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编自俞敏洪过往讲话内容以及《不负我心》
“你是每天都在浪费时间,还是确实在学很多东西,最后的生命质量会完全不同。”出生的时候,每个人的智商差距不是那么大。智商到了 130 以上便被认为是智商很高的了,智商到 170 就属于极致智商,据说爱因斯坦的智商就是 170。正常人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完全靠智商,还有其他因素。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素:勤奋、思考、群体能力、日常行为能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同样智商的前提下,我比你更勤奋,我每天比你多读半本书,我未来的认知能力一定比你强。你一辈子只读了 10 本书,我读了 100 本书,我的眼界、我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一定比你更加丰富。
勤奋是成功的首要要素。成绩比别人更好,一方面可能跟智商和记忆力有关系,智商越高,记忆力越好,也许能考更高的分数,但最终的成功更多的是跟勤奋有关。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因为我靠不了智商,只能靠勤奋来弥补。人可以通过思考,把一件事情的因和另外一件事情的果,通过逻辑关系不断连接起来。
所谓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就是你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形象思维能力来自你读的文学性作品,以及行走世界;而逻辑思维能力来自你的思考和训练。有些课和你的工作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这些课能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只有反复的训练,才能提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除了认知能力,人之所以进步,还靠另外两个能力。一个是语言能力,一个是合作能力,合起来就是第三点要素,我称之为群体能力。
人有了语言能力,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交流和沟通。语言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讲故事的能力。正是讲故事的能力,能把一群人团结起来,为了那一个故事去奋斗、去努力。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也是一个给自己“讲故事”的过程,就看你给自己讲多大的故事。比如你计划未来五年或者十年在某个领域拿到博士学位,这就是你给自己讲的一个故事。群体能力的另一方面是合作能力。如果当时我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可能有今天的新东方。我们之所以能够一起努力,就是因为有共同的故事和共同的想法。一个人做不如大家一起做,这样能做得更好。这就是群体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团结他人一起做事业。一个人最厉害的不是自己厉害,而是身边有一批比你厉害还愿意陪着你跑、你也可以带着他们跑的一群人。我在大学的时候,因为普通,没有人愿意多看几眼。我不是好学生,没拿过奖学金,成绩比较差,家庭也比较贫寒。但是为什么后来我能把北大很有才华的朋友从国外叫回来一起做事业?因为我很注意挑选朋友,我认为有才华的人,我愿意跟他们走得更近。与人交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领导别人,振臂一呼,引领众人;另一种是追随别人。作为引领者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去追随别人一点都不丢人。现在有一种状态是:你好像有很多朋友,但实际上朋友很少。大家在微信群里聊得很多,但有事想要请人帮忙时,别人根本不来,因为你们其实没什么深入关系。所以大家要尽可能交往到真正的朋友,这件事情对个人发展而言还是很重要的。
第一类是自律行为能力,你所做的事情是否能够让你被社会所接纳。行为方面的原则其实就跟中国古人说的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对别人做。在社会中,我们应该时常为别人考虑并且充满善意,偶尔吃亏不用太计较。我在大学的时候,为同学服务不少,带来的好处是他们潜移默化中对我的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大学同学叫来创业,他们马上就回来的一个原因。他们有一个直觉,跟着俞敏洪干,干成功了不会吃亏,干失败了也没损失。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项羽要人干活的时候答应分封,真正到了封赏的时候,项羽把印放在手里,角都磨掉了还舍不得给。这样的人,你跟着他肯定没希望。但刘邦的气度就不同。当时韩信打下了齐,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说由于这个地方没人管,能不能先封我一个假齐王,我帮着把这地方给管了。刘邦刚开始也很生气,想把派来的使者骂一顿,刚一拍桌子,张良踩了他一脚,刘邦立刻就明白了。他继续拍案,说封什么假齐王,要封就封真齐王。结果韩信就被封为了真齐王。与人打交道,大气、善良这两个要素把握好,对个人发展大有裨益。你是每天都在浪费时间,还是确实在学很多东西,最后的生命质量会完全不同。人一辈子落下的距离,哪怕一天只差一步,拉长到一生来看,比你走得快的人,就已经让你望尘莫及了。
这个事情不是你父母认为值得干的事情,也不是老师眼中值得干的事情,而是你经过反复衡量和理性分析,觉得值得去追求的事情。这件事情不只是为了未来能赚更多的钱,也不只是为了未来能出名。这件事情干起来可以废寝忘食,最后能够带来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当然,找到这样的事情不容易,但从现在开始找,远远比到了几十岁后,回头才发现干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强。人生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生命的充实度和丰富度就会高很多。
改变的诚心从真正树立岗位大职责意识和把工作做好的意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