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头条号史论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唯唯诺诺,对内却残酷镇压百姓。哪里有剥削,哪里就会有反抗,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就是其中一支不屈从残酷剥削的队伍。
此支队伍最后虽功败垂成,但在史书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哪支队伍是完美无缺的,太平天国的内部也存在种种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里面也集结了各路传奇的英豪。
陈玉成便是其中一位。他虽出身低微,但浑身是胆,浑身是智,在与清军的斡旋当中,不幸被清军围困在岱鳌山顶。清军故意放一只大饿狗进山试探,陈玉成识破后,仅用一招,便让清军退了兵。
英王陈玉成巧退清兵
太平天国自成立以来,一路势如破竹,把清军打得是节节败退。这一路大大小小的仗打下来,也打出了不少优秀的将领,陈玉成便是其中一个。胜仗打得多,陈玉成很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洪秀全的左膀右臂。战功赫赫的他,还被洪秀全封为了英王。
打了胜仗,虽说人前是风光无限了,但人后也吃了不少苦头。在阵前不光是要提防敌军,连背后的自己人也要谨慎防备。
在杀死湘军大将李续宾后,陈玉成和李秀成俩人按照洪秀全的指示,一起去挥兵攻打武汉。然而等陈玉成率军到达武汉后,李秀成的人马却迟迟未到。
陈玉成面上是稳如泰山,但心底也早已等急了。大军开拔,刀都磨好了,友军却磨磨叽叽的,陈玉成心里是气不打一出来。偏偏在这个时候,安庆那边却发来了求救信。一封一封又一封,看得陈玉成是心急如焚。
如此这番耗费了许多时日,也没见到李秀成半个人影儿。无奈之下,陈玉成只能独自率军去驰援安庆。安庆是陈玉成的大本营,不守不行。
待到了安庆,陈玉成发现清军的人数远超自己心中所预料。硬拼是绝对不行的,陈玉成赶紧向天京发了求救信,自己则率军驻扎在安庆,等待援军的到来。
可谁知自己这方的援军没等到,清军的人数反而越来越多。两军交战,战况十分激烈。太平军不是清军的对手,死伤惨重,最后被清军打杀到了桐城。
陈玉成也不是个一味恋战的将领,实在是打不过,那就赶紧撤退。可谁知,在边退边打的过程中,陈玉成杀得太上头了,转身一看,自己身边就只剩下百十来个人了。坏了,这是与大部队走散了。
陈玉成且定心神,立马派人去查看大部队的去向。
待听到大部队已撤往桐城时,他心下微微松了口气,打马上身,率领残余小部队赶往桐城与大部队汇合。
屋漏偏逢连夜,说来也是冤家路窄。就在赶往桐城的途中,陈玉成迎面碰上了清军多隆阿的队伍。这多隆阿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主儿,陈玉成暗骂一声,领着自己的百十来个人退往了桐城东面的岱鳌山上。
自己只有百十来个人,对面的清军却有数千人之多,躲在岱鳌山上的陈玉成一脸的凝重。因躲避清军,陈玉成一路急奔,身上溅到了大量血迹不说,连军袍也撕烂了不少,一身的狼狈不堪,但眼神却不见一丝疲惫。
站在岱鳌山山顶,陈玉成环顾四周。这岱鳌山虽不高,只有二百来米,但胜在山势险峻,且山上多滚石,易守难攻。一声令下,山顶的百十来个人齐齐搬起了石头,往山下砸去。搬不动的,直接用脚一踢,山石滚落,片刻之后,山下便传来了清军的惨叫声。
清军不敢轻易上山围攻,陈玉成心下稍松。一日两日,数日过去了,山下的清军仍没有半分动作。陈玉成明了,这清军是玩起了“久困术”。
数千清兵把岱鳌山围的是水泄不通。陈玉成等人在山顶安全倒是安全了,但这也不是久等之法啊。他知道,多隆阿这是想要活活饿死他们。
这岱鳌山上多的是石头,可粮食没有半粒啊。士兵身上所带的粮食并不多,只够支撑几日的。如果多隆阿有十足的耐心,他们这百十来口人饿死在岱鳌山顶上是迟早的事。
陈玉成略一思忖,他让士兵先不要着急吃所带的粮食。周围的野草野菜野味,能吃的就先吃,只要能填饱肚子,能吃一口是一口。陈玉成以身作则,没先动身上的粮食。
众人见陈玉成以身示范,心下十分敬佩,也认真地在山上寻找点吃食。大家上下一心,在岱鳌山山顶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夜。
渐渐的,山上能吃的东西基本都吃光了,最后也只能吃身上的余粮了。每天只吃一点,仅能维持生命,但不能果腹,众人饿的是面黄肌瘦。陈玉成也饿,但他能稳住心神,定如泰山。其他人在他的带领下,渐渐也稳住了心神。
就这样陈玉成和众人足足坚持了四十余日。有一天,岱鳌山上突然跑进了一条大洋犬。这条大洋犬虽瘪着肚皮,但身上好歹也有二两肉。士兵们一见,眼睛都绿了。
这样一条大洋犬,要是剥皮剖肚,放进大锅里煮半天,那还不得香死个人。心里这样想着,大家拿着刀戟慢慢围困了上去。
可就在这时,陈玉成突然喝住了一干士兵,没让他们吃狗肉不说,竟然还要他们把剩余的粮食喂给那大洋犬吃。
众人一听,立马急了,他们自己宁愿忍饥挨饿省下来的粮食,怎么能喂给那畜生吃呢。但他们一时也不敢违抗陈玉成的命令,有些个聪明的士兵,知道陈玉成自有谋算,便主动上前把仅有的粮食喂给了那条大洋犬。
那大洋犬也仿佛饿了许多时日,一番狼吞虎饭,鼓着个肚皮跑下山去了。陈玉成见了,终于露出了势在必得的笑容。
等在山下的清军将领多隆阿见那条大洋犬竟然全首全尾地跑了回来,心下忿然,抽出腰刀,直接把那条大洋犬劈成了两段,大洋犬腹中还未来得及消化的粮食尚冒着热气。
多隆阿心下大惊,随即便颓丧地下令撤了兵。那条大洋犬是多隆阿特地饿了几天后,放进岱鳌山试探太平军底细的。这狗肚子都吃饱了,更何况是人呢,于是多隆阿便无奈下令撤了兵。
不过后来,多隆阿得知那天被他困在岱鳌山的人是陈玉成时,肠子都悔青了。不过,即使是知道了,他也不一定能活捉陈玉成。
此次岱鳌山围困之战,陈玉成是大获全胜。于是便有人大赞其足智多谋,嘲笑多隆阿心智愚蠢。但其实也不尽然,毕竟战场上的事情,即使是一军将领,也会时时刻刻受到上级的掣肘。
清朝的军队分为满人和汉人两种,总体来看,满人士兵地位高,汉人将士处处受限。这多隆阿是清军八旗兵,他是被朝廷安排到湘军中监视汉军的,不能在外久留。在岱鳌山围困陈玉成围困了四十多天,已是属于多隆阿的极限了。天数到了,不撤兵也得撤兵。
不过总体看来,还是陈玉成棋胜一招。心性坚韧能挨饿不说,还有大智慧。
这一年是1861年,陈玉成方24岁。年仅24岁的陈玉成不仅在太平军当中很受重视,就连在清军当中,也名声大噪。
那么陈玉成到底是什么人,他什么来头,又怎么会成为太平天国的英王呢?
农民之子到太平天国的擎天柱
陈玉成的祖辈并不是什么显赫之家,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直到陈玉成这一代。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苛捐杂税乱收,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打下来的粮食,交了税收之后,所剩无几。
饿死是死,拼命杀出去说不定还能寻得一条活路。14岁那年,陈玉成跟随叔父加入了太平军。他年纪虽小,但为人有胆有谋,很快便在太平军当中显露头角。18岁那年,战果显著的陈玉成被超升为殿右三十检点。
1853年,镇江守将吴如孝被清军围困,陈玉成孤身一人驾着一叶小舟,冒着清军的枪林弹雨冲进了镇江城,与吴如孝一起共商抗敌大计。最后,镇江城成功解围。
清军对陈玉成是恨得牙痒痒,称他是太平军中“最为可恨者”。之后,陈玉成被封为成天豫。
1858年,太平军接连取得了浦口和三河镇两次战役的胜利。这两次战役的胜利,陈玉成本人功不可没。三河镇战役后,陈玉成被封为了英王。他和李秀成一起,成为了支撑太平天国的两大擎天柱。
麻绳如果能往一处拧的话,那必定威力无穷。但随着太平天国地盘和势力的逐步扩大,人的欲望也在悄然扩张。
陈玉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竭尽所能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太平天国。但很显然,其他人并不那么想。
岱鳌山围困一战,陈玉成识破了多隆阿的小计,将计就计,一招便让清军撤了兵。但可惜的是,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住小人的心。
就在被围困岱鳌山的第二年,即1862年的5月,陈玉成被匪徒苗沛霖出卖。苗沛霖先是让他的侄子去劝降,威逼利诱了一番。
但陈玉成不为所动,严词痛斥道,“尔叔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棵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只可杀,不可辱。势已如此,看你如何发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陈玉成年纪虽小,但他最是看不起那些软骨头。他自己虽身陷囹圄,但始终保持着太平天国大将的英雄气概。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
陈玉成是在苦难中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将,他向来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部下,时时刻刻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英雄行为培养了一大批宁死不屈的将士。陈玉成牺牲后,他的一干部将陈仕荣、陈得隆等人也都全部坚持到底,无一人投降。
洪仁玕对陈玉成是十分敬重推崇的,认为他是后期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象征。陈玉成牺牲后,洪仁玕痛惜道,“如英王不死,天京之围必大不同,因为若彼能在江北活动,令我等常得交通之利,便可获得仙女庙及其附近诸地源源接济也。英王一去,军事军威同时堕落,全部瓦解,因此,清军便容易战胜。”
擎天柱一倒,太平天国大厦的稳固自然不复从前。人心也如战场,可惜陈玉成算得了多变的战局,但算不了诡谲的人心。
“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这是湘军的总头目曾国藩对陈玉成的评价。“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哉!”胡林翼对他是恨得牙痒痒。
这话说的虽然不怎么好听,但从曾国藩和胡林翼的口中,也能听出陈玉成英勇善战。
结语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名号,不了解的甫一听,便下意识地以为他是个身材魁梧的中年将领。可谁成想,即便是在身死的时候,他也只不过还是个年仅26岁的年轻小伙。
在他被围困岱鳌山山顶时,清军将领多隆阿故意放一条饿洋犬进山,陈玉成只用一招,便让多隆阿撤了兵。这份老辣与机智,实属罕见。
陈玉成在声名上虽不如大汉朝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但他身上也有和霍去病可以比肩的地方。同样的少年英雄,也同样地天妒将才。年少成名,征战四方,后又骤然陨落。人这辈子,如若能在史书上留在只言片语,即使是短短地在人世上走一遭,那也值得。
陈玉成是真正的将才,他的心只会放在战场和太平天国上面。至于人心和权力的角逐,他心里大抵是不屑的。但人心的领域有时候比见血的战场还要可怕,稍一不慎,也会落得个城破身亡的下场。
文章参考:
《国防》:《陈玉成巧退清兵》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论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柱——英王陈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