,在上下各10 Mb距离内发现21个SLF,其中12个SLF在花药中特异性高表达,因此被确定为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的雄性决定因子。

与其他茄科相比,二倍体马铃薯S位点非常大,因此需要高质量的基因组拼接数据才能准确分析S位点的多样性。基于纯合S2S3S4S8单倍型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共线性分析,发现S2单倍型内8个SLF基因在不同S单倍体相对保守。随后对8类SLFs蛋白、4种不同S-RNases蛋白以及每种S位点内一簇SLFs蛋白的Ka和Ks值进行计算,发现4种S-RNases等位基因与同种S单倍型内一簇SLFs基因存在相同的进化轨迹,然而不同S单倍型的同类SLFs基因存在另外一种进化轨迹。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张春芝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靖鑫宇为论文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资助。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311924004209

| 图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马铃薯育种团队张春芝研究员课题组提供

E
N
D

本公众号免费发布招聘信息和宣传科研成果

已推送文献可提供PDF,如有需要,文章后留言即可

欢迎联系微信:506911145 或邮箱506911145@qq.com


植物科学SCI
持续关注植物科学研究进展,每天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