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研沙龙
分享回顾
2024年11月13日,国际教育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特别邀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庆华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人工智能在高校语言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讲座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了一百余位校内外教师的积极参加。国际教育学院李雪莲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首先,冯庆华教授指出,近年来,全世界都因人工智能的兴起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逐渐从辅助到部分替代。而教育行业在接下来的5到10年也将持续面临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他强调,教师需要紧跟技术进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而是结合新技术手段开展教学与科研。之后,冯庆华教授从语言数据的应用、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中的具体应用。
一、语言数据的应用
冯庆华教授分享了四个语言数据平台与工具——语料库在线、英语语料库、微词云以及语料库工具,并以历时视角下的文本研究为例,通过语料库工具分析了18世纪至21世纪的英美小说,得出不同年代语言使用的特点,揭示出某些词汇的使用历史和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冯庆华教授还以四大名著和各省地名为例,指出利用微词云等可视化工具增强数据呈现效果,使得高频词和关键词一目了然。
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
冯庆华教授深入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指出ChatGPT风靡一时,但之后国内快速推出的自己的大语言模型,如文心一言、智谱清言等这些本土化的模型也逐渐完善,在特定应用上表现出色,特别是针对中文内容处理,甚至在一些应用场景下超过了GPT。此外,冯庆华教授还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如何高效批改作业、生成题目、设计教案,甚至在翻译双关语时展现出极为优秀的语义理解能力。这一分享为教师们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优化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三、数字技术的应用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光需要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同时还要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才能增强竞争力,不被时代淘汰。” 冯庆华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外语教学和课程制作中的创新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逐渐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展示转向多模态互动,利用AI平台生成图像、视频和音频,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冯教授介绍了多种实用的工具,如万兴播爆、闪剪和配音鱼等,通过这些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轻松创建互动课程和多媒体内容。数字技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未来的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得外语学习和文化传播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在提问环节,冯庆华教授针对大家较为关注的“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恰切且适当地应用人工智能?”这一问题做出了解答。他强调,人工智能不应取代教师的角色,而是要成为教学的有力助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冯庆华教授提到,当前的教学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在完全不依赖人工智能的环境下打好基础,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另一部分则是结合人工智能的辅助,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思辨能力。除此之外,在评价方面,冯庆华教授也指出教师应该更注重于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结果性评价,不能只由最后的一个成果来评价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呈现出思考的过程。参与讲座的田小勇、温建平等校内外教师也积极参与互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情况。
最后,主持人李雪莲老师对冯庆华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感谢。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确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正是在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会取得新的进步。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仍然要练好教学技能与本领,像冯教授说的一样,做一名优秀的“驾驶员”,学会驾驭人工智能这一工具,进而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我们的卓越教学和卓越人才培养。
文案:刘钰彬
照片:陈苗
编辑:陈芳
审核:冯庆华 李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