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你:对人适度冷漠

文化   2024-11-09 07:16   广东  

这是本公众号的第 327 期分享

本文共1700字  | 阅读需要4分钟


我发现身边有些人:

  • 看网上的新闻,立马跳起来声援被害者,痛骂过错方;

  • 朋友有问题倾诉,立马忙前忙后,行动安抚、语言安慰。

  • 看到别人因为忙碌而慌,也会莫名跟着一起开始慌;

这是共情能力高的表现,能够适度共情他人,说明拥有爱他人的能力。

但是如果过度共情,反而是一种负担。

听到别人抱怨,自己也会emo,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却忽视自己的感受。

这会让人逐渐失去自我,所以,对人适度冷漠,才是最好的状态。

收起过度共情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要求我们“察言观色”,我们很会觉察到他人情绪,感知他人的需求。

但是在他人需求和自己需求相撞时如何处理,我们并不擅长。

过度共情,会让我们进入一种“共情疲劳”的状态,会导致我们注意力难以集中,产生焦虑、惊吓和麻木等负面情绪。

共情疲劳是情绪倦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依赖于关怀关系的疲惫状态” 。

它的发生,是因为同理心本身是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

微博上有一个#不要做一个太容易共情的人#的话题,有5亿的讨论量,1.7亿人关注。


有博主说:

“共情能力强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却忽视自己的感受,活得太累了。”

“那种被对方汹涌的情绪给淹没,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感觉,太难受了。”

“看到别人抱怨生活的种种,我每次也会跟着emo,走在共情一线,没救了。”

当我们持续过度共情他人的时候,往往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伤害。

所以,请收起过度共情,不妨冷漠点,把注意力从别人身上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

跟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待在一起,他人的需求不想回应就不回应,想撂摊子就撂。

保护好自己,才是最大的英雄主义。

就如同医生,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更多的人,只有保护好自己的心力,才能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做好课题分离

我们需要树立“课题分离”的意识。

“课题分离”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他看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当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个问题,首先要区分这是谁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解决。

区分的原则就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很多时候,往日的什么因,造就了今日的果。

我们可以适度介入,给予引导和疏通,但不能直接参与他人的课题,介入了他人的因果。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如果你介入了他人的课题,别人心存感激固然好,但是造成了负面,反而遭人记恨。

所以,需要有意识地做好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不是说放任不管。

比如说,朋友找你倾诉,你有权利接受/拒绝,这是你的课题,你只需根据当时的情境来判断要不要帮她就行了。

至于她被拒绝后会不会失望,背地里会怎么评价你,那不关你的事,这也不是你能控制的。

你没必要过多共情,也不必过多背负。

当然,你也要分离好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困扰和责任,把自己的课题都处理好,不要让自己的课题影响到其他人。

重新强调“边界”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要求”去共情他人:

  • “我失恋了,作为闺蜜,你必须安慰我”;

  • “我失业了,很焦虑,快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诸如此类。

一个能量和心力再高的人,如果频繁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自己本身的能量和热情也会被消耗掉。

当我们因为被“情感绑架”,觉得自己没有回应对方的期待、要求或者是关心而产生愧疚感时,我们需要建立并强调自己的边界。

心理咨询师邵㑳颖说:

“中国人对边界的概念很弱——我们的文化讲求集体主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退后一步,把自己的边界留出来的。”


我们需要要让对方明白,我现在不是不尊重你,而是在维持我自己的边界。边界就是我的原则,不要试探和挑战我的边界。

区分好两个概念:

①“我想要做什么(不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委屈自己)”

②“我该做什么(保护我自己的个人边界)”

分清楚以后,中间的部分就可以使用日常的社交技巧来过渡,比如说糊弄文学,比如说一些万能回复话术。(但是要注意分寸)

结语

我们生而为人,因为能够共情,我们能够彼此连接,彼此依靠。

保持适度冷漠,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独立性,免于互相耗竭和彼此吞没。

所有爱别人的前提,都是爱自己。保护好自己,才是最大的英雄主义。

全文完



关于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鸟哥笔记专栏作家;

斜杠青年,尝试过多个副业项目。

自媒体人,创作累计百万字,全网10w粉丝,多篇10万+文章,累计千万阅读!



开放朋友圈,不定时分享学习感悟,日常思考。如果有需要,欢迎加我前排围观。


或者欢迎关注公众号!


如果想了解写作相关的知识,学习如何写作,欢迎关注

给思考留点时间
专注心理学、商业思维、认知科学和个人成长领域。每日7:15 更新,关注我,给思考留点时间,跟8万+伙伴一起,思考事物本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