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说文》:“五味和羹。”即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孟子·告子上》也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任泉州刺史达20多年的王延彬(886-930)在其诗作《春日寓怀》中写道:“因携久酝松醪酒,自煮新抽竹笋羹”,即见泉州人保留了古代吃羹的习惯。最古朴的烹调方法,却沉淀了千年滋味。
云山碧海,舟歌齐唱,人间天下清福。泉港自古被誉为“福寿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造就了这片土地多福多寿的盛名。闽南文化与莆仙文化交融并蓄,文化的多元融合与本土生活的温馨气息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泉港人独特而丰富的饮食传统。在泉港,福寿之道不只体现在长命百岁上,还体现在每一餐饭、每一口菜中。
泉港锦绣湖周边(庄绍坤 摄)
泉港“福寿宴”立足山海文化、闽南文化和莆仙文化,结合当地群众日常饮食习惯,以“福寿”为主题,用最具本土特色的食材,精心烹制12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讲述泉港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鲜艳夺目的红团显得喜庆(林弘梫 摄)
山的时味,海的珍鲜,在泉港人的巧手下化作一席“福寿宴”,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场山海珍馐与文化交融的长寿美食之旅。来泉港,品“福寿宴”,得福寿运。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赖小玲/文 泉港/供图(除署名外)
泉港长寿面从清雍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不仅仅是一道美味,更是文化与祝福交织而成的情感纽带。在泉港,“索面”(当地口音,指“寿面”)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健康长寿。“田头寿面不变色”,南埔镇凤翔村田头自然村所生产的传统手制面线色泽纯正、品质优良。每到农历新年初一,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一碗长寿面,祈愿一家人平安幸福、身体健康。而在节日活动宴请中,“玉梯飞霞”——红菇捞长寿面也是极其受欢迎的选择之一。这道菜肴选用新鲜采摘的红菇搭配地道的泉港长寿面精心烹制,并点缀以翠绿蔬菜增添色彩与风味,色香味俱佳。
玉梯飞霞(红菇捞长寿面)
地道做法:先将红菇清洗干净后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接着将泡发红菇的水煮沸,随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长寿面继续炖煮,快熟的时候,将红菇倒入,直至熟透;最后加入适量调料翻炒均匀即可出锅享用。
据《泉港特产志》记载,浮粿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惠北山腰地区的先民们就开始用当地丰富的海蛎和地瓜粉作为主要原料炸制小吃。这道美食最初是为了给盐场工作的工人们提供方便携带的点心,后来渐渐成为泉港人家庭聚会和节庆中必不可少的美味。
金铃红团(浮粿拼红团)
主要材料:海蛎、瘦肉、米粒、包菜、地瓜粉、胡萝卜。
地道做法:选用上述最新鲜的食材,加入姜泥和蒜泥,调制成稠稀适中的浮粿团,用五角模具定型后,将浮粿团放到锅中炸至金黄便可出锅。
“紫浮青霜”即盐焗海鱼(通常用的是午鱼),这道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
在古代,人们将各种海鲜进行优劣排名时,午鱼总是排在第一。它被誉为闽南地区的“第一鲜”,是极品好鱼。当地人常说“一午鱼二斑鱼”,可见午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紫浮青霜(盐焗海鱼)
对于泉港人来说,家乡的山腰海盐享有盛名,盐粒晶莹,如雪如霜,是烹饪地道美食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盐焗海鱼这道菜,便是采用泉港钟厝工区入海口捕获的新鲜午鱼或子鱼,用精选盐粒细细裹住鱼身,带鳞慢烤。薄薄的一层鳞片能够锁住鱼肉的脂油,而海盐比起细盐,融化速度更慢,以咸增鲜,滋味逐层渗透,不露锋芒。只有在品尝的那一刻,那股浓郁的咸香才会在舌尖爆发,令人惊艳。
据《泉港名产志》载:宋元时期,涂岭就成为贯通福厦交通要道的中转点,常年舟车穿行,由此催生了不少沿道驿站,为过路人提供住宿餐食。涂岭人放养的土猪肉质紧实又富有弹性,他们便以这一得天独厚的食材,创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卤猪脚。卤猪脚风味独特,于2016年被正式列入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登云路(猪脚配涂岭糕)
涂岭糕,更像是一段关于时间与味道交织的记忆。在松园村,有一家名为“琼凤米糕”的老店已开了近三十年。随着岁月流转,那软糯香甜的独特风味流传开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每当提起“涂岭糕”,当地人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温馨的画面:或是儿时跟随长辈走亲访友时偶然发现的惊喜;或是长大后旅行归来急切想要寻找的味道……
主要材料:猪脚、鱿鱼干、香菇。
地道做法:卤猪脚时,先焯水去腥,再与鱿鱼干、香菇等食材一同炖煮。加入酱油、糖、料酒等调料,慢火焖煮、收汁,让猪脚充分入味。
对于闽南人来说,冬至不只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载满文化意味与情感寄托的时刻。按照古老的传统,在这一天,人们会亲手制作“圆仔”,用以供奉神明及祖先,祈求来年平安顺遂、生活美满。
团团璧月(肖厝丸子甜汤)
在泉港的肖厝村,人们世代以海为生。村中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其中就包括对特定食物如丸子这一既能快速补充体力又易于保存携带的食物的特殊偏好。这些习俗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属于这个地方独有的文化符号和记忆。
在闽南方言中,“丸”与“圆”谐音,寓意团团圆圆。如今,在泉港乃至整个闽南地区,这道传统美食早已超越了节令的限制,在婚礼或其他重要庆典活动上,一碗热腾腾的甜汤往往也会作为宴席上的一道亮点,传递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地道做法:用水磨糯米粉揪成团子,大小如鱼眼。水煮沸时缓缓投入,待其初次浮出水面时,洒入白糖,再煮片刻便可盛出。
来 源 | 泉州通
编 辑 | 柯小兰
监 制 | 肖立宝
审 核 | 黄 俊
责 编 | 刘燕林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如涉及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在一个月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