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恩师的故事(一)
——师恩难忘,师情永存
走过万千风景,历经人生磨练,我们深深懂得,最美好的是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最动听的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最难忘的是老师们诲人不倦的身影。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世上从来没有一种职业,能像教师一样,将个人理想、国家未来、民族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们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饱满的爱心,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教会做人的道理,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国家源源不断培养一代代的人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教师,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更有着崇高的地位,无不受到世人的敬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品德高尚的老师,不用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老师是美的播种者,美的缔造者,因为有了老师的辛勤耕耘,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我们的未来才繁花似锦。
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峨,让人崇敬;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令人景仰。
老师的爱,阳光一般温暖,春风一般清爽,清泉一般甘甜。老师的爱,比父爱多一点呵护,比母爱多一点严厉,比友爱多一点关心。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也最令人念念不忘。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谱春秋。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年又一年,在迎来送往之中,一届届的学生来来去去,辛勤耕耘的老师们依然恪尽职守,无怨无悔。
课堂里朗朗的读书声,讲台上老师亲切的身影,黑板上整洁的板书……随着时光流逝,学生时代的如烟往事渐渐淡去,又会在某一个时间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原来,我们一直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青春年少的快乐时光,还有记忆深处老师们那熟悉的身影。
师恩难忘,师情永存。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们终生难忘。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愿所有的老师们生活愉快,安康幸福!
恩师彭铎先生,(1913--1985年),字灵乾,教授。湖南湘潭人,著名古典文学、古典文论、文学理论、文字学和音韵学大师。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曾任湖南蓝田师范学院副教授。建国后,历任西北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第二届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甘肃省语言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出版,并收入中华书局编的《新编诸子集成》)、《群书序跋撰要》(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唐诗三百首词典》、《古籍校读与语法学》及学术论文50多篇。他还精于诗文,所作旧体诗词收入国内多种诗词集中。每次听先生的课真像是享受一次难得的美味大餐。1979年12月3日彭先生开讲《四批简化字繁简两体说解》讲座,我认真做了笔记。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课声最动听,先生诲人不倦的身影最难忘,先生言传身教的高尚品德最感染人,先生温文儒雅的大师风范最吸引人。先生一生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饱满的爱心,向我们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做人的道理,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国家源源不断培养了一代代的人才。例如西北师范大学原校长王福成教授、古籍研究所原所长胡大俊教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希和曽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理事、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语言组组长、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朱庆之博士教授等国家栋梁之才。先生真是: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谱春秋。泰翁雄文成大师,学高身正为典范。
恩师郭晋稀先生(1916-1998),字君重,生于湖南湘潭。194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师从国学大师曾运乾,杨树达、钱基博、马宗霍等先生。而受曾、杨两位语言学大师的影响最深。四十年代主要从事音韵文字学研究,论文《等韵驳议》、《邪母古读考》就得到前辈学者的赞赏。50年代初从华北革命大学政治部研究班毕业后,只身来甘肃支援大西北。历任西北师院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甘肃作协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及中国诗经学会顾问
恩师郭先生上课时虽嘴上一直叼着一根烟,但浓重的湖南口音还是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讲出古典文学的精典,吸引着我听得津津有味。1977年他在家开小灶给几位年轻教师讲《诗经》,我有幸聆听了先生的讲授,受益匪浅。1998年郭先生逝世后,我十分哀伤地赋送挽联一幅:“大雅云亡学界何堪殒北斗,高山仰止后辈宁不泣春风。”以表达学生对恩师的感恩之情。先生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桃李满天下。其中他的得意门生赵逵夫就是杰出代表。赵逵夫是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楚辞学家、文献学家、先秦文学研究专家。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创建者、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顾问、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文学遗产》编委、《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编委。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道德模范等称号。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荣膺"感动甘肃·2017十大陇人骄子"。
李先生是我在任西北师教科所、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时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是我国当代教育学界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先生不仅具有卓越的学术成就,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风范;不仅是为人处事治学育人的大师,也是行政管理政治思想的大家,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导师,我每每去拜访请教先生,他不仅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鼓励,而且还要热情地留家用餐。特别使我不敢承受的是,当先生的佳作出版后,先生说:“给高书记的书我要亲自送他家。”足见先生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和礼贤下士的高风亮节。
李先生的弟子现在遍布祖国各地的三十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已成为机构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有的还成为政府要人,例如甘肃省委常委秘书长王嘉毅博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郭戈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惠生博士、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博士、云南大理市副市长曾天山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瑾瑜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继存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鉴博士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6日08:53 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兰州7月14日讯
“李秉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省内外的百余位学者共聚一堂,回忆了李秉德先生为我国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并讨论了他的“教学论”在新时代的发展。
李秉德先生 (1912-2005) 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瑞士、法国留学,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从此扎根西北半个多世纪。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献身祖国教育与教育科学研究事业70余载,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纪念会上,李秉德的亲属代表、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南国农,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裴娣娜以及李秉德的学生代表等回顾了李秉德的生平事迹,缅怀了他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校长王嘉毅参加活动。
研讨活动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李秉德教育思想研究、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研究、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等议题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供稿:教育在线 杨争荣
2017年8月13日看望全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胡德海教授。他是我在任西北师大教科院党委书记时相遇的老前辈资深博士生导师之一,每次跟他交谈一次,胜似读一本好书,听一堂好课,受益匪浅。如今92岁高龄的老前辈胡先生真是:
杏坛一泰翁,立德著雄文。桃李成栋梁,夕阳满天明。
西北师大胡德海先生九十华诞暨教育学原理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6-09-28 16:41 来源: 每日甘肃网
9月24日至25日,西北师大胡德海先生九十华诞暨教育学原理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郭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教授,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教授、副厅长旦智塔,西北师大副校长李朝东教授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校友、专家齐聚陇上毓苑,共庆胡德海先生九十华诞,召开教育学原理学术研讨会,探讨胡德海先生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对教育学发展的贡献。
胡德海先生回顾了他60余年学习、教学工作,对学校、学院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对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表示肯定,对学生们取得的成绩表示欣慰,同时对学生们的教学、科研、为人及健康提出了殷切期望。
郭戈说,胡德海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是新中国教育学发展史上老一代教育学家的杰出代表,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学研究特色和学术思想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学高级专门人才,对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产生了广泛影响。胡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原理(第三版)》《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体现了他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作出的巨大努力,是他教育学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学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心血的结晶,反映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成果。
王嘉毅说:“胡德海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声名卓著,影响深广。胡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学原理理论工作,在教育学原理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树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并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教育学原理》一书,是胡先生30多年来教育学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完整展现了胡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堪称我国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鸿篇意义的著作。胡先生出生在江南水乡,却扎根在我国的西北黄土高原,献身师范教育和科研60余年,享有崇高的荣耀;60年来胡先生甘于清贫、心无旁骛、乐于奉献、潜心学术、专心育人,为教育学术化传播薪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都献给了大西北,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精神。60多年来,胡先生心系社会,发展教育理论,主动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他为教育特别是甘肃的各级各类的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扈中平肯定了胡德海先生对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贡献,他说:“胡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滋养了几代教育理论工作者,浸润众多的教育实践,特别是他的标志在我们的教育学原理发展史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胡先生教书育人60余载,88岁高龄依旧在讲台上,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栋梁之材,胡先生一生执着追求学问,既读书、教书、著书,又能立德、立功、立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李朝东指出:“胡德海先生在我校工作60余年,以教育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学术事业,他提出的‘教育起源问题’‘教育的自在与自为问题’‘教育现象问题’‘教育学体系问题’‘教育功能问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科结构体系,其专著《教育学原理》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我们要学习他为祖国教育事业与教育科学研究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学习他为西北师大的发展鞠躬尽瘁、任劳任怨、爱校如家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学术风范和学术品格。通过教育学原理研讨会的召开,必将激励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胡德海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的优良传统和大家风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为推动我国教育教学和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旦智塔副厅长,胡先生的同事、西北师范大学马以念教授和胡先生的10多位学生回顾了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胡德海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致认为,胡德海先生对教育学原理的贡献,以及他教书育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执着学术、坚守信念的人生追求,是学科发展与传承的宝贵财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和甘肃省教育厅、西北师范大学及学生代表向胡德海先生敬献鲜花。
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金生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康永久教授、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刘旭东教授等分别作了题为《胡德海先生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贡献》《论胡德海先生教育思想的创新体系》《构建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基本理论界话语体系——胡德海先生教育学思想研究》等的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武汉大学李保强教授等60余名代表作主题发言。
胡德海,汉族,浙江金华人,1927年9月29日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学科规划组成员、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规划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教育研究》杂志编委顾问、甘肃省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著有《教育学原理》《人生与教师修养》《雷沛鸿与中国现代教育》《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等专著。论著曾获省、部级奖多次,《教育学原理》一书于1999年分别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一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于2001年获第四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特别优秀奖,《雷沛鸿与中国现代教育》获汉文教育图书一等奖。
2018年5月16日看望我在任西北师范大学教科所直属党支部书记时的老搭档教科所老所长、我在任教科院党委书记时的名誉院长、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83高龄李定仁教授。
李定仁 教授,男,湖北武汉市人,1935年出生。历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学院名誉院长。现为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学术带头人。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有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等。专著有《教学论研究》、主编《教学论》、《教学论研究二十年》、《课程论研究二十年》、《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大学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等著作多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8 月15 日,西北师大教育学院举办了“李定仁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暨教学论学术研讨会”,李定仁先生及家人、李定仁先生的学生、学院部分师生共50 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教授和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教授代表所有学生分别致辞,对李定仁先生的培育之恩表示感谢,对老一辈开创建设的教学论学科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表示一定不忘师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报效祖国。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万明钢教授代表学校高度肯定了李定仁先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对李定仁先生及其家人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希望李定仁先生的学生继承老一辈学者扎实、勤奋、上进的精神,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保持教学论学科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李定仁先生回顾了他近60余年投笔从戎、严格执教、再攀高峰三个方面的学习、教学工作生活,对学校、学院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对教学论学科的发展表示肯定,对学生们取得的成绩表示欣慰,也对学生们的教学、科研、为人及健康提出了殷切期望。李定仁先生的学生也纷纷回顾了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李先生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做了感人肺腑的发言。 李定仁先生在近六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亲自培养教育史和课程教学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近40人,这些学生也是跟李秉德先生和胡德海先生共同培养的学生,现在遍布祖国各地的三十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已成为机构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他们在自发前来祝贺李定仁先生八十华诞的同时,也举行了教学论学科研讨会,汇报和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刘要悟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张维忠教授分别主持了教学论研讨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天山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教授、北京开放大学张铁道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徐文彬教授、扬州大学潘洪建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肖正德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2018年4月8日高忠诚看望恩师古典文学专家、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霍旭东教授。我在西北师大中文系上学时,每次听他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古典文学《诗经》,收获很大。他师从著名古典文学家山东大学教授高亨老先生,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他曾任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古典方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主持全国高教古委会重点科研规划项目《柳宗元集校注》,为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点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甘肃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经济、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理事等。
2017年9月16日看望91岁高龄的老校长白光弻教授。白老五十年代留学苏联回国,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成为著明的化学家。他清正廉洁,正直大气,治校有方,德高望重,深受师生爱戴。每到大年初一,都要同化学家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张昌言教授准时来我家给我岳父著名化学家、甘肃省水利厅总工、西北师范大学郑载兴老教授拜
我的岳父郑载兴教授,中共党员,祖籍云南大理,1918年生于河南开封。2011年3月21日卒于兰州,享年93岁。其父郑剑泉,新中国成立时,在香港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任秘书处主任,极力支持妹夫刘敬宜总经理率部起义,并一起成功率机飞回北京。郑教授1937年,同马可加入抗敌民先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在武汉参加了“抗敌演剧第十队”,同年在河南大学参加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河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重庆兵工署技术司理化研究处技佐;甘肃武威私立青云中学任化学教员;甘肃省科学教育馆任技术干事,副工程师兼技正组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教委高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名誉理事;《膜分离科学与技术》杂志主编;甘肃省膜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系副系主任;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总工程师、专业评选组成员、科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化学专业组组长;甘肃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科学》学报编委等职。他是著名的苦咸水淡化专家。文革中深受迫害,晚年卧床失智四年,其女郑鸾是大孝子,衣不解带,昼夜不离左右,精心护理,我也帮助护理掏过大便。三个儿子都很孝顺,虽住的较远工作忙,但也常来看护。人老了受罪可怜啊!
我的岳母黄颖,甘肃武威人,中共党员,兰州市小学教师,曽养育孤儿水兰上学、工作、成家立业。多次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在文革中跟同事全国优秀教师李景兰一起遭受迫害。文革后曾任兰州市安宁区人大常委。晚年老人半夜在卫生间摔坏大腿骨骨关节,爬不起来,是我去抱到床上,等天亮又抱上卫生间。儿女们都很孝顺,虽送医院守护治疗月余,终因一摔卧床再未起来,精心护理一年多,于2007年病故,享年86岁。
2018年9月26日同夫人郑鸾和弟弟高忠权看望85岁高龄的舅父舅母及表弟和弟媳。我手捧镜框是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的遗像。我的外祖父贫寒艰辛农耕一生,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待人和蔼谦恭可亲,为人厚道不凌不欺,刚正耿直忠厚老实,善德孝道儿孙典范,光耀一生寿临百岁。我的外祖母贤良淑惠勤俭持家,聪敏勤劳懿德常昭,呕心沥血含辛茹苦,抚育我两个舅舅八个姨母,训育子女家风严谨,嗟呼心胸照日月,恩德垂青丹。
1988年祝福我的母亲70大寿留影 2004年父母居住白银市银光大厦 为母买来寿褥丝绸
我的母亲是外祖母的第五个女儿,勤劳贤惠,从小就帮助父母操持家务,下地干活。跟父亲成亲后,相夫教子,孝敬婆母,和睦邻里。一生操劳家务,养育我们姊妹10人,熬尽了心血,吃尽了苦头。值得庆幸的是严格家风育后人,子孙80多人中,大中专毕业生31人,公职人员21人,高职5人,工程师5人。子女孝敬接双亲到白银市银光大厦居住,安享晚年,后因积劳成疾,于2006年4月27日仙逝,享年87岁。舅父致丧说:“我五姐贤惠厚道,和蔼可亲,重亲情,常来关心父母;通情达理,仁义善德,心肠好,常念兄弟姊妹。”并敬书挽联:“忆往昔住窑洞含辛茹苦抚育子女呕心沥血恩重如山,看今朝居大厦安享晚年福含饴难四世同堂懿德常昭。”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皋兰魏明孔博士 敬书《李太君墓表》:李太君讳发兰老孺人,白银市强湾乡狼拉牌人,生于庚申年五月十四日。天生孝慈,自幼聪颖,知书达理,性善情淑,克己守正,仁善人也。年十七适高君讳弟贤。自入高门,更其和顺,态度端庄,劳作勤勉,神色和悦,言行得体。孝顺婆母,敬爱志恭,极尽事亲之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善得相夫之仪;身体力行,惠而有则,尽展教子之方。性贤明,有礼数,善处邻里,厚待宾朋,宽厚大度,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粒缕必惜,而周济贫乏从无吝啬。其待人之宽厚、睦族之惠和、敬长之顺从、煦下之慈爱、胸怀之博大,德望之高重,有口皆碑。生四子六女,子孙合计八十有一人,具皆英贤,已有大学生、研究生、工程师、研究员廿余,高门兴旺,功居大焉,实乃女中之杰。二00六年四月廿七日二时卅分仙逝府中,享年八十有七。铭曰:
温恭淑慎德风高乡梓敬仰 慈善贤良懿节亮万世流芳
我的父亲高讳弟贤公,常年农耕,忠厚善良,贤德仁义,勤劳朴实,为人正派,以诚待人,聪慧能干,土改时为农会委员,后因常年劳累,积劳成疾,于2006年病故,享年88岁。
乡晚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文学院院长伏俊琏博士 敬撰《高府君墓表》:维丙戌年(2006)五月十三日亥时,国恩待赠高府君易箦于白银市银光大厦,十六日酉时,窆于泉子沟南山墺。距公生于己未年(1919)九月吉日计,享年八十有八。仁者寿,岂虚哉!
公讳弟贤,强湾乡榆树庄人,生于斯,长于斯。公父讳孝敬,有子九:五男四女,公为最幼。辛酉岁(1921),公在襁褓,即失父怙,艰难困苦,无所不尝。赖慈母诸兄姊护育,始得成人。丁丑岁(1937),与李氏结为伉俪,爱敬肃恭,言容令淑。辛巳岁(1941),分家独掌门戶,劳作南亩,操鐮持锄,然室如悬磬,家无儋石,而公益发勤劳,肠习藜苋,衣安敝袍。待己丑(1949)大变,家境渐隆,生计日兴。集体事业,公义无反顾,全心投入,工耕耘,善稼穑,又娴于御马驾车。和于同宗,旁抚群从,分产取薄,周亟以厚。三馀之暇,村民自娱,公为板胡首席,秦腔嫋嫋,誉在乡里。公有子十:男曰忠邦、忠武、忠诚、忠权,女曰翠梅、翠花、翠兰、翠英、翠香、翠娟。子孙合计八十有一人,可谓盛哉!
铭曰:
处困不负,处泰无咎。榆树高公,其德有修。绵绵瓜瓞,寿考悠悠!
1988年庆祝父母70大寿 02年接母亲进城离老家时留念 98年接父母来师大过年留念
父母是人生第一个恩师,
给了我们生命,
给了我们教养,
高忠诚
2019年1月19日
“湖南高氏文化研究会”文化平台,是由本会秘书处直接指导、安排开展工作的纯文化平台。旨在通过信息共享,服务湖南各地高氏族人,对接全国各地高氏宗亲,互相增进传统文化意识,弘扬高家经典文化和中华美德、宣传高家名人轶事,传承优良家风、树立家国情怀、反映本会活动动态等。欢迎各地高氏后裔热情参与,踊跃投稿。喜欢请加关注、点击在看、转发分享,小编在此表示感谢!
湖南高姓文化研究会公众号编委
顾问:高志超、高昂
社 长:高新华(会长兼)
总 编:高建华
主 编:高伟(保靖)
责 编:高林
编委:高新华、高宏标、高玲、高伟(保靖)、高林、高建华、 高定安、 高小平。
投稿邮箱:986593546@qq.com
投稿微信:GJH2289