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全球头部跨国药械企业在进博会亮出“新武器”

财富   2024-11-08 19:29   北京  




图/Freepik

进博参展企业不遗余力展出自家公司的新品、“黑科技”,在全球同行面前秀肌肉


文 |《财经》记者 孙爱民
编辑 | 王小
2024年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据进博会官网信息显示,本届展会,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加企业展。其中,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共吸引了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11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参展。
进博会早已成为参展企业不遗余力展出自家公司的新品、“黑科技”,在全球同行面前秀肌肉的场地。《财经》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注意到,除了如往届一样的常规活动,不少连续几年参展的企业尝试新玩法,其中不乏义诊活动、模特走秀。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医药市场2023年的规模为253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707亿美元。
在近十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药医保谈判、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下,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企业一道,在享受市场与政策红利的同时,也在适应竞争格局的变化。
多名参展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看好中国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会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并向中国市场引进更多创新产品,同时也期待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沉浸式体验是一个亮点
11月6日中午,十多名逛展人员在诺华的放射配体疗法展区排队,他们在等着戴上苹果头戴式“空间计算”显示设备和微软全息眼镜,去体验放射配体疗法。
诺华的放射配体疗法于2021年首次参展进博会。2023年12月,诺华宣布投资6亿元,在浙江海盐设立放射性药品生产基地。“今年7月,该项目动工建设,预计2026年底投入运营。”一位现场的诺华工作人员介绍。
新品发布会,是参展厂商的固定节目,除此之外,本届进博会也有不少新玩法呈现。强生公司联合合作方,在进博会展示了一套为血液肿瘤患者定制开发的八段锦康复操。
罗氏制药带来了赛博双臂咖啡机、早肺医学装置等新产品,并设置抗流感互动体验以及眼底病筛查体验等多个沉浸式创意互动区。
在11月6日的进博展台上,参展人员看到了进入中国市场第35周年的辉瑞举办的一场时装发布秀,旨在借助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希望唤起全社会对癌症防控的重视。
《财经》还获悉,美敦力主推的活动是要举办下肢静脉曲张义诊和“天使爱科学”公益项目。
丰富的产品线,是参展企业举办各类活动的底气所在。
连续七年参展进博会的美敦力,共带来了近400款创新产品及疗法,本次进博会共展出七款首展产品。
西门子医疗集中展示近20款前沿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针对冠心病治疗的“一体化多模态诊疗平台”,和人工智能旗舰超声系统,其中约10款为首发首展新品。
据参展企业发布的信息显示:本届进博会,强生携百余款创新产品参展,设置明星产品、医疗科技和创新制药三大展区,其中,明星产品展区将展出两款“全球首发”产品、20余款“中国首秀、首发”前沿创新产品。
拜耳从创新治疗与诊疗、提升健康品质生活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展出诸多医疗健康和农业科技的创新产品,其中包括5个中国首发首展、5个进博会首展、4个“进博宝宝”。在处方药领域,拜耳带来心血管、眼科、肿瘤、女性健康领域的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
诺和诺德也在进博会开幕第二天就宣布,在本届进博会首展的胰岛素周制剂诺和期(依柯胰岛素注射液),将于2024年11月底在中国商业上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在2023年的第六届进博会上,该产品曾以临床研究文献的形式展出。

不容忽视的中国市场
《财经》在进博会现场注意到,2024年分别是罗氏制药在华成立30周年、辉瑞进入中国35周年、美敦力在华发展35周,周年庆也是上述企业参展的主题之一。
据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市场已经是诺华、诺和诺德、赛诺菲、默沙东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这些企业也在中国市场紧密地排兵布阵。
2024年3月,诺和诺德宣布在天津继续扩大产能,项目投资约为40亿元,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整个项目计划于2027年建设完成。诺和诺德称,此次无菌制剂生产扩建项目将采用全球领先的隔离器技术,为制剂生产提供更高水平的无菌保障。
2024年8月,在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阿斯利康宣布与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再次增资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这是继2023年3月阿斯利康正式宣布投资新建青岛生产供应基地以来第二次增资,项目累计投资金额增至7.5亿美元。
2024年10月,礼来宣布将投资约15亿元用于其苏州工厂的产能升级,扩大2型糖尿病和肥胖创新药物的生产规模。礼来对外表示,这是该公司史上最大幅度全球产能升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在10月,拜耳正式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投资2000万欧元,促进以科学为基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合作。拜耳健康消费品启东供应中心新厂也于当月奠基,“一期投资额达6亿元人民币,预计将于2028年实现投产。”拜耳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比尔·安德森表示。
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扩大开放创新和吸引外资的政策。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等六个方面提出24条针对性的稳外资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在2024年9月发布了2024版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实现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的“清零”。
“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拜耳集团中国区总裁周晓兰说。
两年多前,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做了一项面对45家跨国创新药企中国区总经理的内部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0%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在其全球的战略重要性将在未来3年-5年保持稳定,70%的企业认为过去两年里中国创新医药生态系统内最鼓舞人心的进步是持续的监管制度改革。
在不少跨国药企的全球营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比重逐年加大,这是企业加大在华投资的动力所在。
从2024年半年报数据看,全球营收前十的跨国药企中,有五家公布了中国市场的收入。其中,诺华制药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为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是目前跨国药企中中国市场增速最快的一家;其次是阿斯利康,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半年收入为33.78亿美元,同比增长15%;罗氏制药上半年在中国区实现营业收入为约1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4%。
在中国市场营收占全球总额的比例方面,阿斯利康来自中国的收入占全球13.2%;默沙东35.34亿美元的中国区收入,占其全球市场12.4%的份额。
医药行业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第一家外资制药企业算起,到中国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中国逐步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跨国药械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过40年。
艾昆纬(IQVIA)副总裁、大中华区商务解决方案总经理邵文斌曾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大的跨国药企管线里的产品,三分之一以上是肿瘤线的产品。但尽管如此,四处出击是跨国公司的生存技能。
一个爆火单品撑不起一家大的药械企业,跨国公司们,也不会扎在很卷的赛道里重复投入。

责编|王祎


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官方微信。《财经》杂志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主办,1998年创刊,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报道见长,是政经学界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必读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