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结合的结晶。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而不是“记忆者”。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
“Autumn 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路漫漫,“研”途皆风景。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可见,在新教改的大浪潮下,那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学习的节奏,教改大的核心转变是有效提高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当下高考的真实状况来分析,“应用”这个关键词意味着重点考察他们未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要把会思考、有能力的真学霸选出来,把死刷题、不会创新的做题家筛出去。
基于此,我校高中部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暨新课程新教材“素养课堂”轮教课活动按计划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推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探索新教材背景下“素养课堂”的构建与实践,进一步提升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动主题为“学思同行提能力,研教并进促高效”,分为课堂教学展示和经验交流两个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全体教师呈上了一场教育思想的盛宴。
要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采用诸如问题学习式、项目学习式、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式、体验学习式、调查学习式等教学模式,借助一系列思维工具,诸如思维导图、概念地图、坐标图、金字塔图、套盒等,充分发挥思维工具的两大特性——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展开活跃的探究,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
“探究”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实践,一种孜孜不倦地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探究永远是基于共同体的,而共同体也永远是基于探究的。这种共同体的最大特征是共同探索真理,学会思考,并且奠定社会的基石——人际纽带。在这里,关键的课题在于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学需要模式,但不需要“单一模式”。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多元、多样,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个体化。
教学模式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在“学、导、练”三个字身上做文章。课堂上,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的作用,都用学案来“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注意控制作业量,或者是实施“零作业”策略等等。
教学模式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由手段陈旧向日益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等等。
无固定模式的模式是最高一级的模式。教学中,不可能存在万能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情境,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真缔就在于对旧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因材施教的“多元模式”。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规律,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等待学生的表达。在课堂的对话性实践中,学生彼此相互尊重,倾听对方的见解,形成彼此的主张,发现各自的困惑,展开互补的讨论。“对话”是学生“思考”的外化。在课堂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声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保障课堂作为“多声”对话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倾听那些反映“学困生”的“声音”,可构成深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契机。
原则化高效课堂,是以遵循能够“省时高效”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课堂教学。倡导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就是强调教育要回归理性、回归常识,不搞花架子,要注重实效,不浪费师生的时间,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就是要倡导我们的教学要多快好省,避免少慢差费;就是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解放我们的老师。教学也只有遵循原则,不拘泥于某种僵化的模式才能永葆青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初中部正在组织进行的“深化思维课堂,促进深度学习”轮教课交流活动,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推动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和新教材背景下“素养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也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把课堂训练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思维的诊断。课堂训练一方面是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检验,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技能,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通过"课堂训练",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场景,发现自身理解上的盲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把课堂讨论作为铺垫,突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思维分享。课堂讨论环节,通过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深度参与课堂,在合作中共同探索,共同分析,形成结论。事实上,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和思维分享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经验积累,在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经验体会和独特见解。这些差异会产生碰撞,从而激发新的思考角度和见解,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深化,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把课堂展示作为课堂重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思维聚焦。课堂展示,可以是回答问题,可以是展示讨论成果,可以是演示等。这一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展示环节,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将思维活动集中到一个特定的主题、问题或目标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思维聚焦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展示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接受他人的质疑和反馈,这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自己思维的反思和深化。通过思维聚焦,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形成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把课堂点评作为课堂关键,实现课堂教学的思维建构。课堂点评的主体主要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进行即时反馈和评价,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对学生思维过程、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点评是激励与促进。正面的课堂点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进一步促进思维构建的过程。
把变式训练作为课堂的核心,实现课堂教学的思维迁移。以“变式”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迁移。通过不断变化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识别和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